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2023-03-31
问: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出了重大部署。请问,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数实融合发展?
答: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工业经济规模大、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融合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将锚定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目标,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概括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网络平台,一个是数字产业,一个是融合发展。
第一个方面,扎实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千兆接入能力覆盖所有地级市,今年我们将深入实施千兆城市建设行动。前不久,我们召开了千兆城市高峰论坛,引导各地、各企业加快建设投资力度,加快5G、千兆光网的深度覆盖。研究制定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个方面,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了营业收入15.4 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到了10.8 万亿元,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和技术基础。我们将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发展,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超高清显示等产业水平。推动集成电路和工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特色软件学院,创建一批中国软件名园。
第三个方面,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推进5G 扬帆行动计划,深化“5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推广应用,打造一批5G 全连接工厂。实施智能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和标准领航行动,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发展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
问: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拓展,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智能工厂、无人车间,智能制造场景越来越多。请问,工信部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加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成效明显,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有209 个是示范标杆工厂,我们对这209 个企业做过智能化改造前后的成效分析,发现改造以后,这些工厂的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20.7%,生产效率提升了34.8%,产品的不良品率降低了27.4%,碳排放减少了21.2%。我们也初步作了一个梳理和归纳,装备制造等离散型工业的产品迭代速度和交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钢铁冶炼、石油化工等流程型工业的本质安全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增强。所以,智能化改造对企业来讲非常有意义。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鲜明特色,正在驱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各主要工业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我们将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以智能化重塑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我们将着重推动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推广。要面向重点行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面向中小企业,大规模推行工艺优化、精益管理和流程再造等针对性解决方案。面向重点省市,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先行区,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二是加快融合型技术创新突破。我们将加大复杂设计、先进工艺等制造技术攻关,把各方面力量组织动员起来,把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实现基础性、战略性突破。同时,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研发推广一批适用性技术,取得一批原创性、前瞻性成果。聚力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研发一批基础工业软件和核心工艺包。
三是强化基础性支撑能力。我们将研究制定促进装备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智能装备创新,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规模化部署和应用,在这方面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刚才金部长和田总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在这儿我就不展开介绍了。后续,我们还将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化基础标准应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推进各领域智能化发展水平提升。
问:我们关注到从去年以来,工信部还有相关部门相继推出了在工业领域、有色金属、建材等相关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我想问,今年工业碳达峰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下一步还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
答: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对我国来说,加快工业绿色化低碳发展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工信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初步建立起了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对我们来说,今年的工作重心就是要一件一件抓落实,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着力推进:
一是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我们将研究制定出台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分类指导,分业施策,建立动态更新的绿色技术目录和项目库,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绿色升级改造。这方面的工作很重要,刚才金部长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传统产业是我们现代产业体系的基底。抓好这些重点产业,对于推动整个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还将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进一步打造绿色制造服务商,加大相关标准制修订力度。
二是实施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全年我们目标要完成对3000 家工业企业的节能监察,完成1000 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节能诊断服务。同时,我们将推动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以此来带动和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要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建设试点,进一步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同时,加强能效标杆引领,推动在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三是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将进一步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溯源管理全覆盖,加强废钢、废纸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培育上百家综合利用骨干企业,2023年我们力争实现废钢铁利用量达到2.65 亿吨。要加强磷石膏等复杂难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攻关,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渠道。进一步聚焦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用水行业,开展废水循环利用试点。
四是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我们将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绿色航空器,推进内河船舶电动化绿色化智能升级,全面提升光伏、锂电供给能力,加快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智能光伏在工业、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氢能、环保装备等产业,推动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通过这样几个工程进一步推动我们今年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问: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想请问工信部,在加快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对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也作了战略部署,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刚才你谈到了像5G、千兆光网以及移动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5G 网络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 网络。5G 基站超过231 万个,应该说5G 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所有县城城区。5G 网络供给能力随着应用、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不断提升,对构建涵盖系统、芯片、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发挥了重大引领作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提升5G 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泛,进一步深化网络共建共享,大力推进5G 技术应用、产品应用成果融入到我们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特别是要推动“5G+ 工业互联网”向制造业深入融合方向发展,向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拓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整体水平。
在千兆光网建设方面,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全国的“市市通千兆”“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千兆光网已经具备覆盖超过5 亿户家庭的能力,这在全球也是领先的。“东数西算”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逐步构建了“算、存、运”一体化的算力基础设施应用体系。我国在用的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经超过650 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超过2000 万台,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后续,我们将开展千兆光网“追光行动”,加强跨行业、跨企业、跨地区网络协同创新,支持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中小城市和农村偏远地区要实现信息通信网络的协调均衡发展,推进“宽带边疆”、中小城市云网强基建设,使现代信息技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我们要加大支持算力基础设施强算赋能,打造云网融合、算网一体的网络架构和算力供给体系。
在移动物联网方面,目前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8.45 亿户,占全球总连接数的70%以上,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率先实现了“物超人”的国家。移动物联网应该说在数字城市建设、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移动支付等领域实现了较大规模应用,这个大家都有深刻体会,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后续,将按照“网络先行、应用牵引、市场主导、政策推动”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继续巩固网络能力领先优势,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继续开展移动物联网应用场景拓展,深入各行业各领域,使物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度进一步深化,支持我们的数字中国建设和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使我们的信息基础设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惠及我们的社会发展。
问:一直以来,各方都很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专精特新企业受到市场的追捧,请问这些企业目前的发展怎么样? 下一步还有哪些创新举措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
答: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中小企业大部分还是民营企业,所以它对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业界有一个数字来说明还是比较形象的,我们国家中小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足以凸显搞好中小企业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各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纾困帮扶措施。
