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特征与个体差异双重视角下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刘百灵

2023-03-29李洁

现代情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界面设计应用程序个人信息

李洁

关键词: 技术特征; 个体差异; 隐私权限请求; 界面设计感知; 隐私疲劳; 隐私悖论; 多维发展理论; 信息披露意愿; 隐私保护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3.04.013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 (2023) 04-0137-13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9 次报告[1] 显示, 截至2021 年12 月, 手机网民规模达10 29 亿, 几乎每一位网民的手机里, 都安装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App[2] , 这些App 向用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通常基于用户的个人信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强调,企业收集和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需要经过用户的同意, 必须得到用户的许可后, 才能对其移动设备上的个人信息进行访问。

然而, 隐私权限请求通常以多个弹窗的形式出现在用户首次打开App 时, 用户对其感到厌烦, 不能够认真对待。尽管有研究表明, 用户会因为担心隐私受到侵犯而不愿意向应用程序服务商提供信息[3] , 但对于自身缺乏相应隐私知识和技能的用户,无法充分理解隐私权限请求[4] , 既可能全部选择拒绝, 也可能全部选择允许。根据已有研究, 用户在隐私权限请求面前表现出的不耐烦、无奈、疲惫感、顺从, 以及对隐私问题失去兴趣、对隐私保护不再抱有期望的消极情绪, 被称为“隐私疲劳”[5] 。隐私疲劳反映了个人对隐私问题的厌倦感[6-7] , 具有高度隐私疲劳的用户不太可能在决定是否以及如何披露个人信息上付出努力, 很可能不经考虑就同意披露他们的信息, 面对隐私威胁, 感到隐私疲劳的用户甚至放弃各种应对行为, 这种减少努力应对隐私威胁的行为被称为“隐私保护脱离”[5] 。虽然隐私疲劳看上去对企业有利, 但是从长远来看, 用户的隐私疲劳不仅会增加其隐私侵犯风险, 还可能致使其遭受更多损失, 进一步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探究缓解用户隐私疲劳的因素, 深入剖析移动应用程序中用户的信息隐私行为(即信息披露与隐私保护脱离)的成因与影响机制, 将为移动应用程序服务商促进用户主动披露个人信息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应用程序请求访问隐私权限时需要向用户呈现必要的告知信息, 如个人信息收集的类型、内容、目的、用途等, 但移动终端界面较小, 不同应用程序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各有差异, 既要保证告知信息完整性, 又要让用户感到舒适, 这使得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设计成为应用程序的一个挑战。而技术特征(如界面设计)对用户的情绪、感知等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影响[8-10] , 用户的个体差异(如隐私自我效能和隐私知识)作为信息披露和保护行为的内在驱动力[11] , 也是隐私疲劳的重要影响因素[12-13] 。因此, 本研究将基于多维发展理论, 从技术特征和个体差异两个视角, 深入分析用户的隐私疲劳, 并设计了一种新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 探究用户对界面设计的感知(即界面设计感知)、权限合理性和个体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隐私知识如何通过隐私疲劳、隐私担忧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

1相关研究评述

1.1隐私疲劳研究

隐私疲劳概念的明确提出源于Choi H 等[5] 的研究, 后来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隐私疲劳的前因进行探究。Zhu M 等[14] 从信息管理维度探究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 验证了隐私政策有效性和隐私设置可视性能够通过缓解用户的隐私疲劳促进其披露个人信息; Agozie D Q 等[15] 验证了隐私信息透明度正向影响用户的隐私疲劳。另有学者从个体维度, 分别探究人格特征[16] 和隐私自我效能[12,17-18] 对隐私疲劳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 用户隐私疲劳的产生可能同时来自多方面因素的作用。王珉等[19]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方法, 发现用户的隐私疲劳受到个人因素、平台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 田馨滦等[20] 基于扎根理论, 确定了导致用户隐私疲劳的直接因素、关键因素和根源因素。有学者通过定量研究, 实证检验了这两项研究中所提出的部分因素对隐私疲劳的影响, 例如, 刘鸿莹等[21]从认知评估与应对评估维度, 证实了感知风险、感知收益、感知信任、自我效能、反应成本等认知因素对智能穿戴设备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Shao H等[22] 从客观与主观维度, 验证了社交媒体中信息过载、感知风险对用户隐私疲劳的作用机制。

