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拉拉·舒曼艺术歌曲特征研究

2023-03-29杨姝媞

艺术评鉴 2023年24期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克拉拉舒曼

杨姝媞

【摘   要】克拉拉·舒曼(1819—1896年)作为19世纪为数不多的女钢琴家、作曲家和教授,她常年活跃于整个欧洲,甚至世界舞台上,并创作了大量具有19世纪浪漫主义特征的音乐作品。当今,人们不难发现在各类音乐活动中许多演奏者选择克拉拉的作品进行展示,她的艺术造诣和为音乐事业作出的贡献令人钦佩和值得学习。本文基于克拉拉婚后以弗里德里希·吕克特(1788—1866年)的诗歌创作艺术歌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些作品从侧面剖析歌曲的创作背景和特征。

【关键词】克拉拉·舒曼  弗里德里希·吕克特  《爱之春》  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4-0081-06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层阶级迅速崛起,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音乐家的赞助者逐渐脱离了以贵族为中心而走向听众成为赞助者的局面,商业音乐和家庭音乐得到发展,形成了新的渠道。其次,钢琴的普及扩大了作曲家创作的可能性。与传统音色相对沉闷的大键琴相比,钢琴的音色灵动、表现力强,为作曲家创作多种音乐提供条件。最后,继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产生了浪漫主义音乐思潮,古典乐派追求理性且严谨的音乐框架,但浪漫派作曲家常常采用热情、激昂的音乐表达崇高的理想,以及自由的情感,这是浪漫派音乐的最大特点。

一、19世纪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

德国在受到浪漫主义思潮席卷后,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馮·歌德(1749—1832年)、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年)、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年),以及吕克特(1788—1866年)等,这些大文豪创作出的诗歌为作曲家们提供了灵感源泉,作曲家们擅长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谱写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结合19世纪作曲家的音乐,可将当时的德国艺术歌曲特征归纳如下:首先,歌词与音乐紧密结合,作曲家们试图将诗歌的意象表现得更生动,这种尝试将艺术歌曲体裁引向更高的境界。其次,音乐创作技法得到了多样化拓展。作曲家们通过扩大调性、使用非和声音或不和谐音、半音阶运用等技法,实现了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多样化。最后,从钢琴演奏技法来看,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表现力增强,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状态,钢琴不再只是陪衬,而是和声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有时甚至拥有超越声乐的独立地位。例如,舒伯特在歌曲里强调钢琴与声乐处于同等地位,但舒曼则更重视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位置,并赋予钢琴伴奏更多的独立性,使其在前奏、间奏、尾声都巧妙刻画作品中的人物。

二、克拉拉的生平

克拉拉·舒曼,1819年9月13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的一个音乐家庭,原名克拉拉·维克。最早影响到克拉拉音乐生涯的人是她的父亲弗里德里希·维克(1785—1873年)。从克拉拉出生起,维克就为她的音乐之路制定了详细计划,并从5岁起就亲自教导她。在钢琴教学上,维克反对机械化的训练,强调对音乐的音色,以及美感的培养,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克拉拉的演奏从孩童时便有了独特魅力。为了给克拉拉钢琴演奏生涯铺路,维克从克拉拉6岁起,就定期带她去观赏各类音乐会及歌剧演出,并在世界各地寻觅名师学习作曲、音乐理论和对位法。另外,还定期举办音乐晚会和舞会,训练演奏能力的同时,还结识了大量著名的音乐家,尼科洛·帕格尼尼(1782—1840年)就是其中之一。1829年10月,克拉拉把自己写的第一首钢琴曲《四首波兰舞曲Op.1》演奏给帕格尼尼听,当即就赢得好评。这件事也使维克拥有坚定的信心,更鼓励克拉拉的学习作曲。

1830年,另一个改变克拉拉命运的人出现了,他就是罗伯特·舒曼。他们的爱情历经重重阻挠,最终得以在1840年9月正式成为合法夫妇。婚后几年,她和舒曼度过短暂且幸福的婚姻时光,纵观克拉拉艺术歌曲创作的时间线,在1840—1846年间创作的曲目数量最多。自此,克拉拉不但肩负起作为妻子和母亲的重任,更把舒曼的音乐地位放在自己的音乐之上,一生不间断地演奏、整理、出版舒曼的作品。

