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举三晋无限“薯”光 专家引智支招解惑

2023-03-30武竹青王小静刘娜

科学导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种薯种业马铃薯

武竹青 王小静 刘娜

山芋芼羹,地黄酿粥,冬后春前皆可栽。马铃薯——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第四大主粮作物,正成为专家学者研究探索的食界“新宠儿”,亦成为乡村振兴路上致富“金疙瘩”。3月24日,以“专家支招引智 焕发三晋‘薯’光”为主题的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太原召开,现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来自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国际马铃薯中心原副主任、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原主任卢肖平,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主任罗其友三位权威专家齐聚活动现场,就马铃薯产业发展相关情况交流分享、引智聚力。

金黎平: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薯类专业委员会主任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产业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种业创新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动力。优异资源少、品种专用性差;缺质量监督体系、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竞争无序;品种保护难、经营成本高和风险大。二是主产区立地条件较差和栽培水平粗放,单产低、商品质量差。旱作雨养种植面积占60%以上,水肥利用率较低、病虫害多且防控难度大、山坡地机械化难以突破。三是加工转化率仅10%。原料不够、环保处理成本高,开工不足;大型加工生产线的整套设备或关键设备以进口为主。

为此,今后要坚持科技创新、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构建以公益性研究为主体的资源保存和鉴定、重要性状遗传解析和改良、育种新技术研发、材料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以企业为主的商业化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育和市场流通;以独立第三方为主的脱毒核心苗供应、种薯质量监督检测,各环节有机衔接利益共享的马铃薯种业体系,实现品种专用化、种薯生产标准化和质量可控化,打好种业翻身仗。同时,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选育绿色优质重大新品种,优化种薯繁育和质量控制技术,实施种薯质量认证制度,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种薯应用率,加强品种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品种真实性鉴定,增强新品种示范和推广能力,推动品种更新换代。

卢肖平:农业经济学硕士、国际马铃薯中心原副主任、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原主任、国际农业研究组织(CGIAR)中国国家协调员和世界马铃薯大会(WPC)国际顾问、原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欧洲和亚洲一直是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区域,其变化趋势却截然相反;欧洲的世界马铃薯第一大生产区的位置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之后被亚洲超越保持至今,这应当会是一个常态。欧美国家市场相当成熟和稳定,消费主要以冷冻薯条薯片为主(70%),鲜食较少(20%),淀粉和全粉产品发展不多。长远看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将有所增长,但主要在亚洲和非洲。从面积上估计,5年内超过2000万公顷很有可能。在总产方面,5年内可能达到或超过4亿吨。在亚洲主要看中国和印度。仅以中国为例,中国主要还是鲜食,如果没有创新出更好的储藏方式和食用方式,那么变化不会很快。非洲可能会是新的增长点,但可能甘薯会发展得更快,其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和营养需求。

中国是马铃薯和甘薯生产的第一大国,薯类作物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全国以8%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生产了将近6%(按照5:1折合)的产品。因此,应力争进一步提高马铃薯单产,尽快赶上和超过国际平均单产水平,使薯类作物的总产在种植面积维持在当前情况下提高产出2~4个百分点,以减缓国家对谷物产品的巨大需求压力。

今后一段时期,薯类产业发展应继续在做好育种和种业工作的前提下,重点在销售和消费端方面下功夫,以消费需求拉动生产供给,在确保农民增收的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制宜地扩大生产,提高总量;努力提高其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的比重,缓解对传统主粮生产的压力;加强营养宣传,开发更多加工产品,提质提效创品牌,引导和增加消费,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罗其友:研究员、博士、博导,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目前,国内马铃薯发展面临多项挑战,包括良种应用不足,种薯业发展无序;生态环境约束凸显,影响产业发展;成本逐年攀升,产业竞争加剧;机械需求增加,优良小型机械严重缺乏;产业链不协调、融合发展不够等。

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科学制定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各地区和各主体立足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对标新阶段目标市场的优质特色需求,实施差异化战略,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各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蓝图,科学确定地区发展的适度规模、合理结构和转型路线图。加快马铃薯育种技术创新,重点支持种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研发,推动良种科研联合攻关,构建生物育种和种薯繁育等种业创新体系,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进行登记品种示范和验证,增强品种权保护力度,开展新品种示范和推广。加强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大力推动“种薯质量认证”制度建设和示范,引导扶持企业打造品牌,增强优质种薯的供应能力,提高优质种薯应用率,严格控制检疫性病虫害的扩散传播。推进马铃薯产业机械化和智能化,重点推进以机械替代劳动为核心的生产机械化、装备智能化建设,加快提高马铃薯劳动生产率。推动全程机械化,应用农用传感器、控制器等自动化技术装备。

此外,还要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推广农机农艺融合马铃薯栽培模式。加快探索创建马铃薯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以“三品一标”为重点,结合产业化机械化智能化,打造马铃薯示范样板。加快品种培优,推進品质提升,加强品牌打造,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要准确认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阶段特征,聚焦育种、机械、加工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完善支持政策,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种薯种业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
马铃薯有功劳
定边马铃薯
马铃薯种薯贮藏性能和贮藏技术分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胖胖的马铃薯
种业名企展示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