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有效应对措施探讨

2023-03-31郭鹏飞

当代体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置体育

在纵向推进体育教育学科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学创新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学校立足于传统,积极尝试新的教育对策,加强对教育实力以及育人目标的深入分析及研究,主动借鉴兄弟院校的优秀做法及经验,科学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实现前后连贯和与时俱进。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将教学重心放在学术研究上,而有的学校则以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为重点,科学设置训练学专业课程。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深入了解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综合对比优缺点,探索全新的课程设置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参照。保障专业课程内容、课时比例、育人目标以及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体育应用型人才。

为了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顺利过渡,许多学校逐步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及支持力度,稳步提升该板块的教育质量及水准。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被反复提起,大部分学校设置了该课程,针对性的调整育人思路,综合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诉求,准确定位专业课程方向。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大有不同,因此体育教育课程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区别。对于体育院校以及综合类高等院校来说,在体育教育课程训练专业课程上所投入的时间比较多,实质的课程设置较为合理,课时比例相对偏高。相比之下于综合实力较为薄弱的院校则以专业学术研究为基础,没有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学的现实条件,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最终导致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够理想。教师以及学校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影响以及症结所在,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更好的实现对症下药。

1 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内容

在对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校以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为主干,积极协调和平衡课时比例,科学设置课时内容,合理划分学时和学分,稳步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公共必修课程所占用的比重相对偏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身体素质。专业课程则涉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校会坚持市场导向以及能力导向,科学设计以及安排专业课,逐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加大对专业课程的投入及支持力度。选修课程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让学生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2 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2.1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在设置体育教学课程时,大部分高等院校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比较相近,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以理论教学为先导,在动作示范的过程中指明学生的训练方向,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完成训练任务。为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顺利落实育人目标,教师会以课程考试的形式,在每学期的期末组织开展考核工作。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实质的教学策略滞后于时代,教学模式传统單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不够理想,受到了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先进教学观念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刻,没有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对教学核心的把握不得当,最终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为了省时省力,直接按照短期目标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没有深入分析不同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忽略了教学创新和积极优化,仍然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有较少的有教师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主动融入新鲜血液。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在于体育教师以及学校对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够关注,在体育训练学专业课程上投入的时间比较有限,直接按照学生的成绩考评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师也将学生的成绩达标作为育人目标,没有结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分步骤、有目的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整体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为明显,实质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僵化。在考核学生时,教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认知不够全面,考核方式较为简单,机械性考核学生的期末成绩,以此作为考核成绩。不够重视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准大打折扣。

2.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在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时,学校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合理划分课时比例,积极控制学分以及学时。不同学校的学时划分有所区别,学分设置大有不同。对于体育院校来说,在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凸显自身的优势,保障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其中运动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涉及体育项目教育教学以及基本理论。大部分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经验比较丰富,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和专业的运动训练体系,所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专业课程相对比较科学及合理。但是对于综合类院校来说,在体育教育课程上投入的时间相对比较有限,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及合理,比如课程安排与学生的基本学情存在明显的区别,课时比例相对偏低,学分不够,严重打消了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综合类高等院校不够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比如结合数据统计分析不难发现,在设置必修课时和选修课时时,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的科室设置差异比较大,必修课时分达到了2044个学时,选修课时达到了324个学时。如果将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作为必修课时,实质的课时比例相对偏高,如果作为选修课时,那么实质的课时安排则非常有限,两者的差距较大。另外,在将其作为必修课课程时,不同学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课时安排差异较为明显。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技能水平,打消了学生的参与能动性,整体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质量大打折扣,一部分教育资源被浪费。

2.3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与其他专业相比,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对教学条件、教学设施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学校需要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和设备,提供必要的教学场地,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诸多便利,但是学校受到了主客观因素的负面影响和制约,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创新。比如有的学校体育器材相对比较陈旧,新兴体育器材和设备所占的比重相对偏低,体育设施不够完备。学校没有设置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维护体育场馆,训练场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该专业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进度也受到了影响。