三、吕克特的生平与作品

弗里德里希·吕克特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爱国诗人、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也是德国东方文学研究的创始人。吕克特自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精通数几十种语言。在精通的语言种类里,他对东方语言文学情有独钟,研究了大量东方文学作品。①1805—1811年,吕克特先后在维尔茨堡、海德堡和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哲学、文学,后在柏林等地任大学教授。他在担任大学教授期间也开始写诗,将自己的语言天赋反映于创作的作品中,尤其是他将东方文学特有的意境美特征和德国的语言规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独特题材的抒情诗,并赢得了广泛赞誉。

吕克特的诗歌不仅有表现对生活的向往和享受,而且有对生命的敬畏和探索,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性。1816年前后,他发表了十四行爱国诗《顶盔戴甲的十四行诗》,并将其命名为《德国诗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获得颇高人气。1820年,吕克特在科堡认识了妻子路易丝·费雪,他从妻子那受到创作启发,写下458首抒情诗,这些关于爱情的抒情诗为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关注。1822年他发表了第一本东方诗集《歌捷伦》和《东方玫瑰》。其中,人们常演奏的由舒伯特作曲的艺术歌曲《你是安宁》原诗便是出自此诗集。1823年,吕克特将出版的诗集《爱之春》作为礼物献给妻子,诗歌总数近500首。这本诗歌集在1834—1838年间就出版了6次,深受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喜爱,其中就有舒曼和克拉拉。1833—1834年,吕克特3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相继离世,悲痛欲绝的他在两个月内写下425首诗,由此编成的诗集《亡儿之歌》在吕克特离世后的1872年出版,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年)将此诗集中的五首诗编成以管弦乐队伴奏的艺术歌曲,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41—1848年,吕克特任柏林大学东方语言教授,旅居柏林,1848年因健康问题辞去教授职务,1866年1月31日在科堡去世。

四、歌曲创作的动机

在诗人辈出的浪漫主义时期,吕克特是舒曼最欣赏的诗人,他采用吕克特近60多首诗,且将其创作成声乐作品。而作为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自然受到舒曼的较大影响。1841年9月12日是舒曼和克拉拉结婚一周年纪念日,舒曼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从吕克特的同名诗集《爱之春》中选用部分诗词,创作出9首歌曲,作品编号Op.37,作为结婚纪念礼物赠予克拉拉。克拉拉以对舒曼的爱为创作灵感和动力,也在里面选了诗词谱曲,在舒曼生日时,将自己整理的3首歌曲作为礼物赠予舒曼。在他们共同出版的歌曲集中,克拉拉作曲的歌曲编号为第2、4、11首。之后二人将12首歌曲合在一起,命名为《爱之春》同名歌曲集,并于1841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的布莱特克普夫与黑特尔出版社出版。同年克拉拉也单独将自己的歌曲集《3首歌曲》Op .12公开出版。在这部作品完成后,克拉拉又在吕克特的诗集中选取几首诗词来谱曲,由此也可见克拉拉对吕克特诗集的喜爱。

五、6首歌曲的音乐特征

这6首作品的歌词都取材自吕克特的诗歌集《爱之春》,诗歌集总数量近500首,克拉拉挑选了自己喜爱的6首诗歌谱曲。

(一)第1首《向你道,晚安》

这是克拉拉在1841年6月创作的歌曲,此歌曲原本和她的歌曲集《3首歌曲》Op. 12一起献给舒曼,但舒曼最终没有将这首作品归纳进他们共同出版的《爱之春》歌曲集中,因此《向你道,晚安》1992年才以独立的歌曲出版。②

这首歌曲是克拉拉在结婚后写的第3首艺术歌曲,而这一年恰巧是丈夫舒曼艺术歌曲创作数量最多的“歌曲之年”,所以无论是从音域较窄的声乐旋律,还是钢琴伴奏部分来看,都处于克拉拉歌曲创作谨慎的摸索阶段。就像歌词中对“夜间问候”这个主题的描写,克拉拉似乎刻意避免旋律中出現大跳跃,用这样的处理方式传达“夜”的意象,以及丝丝入扣的对话感。从尾声的钢琴可以看出克拉拉作为钢琴家的独特审美,她既保持调性与和声的大框架,又通过节奏和旋律的变形来连接声乐部。歌曲分为2段8行,篇幅较小,诗的内容纯朴而平和,以天使作为媒介,向远方的爱人或亲近的朋友表达夜间问候。歌曲是以F大调3/4拍和非常缓慢的速度来衔接,营造音乐静谧的氛围,曲式结构为A-B-A。此诗的韵律非常规律,尤其是每行韵尾的单词有一定的统一感。整体来看这首歌曲的创作特征,全曲结构精巧且歌词无反复,钢琴部分和人声旋律的音域较窄,声乐旋律只在小字一组f音至小字二组f音的八度音域内,更适合女中音演唱。相较于其他类别的歌曲,此曲情感表达较为内敛,并不张扬,钢琴部分也大多用连线来压抑内心情感,并且钢琴伴奏主要起到辅助声乐旋律的作用,处于克拉拉在歌曲创作的摸索阶段。