虽然隐私疲劳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但是大多数实证研究仅从单个维度探究用户隐私疲劳的产生, 很少从多个维度探索新的前因变量。与少量研究从双重维度验证隐私疲劳成因所选取的理论框架与研究维度不同, 本研究将基于多维发展理论的信息管理与自我发展维度, 深入挖掘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此外, 信息已然是影响用户隐私疲劳的关键维度, 但无论是先前研究中的信息透明度还是信息过载, 都仅代表隐私信息内容方面的要素。事实上, 隐私信息的呈现和传达方式也可能会给用户增加负担, 导致用户产生隐私疲劳[23] 。然而相关研究不足, 很少有学者基于用户的隐私疲劳研究具体的隐私设计方案, 也缺乏较为完整的包含隐私设计与隐私疲劳的理论模型。

1.2隐私权限请求与隐私知识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后, 许多App 在申请访问权限时开始向用户提供权限使用说明以证明其请求权限的合理性, 权限合理性能够通过降低用户的隐私担忧促进用户接受许可请求[24] , 但尚不清楚权限合理性能否缓解用户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消極倦怠情绪。Zhang B 等[8] 针对权限请求界面提出了两种隐私轻推方式, 并验证了不同的“隐私轻推” 对用户的恐惧情绪和隐私态度产生不同的影响, 但是该研究侧重于权限请求界面的局部要素, 尚未考虑用户对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整体感知如何以及界面设计感知会对其情绪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个体差异, 在Crossler R E 等[11]的研究中, 隐私知识被视为实际知识, 自我效能被视为感知知识, 实际知识与感知知识的差距对用户的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但现有研究很少同时探究隐私自我效能与实际隐私知识。

1.3隐私担忧与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研究

用户信息披露相关研究中, 隐私担忧一直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25-26] 。隐私担忧是指个体向App服务商披露个人信息时, 对个人信息使用的担心[27] 。隐私担忧越高, 用户越不愿意在线提供个人信息[28-30] , 许多学者基于隐私计算理论, 认为用户披露个人信息是隐私担忧与感知收益权衡之后的结果[3,31-33] 。近两年来, 学者们开始将隐私疲劳纳入隐私担忧与信息披露意愿的研究[5,14] 中, 为解释个体担心隐私却仍选择向应用平台披露个人信息的隐私悖论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鼓励用户采取隐私保护措施, 能够减少披露个人信息所产生的风险, 而面对隐私威胁直接放弃保护性应对, 则可能使用户遭受更多隐私损失。梳理隐私保护行为的相关文献后发现, 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带有积极评价意义的隐私保护动机或隐私保护措施的采取[11,34-35] , 且隐私担忧正向促进用户主动保护隐私。例如, Mousavi R 等[36] 和王璐瑶等[37] 证实, 感知威胁严重性、感知威胁易感性能够通过隐私担忧间接影响用户的隐私保护动机; 隐私担忧也被视为直接影响用户隐私保护意向和隐私设置使用的威胁评估要素[21,38] 。而隐私保护脱离是伴随着疲劳心理状态产生的消极应对行为[5] , 无论向用户提供哪一种隐私保护措施, 用户可能都不愿意采取。虽然有学者证实了隐私疲劳、隐私担忧对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作用[5,12,39] , 但这方面的研究不足, 且很少将隐私保护脱离意向与信息披露意愿置于同一研究进行分析比较。

综上, 本研究将综合考虑技术特征与个体差异两个方面的要素, 旨在设计新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来缓解用户的隐私疲劳, 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整体角度考量用户对隐私权限请求界面设计的感知, 构建信息披露意愿与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影响作用机制, 以验证界面设计感知、权限合理性、用户的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和实际隐私知识对其隐私疲劳、隐私担忧以及信息隐私行为产生的影响。

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理论基础

多维发展理论(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alTheory, MDT)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学理论, 是从信息管理、交互管理、自我发展和环境4 个主要维度来解释用户隐私与隐私侵犯感知的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40] 。其中, 信息管理是指用户如何管理自己的个人信息, 自我发展是指个体的发展过程对其隐私观念的影响, 交互管理是指用户如何管理与他人的互动, 环境是指影响用户理解隐私概念与隐私边界的社会文化、物质环境以及个体的生命周期。在信息系统领域, 许多学者基于MDT 探究用户隐私担忧的驱动因素和抑制因素, 与隐私担忧一样, 隐私疲劳也反映了用户的消极情绪和态度, 无论是用于管理隐私信息的隐私设置, 还是随着个体发展而具备的隐私素养, 都会对用户的隐私疲劳产生重要作用[14,41] 。因此, MDT 也适用于探索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 且与其他基于认知评估的理论(例如保护动机理论) 相比, MDT 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理解用户隐私疲劳和隐私担忧的前因。

