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写作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3-03-30赵永彬
赵永彬
英语核心素养分为六个维度,即知识、思维、能力、文化、情感、价值观。在当前核心素养培养的视域下,英语教学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写作作为重要的语言技能,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想提高写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的课堂,还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创新条件。本文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意义分析入手,研究高效课堂要注意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英语写作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随着全球化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我国也加强了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写作是英语教学的教学重点,也是语言学科的教学难点,英语写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英语知识,结合相应的写作方法,创作出标准的英语文章。然而,需要运用技巧性的学习内容并不受高中生喜爱,所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常常表现出厌烦的情绪。高中英语教师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问题,需要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写作教学来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为未来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英语写作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意义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在这四种技能中,写是最困难的,也最能反映个人的外语功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学习英语的方法、英语文化学习的过程、对英语学习持有的态度、英语学习观等。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英语文化意识语”“英语思维品质”“英语学习能力”形成了相互渗透、整合和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并具有明确的教育内涵和应有的表现水平,它着重放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式是否科学的问题,既强调了对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又强调了对外交流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而并非仅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仅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有重要意义,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有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的培养方案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实现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为目的,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发展,设计更加高效的写作活动,使其更符合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英语写作高效课堂要注意的因素
(一)以学生为主体
与语文写作相比,英语写作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自然语言环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困难,难以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安排教学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引入写作的话题,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出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在师生有效互动的情况下深度学习,实现均衡发展。
(二)回归现实生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有效的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经验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生活性、发展性以及生命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当中发现知识、感受知识和应用知识,将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发出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英语学习素养。
三、高中英语写作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构建英语写作框架
从高考英语试卷内容的组成部分来看,英语阅读在试卷中所占分值比重最大,而英语写作又是高中英语试卷中学生较为普遍的失分点。写作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下笔如有神”是建立在积累素材的基础之上的。有很多学生惧怕写作,不知从何写起,究其原因是因为读得少,缺少素材的积累,在下笔时才感到自己语言的匮乏,感到无助。写作的过程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多读,还要在课下培养学生养成多读的习惯,让读写结合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进一步推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教师要把英语阅读与写作当成重要英语知识点展开教学,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一主题的写作向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读物,从学生的课外阅读入手,将经典著作作为学生的阅读范本,丰富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这类文体已经不是单纯的叙述或说理,文章中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观点、视角以及思想感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体会、多尝试,一点点去阅读与领会,看到不同的句式表达方式和更为准确的词汇使用场景,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素材,在研究与分析中感受良好的語言文字和丰富的文章情感,形成英语思维并逐渐实现英语语法结构的内化,使学生将这种积累起来的英语知识点、语言点融入到英语写作之中,让文章变得丰盈立体。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堂的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其分享预习成果,并通过文章关键信息提取的形式设计阅读问题,让学生的智慧在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使其结合阅读内容,汇总学习问题之后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进行阅读摘录、记录阅读感受,构建文章的结构脉络。在学生明确文章背景与内容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出写作任务,即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短语和句型,将文章缩写成一篇简单明了的小文章,促进读写结合迈向更高层次,实现教学拓展。
(二)慎用高级词汇,扎实语法功底
从本质上看,英语写作是用英语语法把原本分散的英语词语和句子连接起来,然后根据一定的主题和逻辑关系形成语篇。由此可见,英语语法在学生的英语写作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少学生认为高级词汇是考纲外生僻难写、高不可及的词汇,其实不然。大众化高频词汇很容易令文章陷入“千人一面”的困境,也反映出该生词汇的贫乏和表现力的欠缺。假如学生能够用相应的同义词来代替那些司空见惯的大众化,不仅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还可以成为评分时的加分亮点,这就是所谓的“高级词汇”。
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与语法衔接对写作的帮助和积极影响,对语法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积极优化和改进,调动学生参与语法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寻找单元课本书面材料中的语态引出本节课的相关任务链,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所呈现的材料提出问题;然后复习语法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大量语言输入的基础上以写作的形式进行语言输出,使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得以升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高级词汇,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语法知识体系,比如把“我喜欢……”“我想去(做)和“有益的”等的表達换成“...is one of my favorite hobbies”“ I would like to”和“be of benefit”会显得更正式,更让人产生新奇的感觉。同样, “I want to see the film.”可以转换为 “I would like to see the film.”“I like playing football.”可以转换为 “Playing football is one of my favorite hobbies”等等。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可以及时从系统当中调取出高中阶段所学的大量语法要点,并能根据交际话题、场合和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选择符合表达目的、符合交际双方的身份、与语境匹配、语域得当的词汇进行交流或表达,写出一篇忠于题目所给信息、原汁原味、结构紧凑、情感恰当的优秀文章,提高写作质量和语言表达效果。
(三)稳中求进,限时训练
在《高中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要能利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等一系列的教学目标。”目前,如何让学生能够以较高水准完成一篇英语写作,是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但实际上,英语写作教学并未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虽然学生能够取得英语高分,但通过对比历年学生的英语高考写作发现,学生失分项往往出在英语写作上。
一方面,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强大助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只有秉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够写出完美的作文。如果在写作过程中过于急躁,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写作思路,且容易产生心理负担,以致于难以写出让人满意的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心态,让学生在自信心的推动下,一要书写工整、卷面清爽;二要标题切题、新颖;三要注意体裁的选定应遵循趣味性、促动性、关联性,并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并要努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方能写出充满创新活力的文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历年的英语高考试卷进行分析和探究,将主要得分点和扣分点研究透彻,多总结多归纳,构建良好的写作架构。另外,训练时当场发题,限时交卷,促使学生瞬间接受信息,快速理解信息,迅速表达信息,提高实际应用和应试能力。这一步是关键,也是学生的难关。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高考书面表达题要求的是将所规定的材料内容经整理后展开思维,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准确表达意思的能力。必须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牢牢记住以下口诀:“先读提示,弄清要点与格式;时态语态要当心,前后呼应要一致;句子结构和搭配,语言习惯莫违背;文章写好细检查,点滴小错别忽视。”学生明确目的并掌握要领后,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便条、书信、通知的格式等,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规定时间一到,学生立即停笔,听教师读范文。教师的范文不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与语言习惯上给学生树立样板,而且要考虑到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学生在经过紧张的思维与写作之后,及时听到一篇比较规范的范文,比较一下自己的作业,可初步衡量出自己答题的准确度,找出差距,及时查出自己作文中的毛病。
综上所述,英语写作作为重要的语言技能,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更加高效的写作活动,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出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使其更符合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英语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