(二)第2首《他来了,从狂风暴雨中来》

这首歌曲创作于1841年6月,是克拉拉和舒曼共同出版的歌曲集《爱之春》中的第2首,同年作为克拉拉自己的歌曲集《3首歌曲》Op.12独立出版。歌曲歌词为3段12行,每行诗词的长度相近,且每行1、2、4联的韵律以“en”结尾,突出均衡形式美的特征。诗歌用暴风雨来表现女主人公内心的动摇,诗的内容把在爱情中女人焦虑、烦躁的心境变化比喻成暴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歌曲为极速的4/4拍,歌词第一句相同的旋律重复,强调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钢琴部分用快速的琶音勾勒出暴风雨来袭的紧张感,反映了恋爱中女主人公的焦躁。从歌曲的中段开始,纹理的变化变得频繁,这个尝试一直贯穿至歌曲的后半段。歌词是原诗的3段结构,但第1节和第2节使用倒转表重复相同的旋律,第3节重复诗歌尾声的第2—4行,使旋律发生变化,形成变形的有节形式的框架。调性以f小调开头,再以bA-bD-F-bA-bD-bA频繁转调和节奏对比来增强音乐的戏剧效果,勾勒出暴风雨中前行的艰难。结合歌词内容,克拉拉用详细的指示语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从各种音乐纹理的变化对人物情感进行巧妙设计,这也可以看出她作为女性作曲家的细腻。当今人们很难凭现存的文献资料便主观地揣测她当时所处的具体情感立场,但在这首歌曲的谱面能看到克拉拉在柔和中透露着坚强不屈的一面。纵观克拉拉的艺术歌曲创作,笔者发现她的艺术歌曲风格大多偏向于柔情细腻,但这首歌曲的处理有着极为激进的音乐特征。另外,这首歌曲的钢琴伴奏和人声旋律都具备更为独立性的音乐特征,二者都积极地展现着自己所处声部的音画特征,人声旋律以宽音域的旋律线快速叙述故事情节,让演唱者和听众有一种置身于暴风雨中的身临其境之妙,而钢琴伴奏部分既能独立营造诗词的主题氛围,又能作为辅助声乐的伴奏突出主题旋律和歌词,且尾声与前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部分钢琴呈现出左手伴奏更积极的音乐特点,使得尾声部分更加华丽,华丽的尾声终止除了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更体现出作为钢琴演奏家独特的构思,在她其余的歌曲中也时能看到相同的处理方式。除此之外,虽然这是一首艺术歌曲,但具有咏叹调风格的音乐特征,其叙述性的情节、华丽的前奏和后奏、伴奏部的戏剧性效果非常明显,也是许多女高音经常演唱和研究最多的一首。

(三)第3首《假如你爱美貌》

这首歌在《爱之春》中是第4首,在《3首歌曲》Op.12中是第2首,整首歌曲结构相对简单,用平稳的节奏和抒情的旋律表达了内心渴望真挚爱情的女性心理。

歌曲由规整的4段16行组成,调性为降D大调,不太慢的4/4拍节奏。整首歌曲无论从速度还是情感起伏来说都较为平缓,在每一次需要加强情感处理的部分,克拉拉都会在单词或语句上给出明确指示语。比如在歌曲前奏的2小节钢琴伴奏部分,这2个小节的钢琴伴奏音型作为主题动机反复出现,接着是声乐旋律部分,首先以柔弱的旋律开头,随后出现的“不”表达否定的单词时,克拉拉标记渐强的音乐术语,表达了自己委婉的拒绝态度。把歌词“爱”的处理时值用二分音符来强调主要单词,在重要单词“美丽”位置,也用上行四度跳跃的旋律和给出渐强、渐弱的指示语,从而增强语句的戏剧性效果。第2段中,钢琴伴奏两个主题旋律的音乐展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声乐旋律也在缓慢下行,呈现出与最初登场不同的面貌。为了不妨碍声乐旋律进行,钢琴伴奏基本处于陪衬,从而突出主题旋律。这种变化与歌词相结合,用“太阳”和“金发”所象征的“美丽”,表达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纯粹。在歌曲的第4段中,用更快的速度变化和钢琴音域营造了一种逐渐激动的氛围,将气氛推向高潮,并延长主音,呼应了“爱”的主题。可以看出克拉拉在这首诗中貌似联想到她和舒曼的爱情,用美人鱼和宝石来比喻其他女性,暗示自己只因为对舒曼的真爱才嫁给舒曼。这首艺术歌曲的音乐较为中规中矩,基于歌词内容的平静细腻,旋律的起伏也不大,用委婉的语气道出内心情绪。另外,这首歌曲在钢琴部分有强调和人声旋律对话的音乐特征,这也是克拉拉的丈夫舒曼惯用的音乐处理方式,由此可见,他们婚后的甜蜜在音乐表现力上的契合得以彰显。