考虑到权限请求着重向用户告知隐私事项, 并没有提供沟通互动的渠道, 且本研究重点关注权限请求过程, 暂不考虑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 所以交互管理和环境维度并不符合本研究的主题与背景。因此, 本研究将主要聚焦于信息管理和自我发展两个维度, 从信息管理维度中提取出技术特征要素(用户对界面设计的感知、权限请求的合理性),从自我发展维度中提取出个体差异要素(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隐私知识), 以进一步探究用户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出的信息隐私行为意愿。

2.2研究假设

1) 界面设计感知、权限请求合理性与隐私疲劳、隐私担忧。信息系统的用户界面是用户与系统进行通信的媒介, 其界面设计和信息呈现模式对用户如何看待和理解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10] 。界面设计不仅影响用户的视觉疲劳[42] , 也会影响用户的心理感知[9-10,43] 。本研究根据文献[10], 将“用户对界面设计的感知” 定义为, 用户感知到的隐私权限请求在界面设计上所呈现的用户友好性,即界面布局和向用户传递的信息清晰易懂, 让用户感到舒服满意。

良好的界面可以为用户创造一个舒适的虚拟环境, 给用户带来积极的影响[9] , 而由交互界面以及技术特征引起的感知过载会给用户带来消极的影响, 导致用户疲劳[43] 。隐私权限请求使用户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干扰, 多个弹窗的出现以及窗口内容与App 平台功能应用界面的重叠, 很容易给用户造成视觉上的疲倦和心理上的无奈、厌烦情绪,同时这种弹窗还会让其觉得是警告, 因而为自己的隐私信息感到担忧[44] 。Zhang B 等[8] 提出了在隐私权限界面分别添加两种隐私提示, 其中一种隐私提示能够通过减少用户的恐惧情绪, 降低用户的隐私担忧并增加用户的舒适感, 另一种产生的效果却截然相反。由此可知, 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设计要以用户为本, 一个良好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 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45] , 还可能使用户的消极心理状态如隐私疲劳、隐私担忧得到缓解。所以,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a: 用户对界面设计的感知负向影响隐私疲劳

H1b: 用户对界面设计的感知负向影响隐私担忧“权限合理性” 是指存在关于权限请求目的以及所收集信息的处理的说明, 旨在声明应用程序的权限请求是正当的[46] 。在線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用户缺乏必要的信息来判断应用程序的质量以及如何使用他们的个人信息[47] 。为用户提供权限请求的正当性说明, 能够帮助用户理解应用程序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 不仅能够降低用户对隐私信息的担忧, 还可以增加用户对应用程序的信任[46,48] 。当应用程序没有说明访问相应权限的目的时, 经常不得不向在线公司披露个人信息, 用户会更加感到无法控制其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共享, 更有可能认为自己的在线隐私无法得到保证, 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和疲劳[5] 。所以,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a: 权限合理性负向影响隐私疲劳

H2b: 权限合理性负向影响隐私担忧

2) 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隐私知识与隐私疲劳、隐私担忧。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组织和执行取得既定成就所需要的行动的感知信念[49] 。当个体对其执行某一应对行为的能力充满信心时, 其执行意愿也会增加[50] 。本研究将“隐私保护自我效能” 定义为, 个体对自身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自己的个人信息并保证其隐私不受外界侵犯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较强的人相信自己能够轻松且正确地应对应用程序发出的隐私权限请求[51] , 认为自己能够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对隐私担忧的情绪和因目标无法实现产生的消极倦怠情绪都会得到缓解[18,52-53] 。已有研究表明, 隐私保护自我效能与隐私疲劳呈负相关[12,18] , 相比于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感的个体, 高隐私保护自我效能感对网络媒介和与之伴随的潜在信息隐私风险的恐惧感较低, 信息隐私担忧相对较低[54] 。所以,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a: 隐私保护自我效能负向影响隐私疲劳

H3b: 隐私保护自我效能负向影响隐私担忧

隐私知识是关于在线隐私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信息保护依赖于用户正确利用设备上每个应用的信息保护设置, 关于信息披露的选项设置可以增强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控制[55] 。隐私知识的缺乏, 会使个人不能充分正确理解隐私权限的内容和作用, 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感较低, 从而带来更高的隐私担忧[56] 。无法理解隐私权限的低隐私知识水平的用户, 在应对隐私权限请求时, 不仅感到不愉快, 也不会对通过此操作保护自己的隐私抱有期待。因此, 提出以下假设:

