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早期溶栓与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比
2023-03-30戴志刚
戴志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机体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进一步导致心肌坏死,最终引起该病[1]。作为一种临床急重症,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会出现出汗、濒死感、恐惧以及压榨胸痛感等症状,患者一旦发病后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救治,很容易出现休克,甚至会发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其往往在暴食暴饮、剧烈运动、寒冷刺激以及情绪激动之后发病[2]。现在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抗休克以及吸氧等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地对患者的动脉血管进行改善,增加其心肌供血能力,缓解症状,最终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3]。对此,本文分析并研究对比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中接受早期溶栓与介入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2月~2022年2月 急诊科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66.81±6.29)岁;急性胸痛发作时间1~9 h,平均急性胸痛发作时间(5.31±1.38)h。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6.95±6.22)岁;急性胸痛发作时间1~11 h,平均急性胸痛发作时间(5.41±1.40)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②发病时间<12 h;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得到伦理部门批准。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②具有溶栓禁忌证;③合并其他危重疾病;④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在入院后接受早期溶栓治疗,首先对患者予以约束性保护带,使其卧床休息,对其展开心电监护、吸氧治疗等,让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以及立普妥40 mg。在 10 ml的生理盐水中加入200万U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商品名:普佑克),然后对患者实施静脉注射,时间控制在3~5 min,同时在90 ml的生理盐水中加入 300万U普佑克,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滴速控制在180 ml/h,在0.5 h内滴完[5,6]。在3 h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钠0.6 ml对患者实施皮下注射,每隔12 h进行 1次给药治疗。共计进行5 d的持续治疗。
1.3.2 观察组 在入院后接受介入治疗,首先对患者予以约束性保护带,使其卧床休息,对其展开心电监护、吸氧治疗等,让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以及立普妥40 mg。将股动脉或者桡动脉作为路径予以穿刺及置管,针对患者展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将其梗死血管找到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按照40 U/kg的剂量对患者实施注射,然后通过导管置入导丝,对病变血管部位利用球囊予以预扩张处理[7]。明确支架有无贴壁,若是有必要,则可以对支架利用后扩球囊予以扩张以及修整,从而保证支架能充分地贴壁。在手术之后,让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d,采用低分子肝素钠0.6 ml对患者实施皮下注射,每隔12 h进行1次给药治疗[8]。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的再灌注成功率,再灌注成功的判定标准:患者的肌钙蛋白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在治疗12 h内恢复正常。②比较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绞痛。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肌酸激酶水平。④比较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及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再灌注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再灌注成功率对比(n,%)
2.2 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肌酸激酶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肌酸激酶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大于对照组,肌酸激酶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肌酸激酶水平对比()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肌酸激酶水平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4 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 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n(%)]
3 讨论
由于生活压力增加、饮食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现在我国的各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越来越高的发病率。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而且很容易出现心脏骤停、心力衰竭等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很大危害。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严重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其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异常破裂的情况,使得其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导致机体的心肌局部组织细胞出现紧急、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心肌坏死,甚至会致使患者死亡[9]。急性心肌梗死在暴饮暴食、情绪激动以及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均会发病,暴饮暴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食用大量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后,会导致患者的血脂浓度突然升高,进一步导致其血液粘度增加,提高了其血小板的聚集性,从而最终引起血栓,并且诱导急性心肌梗死;而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则会导致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使其心肌需氧量快速增加,而冠心病患者因为自身的冠状动脉出现硬化和变窄的情况,无法实现充分扩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的情况,最终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此外,饮酒和抽烟等因素也有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大量饮酒和吸烟等都会使得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痉挛的情况,导致其心肌耗氧量增加,最终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其抢救和治疗受到了临床及患者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通过一系列的对症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最大程度地减少其死亡风险[10]。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 h内能够确保再灌注成功,可以使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有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可以促进疾病及心肌细胞的恢复,对于保证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两种:①溶栓治疗;②介入治疗。尽管两种不同的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其具有一致的治疗目的,就是促进机体冠状动脉灌注量的恢复,使心肌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得到缓解和改善,最终缓解患者的症状,保证其身体康复[11]。溶栓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主要是利用溶栓药物静脉注射,加快血栓溶解,使闭塞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得以恢复,确保冠状动脉的通畅性,进一步使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得以改善。当前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很多,包括普佑克、尿激酶等,其在溶栓方面均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而且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12]。不过,溶栓治疗本身具有较明显的局限性,其具有60%~70%的血管再通率,患者在治疗之后很容易出现残余冠状动脉狭窄的风险,特别是一些患者容易病情复发,其梗死复发率和冠状动脉再闭塞率在15%~30%之间,再加上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灌注,患者在术后并发症风险高,因此其整体疗效欠理想,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13]。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早期针对其实施介入术治疗,能够有效的将闭塞的血管疏通,减少心室重构的发生率,并且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病范围,使患者濒死的心肌得以逐渐恢复,进一步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保证其生命安全。介入治疗是将支架放置到阻塞血管当中,在其压缩球囊导管中存在着很小的网状合金管,在扩张球囊之后其中的支架就会将血管撑开,使患者的心肌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最终有效缓解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的情况[14]。在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的辅助,能够将出现阻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快速找到,并且清楚掌握其闭塞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确保快速的缓解患者的症状[15]。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这一结果证实了介入治疗能提高再灌注成功率。在心功能方面,治疗前,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肌酸激酶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大于对照组,肌酸激酶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证实了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总的来说,介入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能够快速地恢复心肌再灌注,除了能够使患者阻塞的血管迅速开通还能够快速地恢复濒死的心肌细胞,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②其能够防止患者的心肌缺血复发风险,避免出现再闭塞、再梗死等,还能够使患者的颅内出血风险得到控制,可以长期的发挥作用[16]。本次研究显示,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介入治疗能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③介入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其能够防止患者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在有效缓解患者痛苦的同时,能够加快其术后康复。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介入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不过与介入治疗相比,溶栓治疗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且在具体的疗效和预后方面也有所不足,不过一些基层医院或者边远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条件,不具备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介入治疗的条件,因此仍然需要采用溶栓治疗作为首选方案[17]。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治疗中,应用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提高再灌注成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出血风险,还能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