(四)第4首《为什么你要问别人》

这首歌被收录于《爱之春》作品集是第11首,在克拉拉的《3首歌曲》Op.12中是最后一首。

歌词为3段12行的结构,每段的长度和结构都相似。各段的第1、3行和第2、4行韵尾都很一致,呈现均衡特征。歌曲为较慢的3/4拍,用问句的形式展开,内容是表达爱情忠贞的女人心声。调性是降A大调,曲式构成的大框架为(A-A)。整首旋律的跳跃并不多,以略显平缓的三度音程为主,营造了温暖的氛围感。通过前奏的钢琴旋律,提前暗示将出现在声乐部的主题旋律,在第2小节的第2拍中展现了主题旋律,随后与声乐旋律连接,使主题音型清晰可见。这首歌曲与克拉拉的艺术歌曲风格保持一致,但在分析作品时,笔者在细节处发现作为女性创作者的敏感和猜疑。比如第一句歌词用安静的提问方式让声乐旋律逐渐进入,再用柔弱的下行声乐旋律展现说话者小心翼翼询问的意象。随后歌词“什么都不要相信,除了这双眼睛在说话!”以不同的主题旋律回应前句的问题,一问一答表达了说话者对爱的忠实。在表示“不要”否定意义的单词中,克拉拉使用长音来强调其意义,并用依次上行的旋律将更强烈的情绪推向高潮。在第10~12小节中,声乐旋律和钢琴左手伴奏采用左手低音依次进行,通过半音阶的连接达到半终止,这在克拉拉的创作技法中很常见,通常是为了强调接下来的音乐内容。可以看出克拉拉想要保留原诗中的爱情态度,通过恋人的眼神寻找坚强勇敢的自己,也表达了与丈夫舒曼的深情爱意,以及忠贞不渝的意志。这首歌曲具有典型克拉拉的音乐特征,如:歌曲结构精巧、音域较窄、钢琴伴奏附和声乐旋律。另外,钢琴声部一直有一个主题动机跟随和重复,作为女性的克拉拉,把自己在恋爱中的敏感和猜疑巧妙地融入作品,这也能看出她在创作中独具一格的细腻特征。

(五)第5首《我曾在你眼睛里》

这首歌曲创作于1843年,在克拉拉出版的歌曲集《6首艺术歌曲》Op.13中是第5首。

歌词共3段12行,各段的第1行和第3行音韵一致,2行和4行的尾韵相似,呈现出统一性特征。吕克特用比喻爱情的光芒和玫瑰色的脸颊等描写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深情。第1段把爱人的眼神比喻为爱的光芒,将爱人的脸颊比喻成盛开的玫瑰花。第2段讲述即使眼神变得暗淡,即使玫瑰花凋零,主人公对爱人的感情也会永远存在。第3段表达了永恒的爱情誓言。歌曲的曲式结构为规整的A-B-A',定调为降A大调,除在B部分有短暂的调性游离,音乐的走向非常平稳,以缓慢的3/4节奏形态映照歌词。第一段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旋律的节奏音型类似,钢琴主要辅助人声旋律。如在第一乐句中,声乐旋律音程与钢琴伴奏的右手音程成同音构成,两个声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细腻地强调着主题旋律。A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把3/4的节拍分割成6/8一样使用,通过这种节奏型的分割可以更细致地体现诗歌的吟诵感。为了强调诗中的主要内容,在歌曲的B部分12小节开始变化调性,临时变化的半音阶令人不安。接着从第17小节起,结合歌词意境“那光芒将永存在我心中”又出现了逐渐上行的旋律线,这种上行旋律也体现了歌者坚定的爱,为歌词朗诵增添分量。克拉拉将诗歌用音乐的方式呈现出她自己对爱情的态度,也展现出克拉拉卓越的创作才华,以及对爱情主题的深刻诠释。这首歌曲钢琴部分的技巧运用很细致,歌曲内部结构也能看到克拉拉标志性的半音阶运用、巧妙的节奏变形,以及用华丽的旋律线条来展现诗词画面等音乐特征。