H4a: 隐私知识负向影响隐私疲劳

H4b: 隐私知识负向影响隐私担忧

3) 隐私疲劳与信息披露意愿、隐私保护脱离。疲劳是一种主观的、不愉快的疲惫感, 它有多个维度, 并在持续时间、不愉快程度和强度上有所不同[57] 。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发现, 心理疲劳会导致低绩效和低参与度, 对个体的持续活动产生负面影响[43] 。在信息隐私领域, 隐私疲劳感较强的用户披露信息的意愿更强[5] , 可能不愿意在应对隐私权限请求上耗费时间和精力, 因此会忽略提示并接受应用程序的权限请求。

王珉等[19] 基于扎根理论归纳出隐私疲劳导致忍耐、忽略和退出行为。隐私保护脱离属于退出行为,反映了用户对隐私问题的消极态度[5,12] 。隐私泄露、隐私侵犯等引起用户对应用程序管理隐私方面的怀疑[58] , 用户可能会觉得即便采取了隐私保护措施,个人信息依然会遭到一次次的威胁。因此, 隐私疲劳水平越高的用户, 更容易放弃应对隐私威胁的保护措施[5] 。所以,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a: 隐私疲劳正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

H5b: 隐私疲劳正向影响隐私保护脱离意向

4) 隐私担忧与信息披露意愿、隐私保护脱离。应用程序服务商在向用户提供服务时, 往往需要用户的个人信息做交换。用户担心向服务商披露个人信息会增加信息被滥用的风险, 从而可能会拒绝接受应用程序的权限请求[24,28] 。大量研究表明, 在线环境中隐私担忧对信息披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3,27,29,32] , 用户除了拒绝提供真实信息, 还可能会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来保护自己的隐私[59-60] 。根据保护动机理论, 当用户认为隐私威胁很可能发生, 并且后果严重时, 他们会担心向服务商共享自己的个人信息, 这会影响用户对应对方案的评估,其隐私保护动机会变得更强[36] 。由此, 用户的隐私担忧情绪不仅不会减少用户应对隐私威胁的努力, 反而还会更进一步地刺激其采取隐私保护措施。所以,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6a: 隐私担忧负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

H6b: 隐私担忧负向影响隐私保护脱离意向

2.3控制变量

参照已有研究, 本研究将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网龄和平均上网时长作为控制变量, 这些变量可能会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5] 。

综上所述, 本研究基于MDT 理论, 构建了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模型, 如图1 所示。

3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3.1情景设计

本研究采用基于插图的实验方法(ExperimentalVignette Methodology, EVM) 收集数据, 其主要目的是在受试者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作答之前, 以插图形式精心构建接近现实的实验情景, 以更好地评估不同隐私权限请求界面之间的差异, 验证本研究所设计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有效性。为使实验情景更加真实, 场景模拟了移动环境下受试者对A公司即将上市的一款购物App 的体验情况。

为了測量隐私权限请求对隐私疲劳和隐私担忧的影响, 本研究设计了2(界面设计感知: 高/ 低)×2(权限合理性: 有/ 无)共4 组移动App 体验情景,每位受试者自愿被随机分配2 组情景。

“界面设计感知” 的高水平测量表现为通过合理布局, 仅在一个页面上显示App 请求访问的3种隐私权限, 且为用户提供“仅使用期间” “始终允许” “禁止” 3 种选择, 如图2 所示; 低水平测量表现为接连向用户显示3 个弹窗, 以请求访问3种隐私权限, 如图3 所示。“权限合理性” 是由App请求访问隐私权限时是否在权限请求界面显示使用目的来操纵。

实验设计完成后, 针对实验情景, 邀请信息系统领域的几位专家及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结果表明, 本研究设计的情景能够有效地测量相关变量, 受试者也能够较好地融入情景当中。

3.2量表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已有的成熟量表, 保证内容效度, 并适当调整措辞以适用于本研究, 同时邀请本领域的几位专家对量表的内容进行修改、润色。大部分潜在变量采用Likert 7 级量表测量, 1 表示非常不同意, 7 表示非常同意, 而“隐私知识” 这一变量参照Park Y J[61] 的研究, 采用对错判断形式, 正确答案被编码为1, 其他答案为0,所有变量均采取多个测度项, 各变量的具体测度和文献来源如表1 所示。“权限合理性” 被定义为有无权限使用目的, 因此被处理为二元变量(0 表示无, 1表示有)。此外, 在问卷中设置了操作检验选项,如“上述乐享购App 正在请求访问您的哪些个人信息权限? 麦克风权限/ 存储权限/ 设备权限/ 位置权限” 等。