3 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措施

3.1 全面创新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的有效创新体系改革势在必行,符合大势所需,对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学生站在的视角,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为课程模式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意识到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学校需要始终坚持创新导向,将教学创新、理论知识讲解和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学生的定期考核最为关键,这一点要求学校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投入及支持力度,促使教师主动尝试先进科学的课程模式,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凸显优秀教师的育人优势和价值。在考核教师时,学校需要站在多个视角,了解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方式。比如对于网球课的专业任课教师来说,学校可以以学年为单位,每学年进行两次考核工作,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程度,分析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尝试现代化教学模式时,学校还需要检查教师对该模式的掌握能力,促使教师主动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协同育人质量和效果。比如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团体比赛体育项目,综合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体育学习技能,在多元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考核体系,结合乒乓球赛、羽毛球赛以及篮球赛综合评价当前的教育成果。一部分体育项目的比赛时间相对较短,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较低。学校则可以利用有限的课时组织实施比赛活动,更好的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模式的优化升级。在开展团体体育训练活动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能够全程参与体育训练,学习专业运动活动,逐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以及身体素质。有的学生忽略了前期热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动作不够规范。教师则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借助影像教学法为学生的自主运动和比赛指明道路,与学生共同观看学生的运动情况录像,给予学生专业系统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进课程模式创新,积极打造优质的教师队伍。

3.2 积极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实践难度相对比较高,教学改革要求非常严格。学校需要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属性,抓住课程设置的根本以及核心,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基础目标,确保这一工作能够落实到位,有效规避各种负面影响。为了保证最佳的学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有效融合课程实践与理论讲解,稳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如果学校所设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比较多,课时比例偏高,就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如果课时比例偏低,教师就只能将工作重心放在理论教学或实践应用上,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够理想,难以顺利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需要综合对比优缺点,理性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以及内外部教学环境,加强对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的深度剖析和钻研,合理控制课时比例,在灵活调整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课时自觉完成训练任务和学习任务。在课程考核时,教师也需要结合具体的课时比例适当组织阶段性考核工作,将阶段性考核与期末专业课程考核相结合,逐步提升考核标准,提供专业系统的考核结果。比如在篮球教学时,教师需要以运球教学和拍球教学为切入点,在完成前期的基本任务后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在组织篮球比赛时,为取得优异成绩的篮球队伍加分,将其纳入进终极考评之中。借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逐步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确保考核方式学分设置课时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效落实育人任务,实现育人目标。

3.3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为了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准,学校需要围绕课程设置这一基本环节,全面完善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和与时俱进。在合理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前,教师需要客观分析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逐步优化教学条件,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性比较明显,只有提供充足的场地才能够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学校则需要注重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积极优化非露天以及露天体育训练场地,关注对当前教育环境自身条件的深入分析,促进体育训练场地的有效拓展及延伸,做好后期的修缮工作以及维护工作,为体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助力。从微观的视角上来看,学校还需要及时更换老旧的器材,购进先进的器材,安排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定期统计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及时上报体育器材的类别以及数量。体育教师则需要结合整体的教育教学进度提出对改善场地以及购进体育器材的实具体诉求,为学校的器材采购提供必要的支持。在逐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时,学校还需要注重高瞻远瞩,积极维护篮球场以及田径场等各种体育场所,及时修缮不合格的场地。真正实现体育教学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有效匹配,稳步提升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质量及水准,更好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4 全面拓展教学内容及形式

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共同影响,两者缺一不可,直接影响着整体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学校需要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中重新定位自身的教学目标,在现代化教学观念的导向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全面拓展及延伸,确保学生能够根植于心。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教学观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兴趣爱好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育活动,全面激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体育训练积极性,合理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实践活动。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训练学专业教学以社会体育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以及体育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基础,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适当增加各种体育项目,比如轮滑、滑板以及瑜伽,逐步丰富训练学教学的内容及形式,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非常明显。

4 结语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专业教学水平,一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当前的体育设施有待完善,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单一僵化,导致整体的体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体育教学改革进度偏慢。学校需要注重多措并举以及因势利导,积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整合,全面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及延伸,为社会培养优秀对口的体育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郭鹏飞(1982.06),男,汉族,河南郑州,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设置体育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