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文艺创新
2023-03-30赵炎秋樊祥
赵炎秋 樊祥
人类文明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每一代人都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这样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人类文明的生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创新是理解其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2013 年,在同全国各界优秀青年的代表座谈时,他希望:“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2016 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时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35)可以说,创新不仅是时代、社会的重大课题,也是各行各业、每一个中国人面临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之所以反复强调创新,是因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而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守旧而不创新。中国国力在唐代达到高峰,经济状况在宋代出现鼎盛。元代之后,统治阶级日益保守,思想界、科技界创新动力不够,终于造成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各方面全面落后于西方的现实,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打压,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也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处于全面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华民族,当然要强调创新。
作为一种复杂、高难度的精神活动,文艺自然也存在创新的问题,而且相对而言,文艺创新的问题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因为文艺是一种精神活动,产生的是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不能标准化、模式化,不能批量生产,需要“千人千面”,是一个独特的“这一个”;另一方面,文艺是种审美的活动,审美的产品最忌雷同,需要有自己的特色:这都需要创新。高标准地要求,每一部文艺作品都应该是独特的、新颖的,是一个有机的不可重复的创造物。
习近平十分重视文艺的创新,在三次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中,均曾重点论述过这一问题。他认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强调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创新”不仅是习近平对文艺、文艺工作者的希望与要求,也是其评价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只有具有创新性的文艺作品,才是优秀作品,也才是人民需要的作品。因循守旧、原地徘徊,被已有规范束缚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作品,不是成功的作品,这样的作家,也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作家。比如福楼拜和他的朋友费多。1857 年,福楼拜发表小说《包法利夫人》,同年,费多发表小说《范妮》。两部小说的题材、主题、内容和结构都很相似。但《包法利夫人》由于形式上的创新和“非人格叙事”而读者寥寥,《范妮》则由于其可读性获得读者的追捧,一年发行13 版。然而一百多年过去,《包法利夫人》因为其艺术上的创新成为小说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节点,获得了世界声誉,福楼拜也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而费多则早已湮没无闻,《范妮》也成了明日黄花。由此可见创新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多方面的,题材、内容、形式、手法、观念、艺术和技术要素,都需要创新,人物、情节、场景、细节、环境、结构等也都是创新的场域,而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变化、调整,更是文艺家们创新的舞台。创新的领域无比宽广,方法无比多样,关键是文艺工作者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有“自我突破的勇气”。有了这样的心志与勇气,加上较高的艺术素养,不懈地创新追求,在文艺的领域有所突破,取得进展,是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
文艺如何实现创新?习近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其一,文艺创新来源于人民。习近平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人民是文艺创新的基础。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新的目的是服务人民,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来自人民。人民的爱好与需要,决定了文艺创新的内容与形式。其次,文艺的内容来自人民和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人民的思想、情感、欲望、追求是文艺表现的对象。文艺要创新,只能深入人民,到人民中去发掘。“今天,在我国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 亿多人民正在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人民复杂多变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建树,千变万化的思想情感,丰富多彩的精神风貌,是文艺内容创新的源泉。抓住了人民生活有意义的部分,从新的角度挖掘生活蕴含的新意,文艺创新也就有了保证。另一方面,文艺形式的创新也离不开人民。这不仅因为人民的生活与审美需求为文艺形式创新提供了动力与方向,也因为人民的生活与审美活动本身时刻产生着新的文艺形式。感受到人民的生活与审美需求,把握了人民审美活动中时刻产生的新的形式,文艺形式的创新也就有了源头活水。《诗经》收录的诗歌大多来自民歌。明清章回小说源自话本小说,话本小说来自宋元说话,宋元说话本就是民间自娱的一种形式。人民的生活与文艺活动不仅为文艺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源泉,也为文艺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材料。
其二,中华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土壤。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7,18)在这段论述中,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传统提法上,加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8)这一思想十分重要,它突出了理论建设的中国根基,突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中华文化因素。在文艺创作中也需要坚持中华文化。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这段论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艺创新之间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首先,中国文艺的创新要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这样的创新才能具有中国因素,具有中华之魂。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有价值的精华,要将其挖掘出来并与当代文艺创作相结合,一方面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一方面给当代文艺创作注入新的内容与新的活力,促进文艺创新。再次,文艺创新既不能“陈陈相因”,又不能“割断血脉、凭空虚造”,而是要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既要有传统文化之根,又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产出新的产品,结出新的果实。①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之中,文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也形塑着我们的主体,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挖掘和思考。同样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以不同的观念思考,会显现出不同的意义。这种不同的角度与观念,往往也来自文化。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自我形塑,从而使他们的创新天然地带有中国文化的基因,保持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文化对于文艺创新也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
其三,文艺创新的关键是文艺工作者。习近平认为:“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这种艰辛的创造性工作,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文艺工作者本身的素质与操守,在文艺创作中起着重要或者说关键性的作用。文艺创新对于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文艺创新不仅要求写出作品,而且要求写出创新性的作品,写出已有文艺作品没有或者部分没有的东西。为此,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德艺双馨”的目标,要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鲁迅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文艺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工作者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作家艺术家主体的状况,决定着其创作的作品的优劣与成败。文艺作品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要求思想深刻,又要求艺术精湛。这决定了文艺工作者必须既有深刻的思想、崇高的品德,又有精湛的艺术、高超的技巧。德艺双馨,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文艺创新的任务。习近平指出:“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只有崇德尚艺,做到了德优才大,文艺工作者才可能创作出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认为:“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这“四要”“四决不”,既是现阶段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只有做到了“四要”“四决不”,文艺工作者才能不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浸染,专心于艺术创新。此外,“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这里的艺术定力与艺术追求涉及的也是作家艺术家的操守。从高标准的角度要求,“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这种定力与追求,但二者毕竟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并不必然具有或总是具有艺术的定力与追求。因为德艺双馨是个人素养,定力与追求是个人操守,二者并不总是成正比例、正相关的关系。周立波《暴风骤雨》获得成功,接着创作的《铁水奔流》却是一部失败之作。这固然有他对自己所描写的生活不大熟悉的一面,但定力不足、急于求成的心态,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素养上说,周立波是德艺双馨的,但在创作《铁水奔流》时,他的操守却出现了一点问题,定力不足,追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偏差。从这个角度看,是否具有艺术定力和艺术追求,能否“板凳坐得十年冷”,也是作家艺术家能否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
其四,双百方针是文艺创新的保证。文艺要创新,就必然要打破已有规范,创造新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挖掘生活中尚未被人注意的东西,这就需要标新立异,需要不拘一格。这就有可能与已有的观念与规则产生冲突,甚至有可能“动了别人的奶酪”,触犯了他人的利益,从而受到既有规则、传统的观念和写法的坚守者的不理解和批评,受到利益受损者的反击甚至打压。这种批评与打压有时会达到非常激烈甚至致命的程度。创新在开始阶段总是弱小的,没有适宜的土壤与气候,很难破土而出。创新的道路并不平坦,这一方面要求作家艺术家们具有创新的勇气,敢于面对创新路上的一切困难;另一方面也需要有适于创新的宽松环境,鼓励创新的友好氛围。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实行双百方针。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这段论述,前半段强调创新,后半段强调双百方针,说明双百方针的具体面向和实施内容,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新必须有双百方针作保证,双百方针的实施有利于文艺创新。
时世推移,诗文代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艺总是发展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艺,而同一时代,文艺也有差异。文艺创新,正是造成这种不同与差异,推动文艺发展、繁荣的不可或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