调研问卷由3 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受试对象的人口统计、行为特征, 包括用户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平均每日上网时长、网龄等; 第二部分为模拟用户应对移动购物App 隐私权限请求的插图实验情景; 第三部为基于情景体验的测度项感知,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对每个题项进行打分。

3.3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学生、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等, 地理位置涉及湖北、安徽、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广东等省市, 问卷的收集采用在线发放的方式, 共收集344 份问卷, 为保障数据质量,剔除不合格问卷(前后矛盾、填写时间过短等)后,得到有效问卷284 份, 有效回收率82.56%。样本人口及行为特征统计如表2 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为1.24∶1; 年龄主要集中在20 ~39 岁之间, 该群体也是我国移动商务使用人群年龄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本科学历居多, 表明受试者大部分学历较高;受试者已工作的占比较高, 为65.1%; 网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15 年, 约一半的受试者平均每日上网时长为2~4 小时。整体而言, 样本群体特征良好。

4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独立样本t检验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 检验, 来验证隐私权限请求界面设计在操纵上的有效性。结果如表3 所示, 本研究设计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与现有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参与者对本研究设计的新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打分相对较高,表明隐私权限请求界面设计的操纵有效。

4.2信度与效度分析

采用SPSS 26.0检验量表的信度, 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α 值均大于0. 7, 说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为了检验量表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观察KMO 值和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结果, 使用SPSS 26.0分析样本数据, 得到KMO 值为0.888, 大于推荐值0.5,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χ=5 286.129,p=0.000, 说明测量模型适合做因子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变量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使用Smart-PLS 3.0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所有测度项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8。检查各测度项的因子载荷,除了隐私保护自我效能的两个题项分别为0.671 和0.681 之外, 其余题项的载荷均超过0.7, 如表4所示, 但最终依然决定保留这两个题项, 是因为他们超过了最低阈值0.6[64],且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均大于0.6, 量表依然具有很好的聚合效度。同时, 各潜变量的AVE 值的平方根均大于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 表明各潜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如表5所示。

此外, 根据普遍采用的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 在SPSS 26.0 中对模型中的所有变量进行了测试,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 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30.606%, 即没有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大部分的协方差变量, 说明本研究中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

4.3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和Smart-PLS 3.0工具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假设模型检验结果如图4 所示。除了假设H2a、H4b不成立, 其余假设均成立。控制变量中, 只有性别和职业对信息披露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性别对隐私保护脱离意向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其余路径均不显著。

5结果讨论与研究启示

5.1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隐私疲劳的视角, 探究了技术特征和个体差异对用户信息隐私行为意愿的影响, 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用户对本研究设计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整体满意度相对较高, 且用户对界面设计的感知对隐私疲劳、隐私担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H1a、H1b 成立), 路径系数依次为-0.401、-0.416。这类似于先前的研究结果[10,44] , 说明了界面设计感知是影响用户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用户对隐私权限请求界面设计的感知越高, 其隐私疲劳感越低,隐私担忧也越低。

权限合理性对隐私担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H2b成立), 但对隐私疲劳的负向影响不显著(H2a 不成立)。可能的解释是: 目前频繁弹出的隐私权限请求已然让用戶对隐私问题感到厌倦, 无论是否向用户说明权限请求的目的, 都不会改变用户疲劳的感觉。

2) 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对隐私疲劳、隐私担忧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H3a、H3b 成立), 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一致[12,18,52-53,65-66] 。用户对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信心越高, 越不容易产生应对隐私问题上的负面情绪, 即用户的隐私疲劳感和隐私担忧都越低。

隐私知识对隐私疲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H4a 成立), 但对隐私担忧的影响不显著(H4b 不成立), 掌握更多隐私知识的用户, 应对隐私权限请求更加容易, 所以隐私疲劳会得到缓解, 但是隐私知识水平高的用户, 能够更加理性地判断隐私实践,不会因为自己了解隐私知识而盲目降低隐私担忧。