(六)第6首《哦 离别的酸楚,他所造就》

这首歌创作于1843年,作为独立的单曲,克拉拉生前一直未出版,直到1990—1992年间才发行。

歌词是由2段8行组成的短作品,每段的第1、3行和2、4行都各自对应韵尾,和以上分析的歌曲大同小异,都呈现出统一的特征。歌词内容立足于女性立场,抒发与心爱之人离别而产生的痛苦和无助。这首歌曲由类似说话的语调和旋律组成,提高了诗的叙述性,在克拉拉的艺术歌曲中是不可多得的带有咏叹调风格的作品。曲式结构为A-B-B,以忧郁的e小调非常缓慢的4/4拍展开,整首作品一气呵成,没有重复旋律。第一乐句没有间奏,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吐露歌词内容“哦!离别是悲伤的,即使自己离开了”,在钢琴声部以极其不和谐的音程呼应,表现内心的纠结和哀痛。在A部分用5度持续音形成终止感,并在第8小节使用半终止和延续音,戏剧性地表现话者无可奈何的心境。歌词中传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激烈抗争,以及痛苦的心情。在这首歌曲中,能找寻出克拉拉在想要宣泄自己情绪时,往往会在重点单词上做音乐处理。比如在“渴望”“眼泪”“哀伤”“苦痛”“心”等表达内心情绪的重要单词时,她会标记渐弱、突强、渐慢和延音等音乐记号,从而凸显人声旋律的重要性,更突出故事主旨。在B'部分继续沿用A部分的音乐素材,用右手的柱狀式和弦和左手低音下行音阶,表现出内心情感的牵绊,以及对爱人离去的低落心情,这是克拉拉在此六首歌曲中经常使用的作曲手法。这首歌曲没有前奏,采用钢琴与人声齐进的方式呈现开门见山的创作特征,使故事的主题迎面展开,增强歌曲的叙述感。另外,这首歌曲为了突出内心情感的矛盾,克拉拉用多样的音乐术语和柱状式和弦,以及变化音来强调语气的坚定和复杂的心境,让旋律线条有极具抒情和宣叙相结合的特征。

六、结语

克拉拉在创作这些歌曲时正是她和舒曼结婚最幸福的前三年,也是她作品量最多和最成熟的时期,研究这些作品能最真实地分析出克拉拉对创作爱情题材作品的把握。

通过对这6首歌的歌词和整体音乐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其一,作为优秀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克拉拉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技法上既遵循了古典主义的规整框架,又有诗歌与音乐紧密相融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特征,鲜明地体现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整体音乐特征。其二,这6首歌曲都是基于“爱”的主题,尤其注重用委婉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细腻的爱意。像大多浪漫主义时期其他的作品那样,这6首歌曲的结构同样短小精悍,大多为简单的2—3段分节体或变节体,功能和弦的使用也以3和弦为主。3、6首歌曲都将她作为女性的柔美细腻恰当地融入作品中,如:缓慢的节奏、柔和的旋律线条。除了第2首《他来了,从狂风暴雨中来》中快板部分,其他声乐部分几乎没有大的跳跃,且都是非常慢的作品,声乐旋律基本在9度音域内,以平缓的线条展现女性柔和细腻的语气。其三,作为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这些作品既能表现克拉拉的抒情性,又在旋律中体现出她本人高超的钢琴技巧。比如她通过大量半音阶的级进、节奏型的变化、和弦转换等手法,巧妙地将技巧融入歌曲情感转换中。

克拉拉在浪漫主义音乐繁盛时期彰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当时不可多得的女性音乐家,她为浪漫主义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艺术成就激励了更多的后人继而为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美]南希·B·赖希.克拉拉·舒曼艺术家与女人[M].纽约:康奈尔大学,1985.

[3]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德]施蒂克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克拉拉·舒曼[M].杜新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3,64.

[6]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弗里德里希克拉拉舒曼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重来一次的机会
克拉拉过敏了
克拉拉过敏了
浅析弗里德里希的绘画创作语言
“自然与生命的对视”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从民族性看弗里德里希笔下的浪漫主义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