大家都知道,去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碰到了困难,国家也想了不少办法。据统计,2022年,我们国家为小微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了1.7 万亿元,开展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服务活动,新培育了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74 家,这些平台都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帮助中小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我们国家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 万户,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5200 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过了80万亿元。特别可喜的是,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去年,召开了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专门给大会发了贺信。全国已经培育了7 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 家。我们可以看一下资本市场,去年全年新上市的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了59%,累计已经有1300 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 股上市,占A 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这些企业在工业基础领域深耕细作,充分体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的发展特点。同志们都在说专精特新企业,但具体什么含义,就是四句话: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
下一步,我们将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坚持帮扶和发展并举,强化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重点在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方面,优化发展环境。优化发展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一部法、一个条例、一个意见、一个规划,法就是全面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条例就是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意见就是深入贯彻《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规划就是落实“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为广大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第二方面,加大培育力度。发展还是硬道理,我们将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力争今年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8 万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计划培育100 个左右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举办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欢迎记者朋友们参加,为中小企业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第三方面,健全服务体系。服务很重要,政府还要更多为中小企业服务。这里有几个方面:一是今年准备出台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二是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三是继续开展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发挥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作用,让更多优质服务直达中小企业。
第四方面,推动产融合作。现在金融机构都很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我们将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上市。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我们还将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办好中小企业博览会,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用好全球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问:这几年,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备受重视,一批“大国重器”也是不断地涌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想请问工信部对加快实施这两大工程有什么具体安排吗?
答:产业基础是制造业发展的地基,重大技术装备带动性强,是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应该说,产业基础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水平高低代表着工业综合实力和产业发展的水平。在制造业发展中,重大技术装备起到“顶天”的引领作用,而产业基础起到“立地”的支撑作用,所以要做强做优我们的制造业,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我们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应该说,在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构建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协同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在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方面,一是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基础产品,有力地支撑我们工业体系的不断创新升级。二是创建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依托龙头企业、转制科研院所,长期稳定地支持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创新以及推广应用。三是发挥产业政策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带动市场社会资本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更加有力地支持产业基础再造工作,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在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方面,我们主要是聚焦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应该说,我们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后续我们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产品的需求,加快重大技术装备体系化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别是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电力能源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工业母机、高端医疗装备和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努力突破一批带有创新性、标志性的装备。应该说,我们国家有这样的产业基础和创新力度。
第二项措施要强化产业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发挥重大工程、重大装备、整机系统的牵引作用,实现重大装备和重点基础产品一条龙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依托重点优势地区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重大装备的产业化基地和产业集群。
第三项措施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保障体系。目前,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重大技术装备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扶持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险补偿、激励免责等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的示范应用。同时,加大重装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化新工科建设,鼓励企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两大工程”的推进,不断探索新型工业化新路径。
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爆发性增长,全年产销量突破650 万辆。请问,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延续良好增长态势? 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答: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答卷。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705.8 万辆和688.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7%和93.4%,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维度看,自2012年我国出台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来,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7%,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达到了1596 万辆,将近1600 万辆。我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引导力量。作为风口行业,大家都非常关注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对这个工作也是高度重视。前期,我们组织开展了一些调研,组织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广泛听取行业企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的意见。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情况来看,行业企业对今年产业发展的信心都是非常足的,大家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拓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综合这些因素和1、2月份的产销情况,我们综合研判,认为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生产和销售将实现稳定增长。为了维持这种好的趋势,工信部将着重从五个方面推进我们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统筹。进一步健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协调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围绕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持续发力,继续培育创新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二是要支持创新突破。我们将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加快新体系电池、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加快5G 车路协同的技术应用,促进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的协同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印发了通知,进一步提升公务用车、出租车、邮政快递、环卫等领域车辆的电动化水平。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等接续政策,修订发布“双积分”管理办法,稳定市场预期。
四是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要加快国内资源的开发,稳定国际合作供应,做好关键原材料的保供稳价。要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加强智能化拆解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水平。
五是促进开放发展。我们都知道,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国际化产业,我们将继续落实汽车领域的开放措施,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作用,支持企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在贸易投资、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就此作出进一步部署。工信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何考虑? 工作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大家都知道,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我国已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我们将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我们将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鼓励采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巩固延伸优势产业。我国高铁、船舶、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优势,个人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我们将统筹资源,大力实施两个工程,其中一个工程就是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这个也是比较难的,要久久为功的一个工程。第二个就是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打造一批中国制造名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另外,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光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装备、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我们将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扩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建设布局。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将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 技术研发。我们也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总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也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将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中外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