3) 隐私疲劳正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H5a、H5b 成立), 隐私担忧负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H6a、H6b 成立)。从影响程度来看, 隐私担忧对信息披露意愿的抑制作用大于隐私疲劳对信息披露意愿的促进作用, 但面对隐私威胁, 隐私疲劳对用户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路径系数高达0.590, 大于隐私担忧对用户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负向影响。这说明尽管隐私担忧会降低用户披露个人信息的意愿, 但是隐私疲劳会导致用户随意允许App 平台获取各类信息访问权限, 任凭应用程序访问手机上的个人信息, 甚至在面对隐私威胁时放弃采取隐私保护措施, 因此隐私疲劳也是解释移动环境下“隐私悖论” 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4) 控制变量中, 性别对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具有显著影响, 即女性的信息披露意愿高于男性, 且相比于男性, 女性不太可能放弃应对隐私威胁。根据以往研究[67] , 女性更注重享乐主义, 所以女性更愿意为了享受App 的各种功能服务而披露更多的个人信息, 但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冒险倾向, 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隐私风险,因此面对隱私威胁, 女性也更愿意采取隐私保护以防止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职业仅对用户信息披露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对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校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更强, 相比于其他群体,在线披露个人信息的意愿更低。

5.2理论贡献

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为现有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补充:

1) 本研究从技术特征和个体差异双重视角探究了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已有的实证研究大多仅从信息管理或个体维度对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很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本研究基于多维发展理论, 深入分析信息管理和自我发展两个方面的要素, 从技术特征与个体差异双重视角探究了高水平的界面设计感知、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和隐私知识对缓解隐私疲劳的重要作用, 证明了用户的隐私疲劳不只受单方面因素的影响, 也是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这对今后从多个视角丰富隐私疲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 本研究首次探究隐私权限请求特征与隐私疲劳之间的关系, 并基于用户的隐私疲劳设计了新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 同时结合具体的隐私实践环境(即移动购物环境), 实证检验并揭示了隐私权限请求界面对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机理。已有研究主要探究隐私权限请求的局部特征对用户隐私担忧的影响, 忽视了用户对隐私权限请求的整体感知, 且鲜有隐私设计考虑用户的隐私疲劳。本研究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来验证界面设计感知对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作用。因此, 不仅从新的视角扩充了已有隐私权限请求的相关研究, 也为隐私设计以及研究隐私管理与移动用户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启发。

5.3管理启示

本研究能够为信息管理实践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启示:

1) 移动应用程序服务商应当注重移动应用的隐私权限请求的实际效果, 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有效的隐私权限请求。尽管提供权限使用目的的说明无法改变用户隐私疲劳的感觉, 但是权限合理性能够通过降低用户的隐私担忧提高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因此, 在设计隐私权限请求时增加权限使用目的的说明是有必要的, 但需要考虑权限使用说明的呈现位置, 从整体上改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布局, 提高界面的清晰美观度, 避免隐私权限请求让用户觉得受到打扰、产生反感, 缓解用户应对隐私问题的疲倦感。

2) 在设计隐私权限请求的过程中, 移动应用程序服务商还需要重视个体差异。考虑到隐私知识水平和隐私保护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用户, 隐私权限请求界面呈现的信息需要通俗易懂, 能够让用户轻松地应对。这样既能促使用户做出安全的隐私决策, 又能使企业获取所需的必要信息, 进而推动移动应用程序健康有序发展。

3) 隐私监管部门需要强调隐私权限请求界面设计的重要性, 并持续加强对应用程序的监管, 严格审查App 的隐私权限请求是否符合规范。此外,隐私倡导者还应该采取措施, 鼓励用户提升自身的隐私素养和隐私保护能力, 并提醒用户不随意开放和同意不必要的隐私权限, 以及不随意提供个人隐私信息, 避免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

6研究局限与展望

虽然本研究的结果对理论和实践均有一些贡献,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和局限。第一, 调研样本主要是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 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 保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第二, 模型重点考察了技术特征和个体差异要素, 后续研究可以基于多维发展理论, 探索影响隐私疲劳的其他因素。第三, 仅研究了移动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 尽管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实际行为, 但披露意愿、脱离意向与实际行为之间还存在差距, 未来研究应尝试探索信息披露行为以及隐私保护脱离行为的影响机理。

猜你喜欢

界面设计应用程序个人信息
《京燕儿》APP界面设计
中医养生APP界面设计
“共享员工”平台界面设计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面向智能手机的UI界面设计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删除Win10中自带的应用程序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
三星电子将开设应用程序下载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