《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与人物刻画写作指导
2023-03-31陆洲云
陆洲云
一、阅读对高中语文写作的重要性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通过阅读不仅能够提升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写作能力。一方面,通过阅读能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经过多元化的写作素材积累与应用,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学习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从模仿开始,摸索写作的思路、方法,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课内外阅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与以往的单篇阅读不同,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写作技巧,积累更多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在以往整本书阅读学习中,同学们往往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了阅读而阅读、盲目阅读等,缺少整本书阅读的整体规划。而在以写作为目的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找到更多的写作切入点,比如在小说阅读中,可以重点学习人物的描写与刻画方法,在散文阅读中学习更多的景物描写方法等。
二、以写作为目的的整本书阅读思路和技巧
以《三国演义》为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为我们留下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高中生,面对这样一座文学巅峰,如何高效阅读,精准阅读,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很多同学拿起《三国演义》,总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覺。
(一)从点入手,看人物刻画
读一本书,最能引起我们阅读兴趣的一点,一定是书中的人物。阅读时情绪完全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起伏。比如,读《三国演义》,读到赤壁之战时,不禁拍手称快;读到败走麦城,则惋惜心痛;等到了五丈原,便潸然泪下了。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某一个书中人物的角度,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以历史为基础创作的小说,生动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从写作的角度,我们读三国人物,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看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描写离不开人物的外貌描写。《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在人物描写上可谓登峰造极,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比如,当阳桥写张飞,书中用了八个字“倒竖虎须,圆睁环眼”,即写出了人物外貌特征,又展现了人物神态,可谓神来之笔。其次,看人物形象的塑造。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一定是立体的,多面的。比如,谈及关羽,我们除了能想起“面如重枣,唇若涂脂”,还能想到他“千里走单骑”的忠义,“过五关斩六将”的勇猛,以及“大意失荆州”前的傲慢。总之,成功的人物形象,一定是饱满的、立体的,而非单一的、片面的。同学们在日常作文中,可以运用这种人物刻画的方式,使自己的作文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二)由点及线,看故事叙述
如果书中的人物是点,那把人物串起来的故事脉络就是线,那接下来做的就是由点及线。喜欢一个人,才愿意了解一个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一条脉络贯穿,把这些脉络编织起来,就构成了一部书的立体脉络。这种叙事方式,对于记叙文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三)线动成面,看情感表达
着眼于点,是为了刻画人物,由点及线是为了写故事,而线动成面,则是要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以《三国演义》为例,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跳出时代的局限,全书所展现的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全书以杨慎的一首《临江仙》开头,奠定了小说的历史观基调。全书一百多年的跨度,几百个人物形象,最终都归结为“是非成败转头空”。每个故事脉络都有单独的情感表达,把所有的故事脉络和情感汇总起来,编织出一个宏大的网面,最终紧扣主题思想“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小说中这种主题表达方式,用人物和故事网络支撑主题思想。
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刻画,对高中作文的指导价值
前面说了整本书阅读的几个角度,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离不开人物的刻画,可见人物刻画对写作至关重要。人物的刻画方式很多,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成功的人物刻画,无论采取哪种描写方式,人物形象一定是立体的、丰满的。只有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才能跃然纸上,走进读者的心里。小说不同于电影,书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文字展现给读者的。翻开《三国演义》,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丰满,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仿佛那段历史中的那些人物本该就是这样。从高中生的角度,学习和借鉴这些人物刻画的手法,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接下来,我们就以《三国演义》为例,看看其中人物刻画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多角度写人物,刻画人物形象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必然是立体的、丰满的,就像全息投影一样,三百六十度展现每一个细节。《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刻画,即便是小人物,作者都是从不同的纬度和角度进行描写和刻画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成三个角度:
1.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人物描写最直接的方式,能够直接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直接描写在全书中也是运用最多的一种人物描写方式,就像评书里的人物赞儿,在人物出场的时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头到脚对其进行描写。
比如“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一段,吕布一出场,就是正面描写:“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就像电影镜头的特写一样,将吕布骁勇善战的形象充分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学习的,我们在日常描写人物时,不妨多多运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式。
2.反面衬托。
反面衬托也是人物描写中经常用到的写作技巧,所谓反面衬托,简单讲就是想要表现张三的“白”,偏偏要写李四的“黑”。通过李四的“黑”,来衬托出张三的“白”。这种反面衬托的描写方式,在人物刻画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国演义》四十二回,张飞大闹长坂坡。这一段人物刻画,罗贯中大量的笔墨用在了反面衬托上,刻画出了张飞勇猛无敌的形象:“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张飞一声吼,吓死了对方大将,喝退了百万曹军,这是何等气概。反衬的手法,往往更能形象地展现所要描写的人物特点。在日常写作中,同学们可以换个角度刻画人物。
3.侧面烘托。
除了正面描写、反面衬托,《三国演义》中还经常用到侧面烘托的人物刻画手法。侧面烘托,就是通过人物以外的人或者物,来突显人物的形象。就像一个相声段子说的“曹操说关羽说张飞”,到底是谁在说,又是在说谁。很显然,这是曹操说的,说的却是张飞,描写的切入点是曹操,但是最终的落脚点却是张飞,这是典型的侧面人物描写方式。这个段子的原型同样出在“张飞大闹长坂坡”一段: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用曹操听闻关羽对张飞的评价,来评价张飞,更能展现出张飞的勇猛无敌,战斗力爆表。
(二)用故事写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全书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人们提起三国故事中的人物,总能顺带说出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比如谈到关羽,自然就会提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败走麦城”,说到赵云,自然就会联想到“长坂坡七进七出”,可见人物的塑造,离不开故事的支撑,如果说前面的描写手法是从点入手,那么用故事支撑人物形象,则是从“面”入手,通过人物一个个鲜活的事迹,勾勒出人物的方方面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比如,《三国演义》中写“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为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围绕这个目的去突显诸葛亮,而是按照全书的节奏,继续讲述这段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就像风筝一样,最终总有一根线,系到了诸葛亮的身上。“白帝城托孤”写他临危受命“六出祁山”,写他尽“报先帝而忠陛下”,失街亭,无奈上演空城计,写他足智多谋,力挽狂澜。总之,看似不经意的故事安排,都是在突显人物的特点,把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
(三)适当留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留白是国画的一种创作手法,是特意留出相应的空白之处,得作品更加协调更有意境。這种创作手法,在我们日常作文训练中也可以适当借鉴。
比如《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就是一段典型的人物刻画留白的描写手法。“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读这一段,读者和诸侯一样,完全被蒙在鼓里,只听得阵前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却不知发生了什么。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时,“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关羽已得胜而归。中间最精彩的一段,作者偏偏不写,让读者自行脑补。于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关云长,脑补出一千种关羽勇猛无敌的场景。这种人物刻画留白的写作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同学们通过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能够从中汲取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有效、高效的阅读方法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会阅读,带着学习的目的去阅读。
《三国演义》作为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人物刻画上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法。同学们在日常阅读中不能为了读而读,一定要带着目的去阅读,带着重点去阅读。人物描写与刻画是写作学习的重点,在整本书阅读中同学们可以从自己当前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带着问题走进书中,感受书中的人物描写方式;比如用故事突显人物性格,从正面、反面、侧面等角度描写人物等,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中汲取更多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写作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