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合作
——“2022年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2023-03-29余国陆如泉刘佳施靖戚永颖苏娟李沂

国际石油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转型

余国,陆如泉,刘佳,施靖,戚永颖,苏娟,李沂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2022年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与标普全球公司举办“2022年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以“新形势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合作”为主题,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对能源发展的最新战略部署,通过分析能源行业面临的重要机遇与重大挑战,共谋发展大计,共促能源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能源力量。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黄永章主持致辞环节,标普全球公司副主席丹尼尔·耶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孙龙德作主旨演讲。论坛围绕“全球能源转型下的发展与安全”“全球能源市场新动向与能源合作”两个议题开展嘉宾对话。论坛发布了三份最新研究报告,分别是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全球能源安全报告》《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以及标普全球公司的《全球宏观经济展望》报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26家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吸引超过260万人次观看。

1 发展是共同愿望,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冠病毒疫情反复延宕,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国际能源市场大幅波动,能源供需格局加快重塑,能源安全风险持续上升。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国际社会应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让能源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 大国博弈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冲击,全球能源格局和转型节奏面临深度调整

2022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剧变,引发能源市场大幅动荡。乌克兰危机导致全球地缘政治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全球化退潮与大国博弈加剧使粮食、能源、原材料市场更加动荡,各国普遍面临能源价格高企、供应链受阻、生活成本上升等难题,能源安全成为全球关键议题,实现温控目标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余国在发布《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22)》时指出,能源问题被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阵营对抗不断加码,经贸制裁、能源断供、重要基础设施破坏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地缘政治风险指数较2021年增长3倍(见图1),导致国际油气贸易流向由“逆时针”转向“顺时针”,激化区域性阶段性供需失衡。大国对市场话语权和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欧佩克+”和西方能源消费国的立场分歧加剧,呈现出对抗压过合作的态势,原有国际治理机制和贸易秩序受到严重削弱。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为数不多的全球共识和共同追求,但近两年全球碳排放出现大幅反弹,全球温控窗口正在收紧,能源转型面临阶段性阻碍。供给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地缘政治因素越来越复杂,会对国际能源市场造成强烈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经济恢复和增长。

图1 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指数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认为,2022年“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更加凸显能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能源安全本身的重要性。能源转型涉及领域广,包含化石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终端能源电气化,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家汇聚智慧,需要各方携手谋划,为建设更加健康、可持续、有韧性的现代能源体系通力合作。

1.2 提高能源系统韧性是应对复杂多维能源问题的重要举措

受国际能源治理机制弱化、原油储备和产能下降、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全球能源系统韧性不足的问题突出,提高能源系统韧性是当务之急。当前全球碳排放量出现阶段性反弹,能源转型进程短期受挫,但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化石能源支撑了全球80%以上的经济社会活动,这一系统转型极其复杂、挑战巨大,因此在能源转型过程当中提高能源系统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极为重要。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只有构建成熟可靠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才能确保能源系统安全可靠,具有坚强韧性。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王利宁在发布《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时表示,从过去10年的数据看,油气储量持续增长,全球化石能源储备并不匮乏。产生能源危机的原因是新冠病毒疫情、乌克兰危机、大国博弈等冲击了全球能源供应链产业链,导致能源安全风险敞口增大,低碳转型面临波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共同推动技术变革应用、低碳理念经验推广、基础设施体系重塑,推动《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实现。

1.3 全球经济面临衰退,但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给全球市场注入动力

受多种因素影响,美国、欧洲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在2023年经历衰退,但新兴经济体国家将会获得增长。标普全球公司发布的《全球宏观经济展望》报告指出,美国和欧洲经济在2023年会经历一定程度的衰退。美国正面临典型的市场过热问题,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对市场进行了过度刺激,美联储接连推行加息政策来抑制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高通胀加上供应链韧性不足,美国避免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变得“黯淡”。受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德国和英国等欧洲主要经济体也将面临困难。此外,持续发酵的全球紧张局势也是导致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预计美国2022年GDP增长1.8%,2023年为-0.1%,2024年将重新回到1.4%的增长率。欧元区经济接近衰退,2023年欧洲经济增长率为0,2024年恢复至1.4%。新兴经济体表现良好,中国经济增长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影响。预计中国2023年GDP增长率将达到4.8%,且增长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由于制造业强劲以及人口资源优势,印度在2023年会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见表1)。

2 实现能源转型是全球广泛共识和共同追求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地球共同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应大力推动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氢能、储能等协同发展,鼓励各类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表1 主要经济体GDP增速(%)预测

2.1 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是各方的既定目标和行动方向

尽管全球碳排放量出现阶段性反弹,能源转型进程短期受挫,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地球共同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长期发展趋势不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指出,中国持续推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的合作,中国企业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光伏组件产能,风电机组产能占据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中国持续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举办“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重大活动,发布《“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加快能源低碳发展苏州倡议》,不断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历史性超过传统能源。中国愿与各方一道交流分享发展经验,凝聚能源变革共识,共同推进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指出,中国石油集团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将坚定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部署,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加快推进新能源新业务发展,推动风光气电融合发展和地热、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零碳和负碳技术规模应用,加快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规划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35年新能源新业务产能与油、气“三分天下”,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碳排放、新能源新业务产能达到“半壁江山”,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表示,阿联酋的国家经济曾以石油生产为主导,但目前正在向可持续和绿色经济转型。2021年,阿联酋非石油对外贸易额约为5000亿美元。阿联酋已拥有3座世界最大、成本最低的太阳能电站,也是中东地区第一个部署核电的国家,每年可减少2100万吨碳排放量,相当于每年从道路上减除320万辆汽车。

2.2 坚持先立后破,把握好能源转型节奏

能源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供需平衡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坚持先立后破,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构建成熟可靠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才能确保能源系统安全可靠、坚强具有韧性。标普全球公司副主席丹尼尔·耶金表示,能源转型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一旦采取错误的能源政策,会带来更多的经济衰退和能源危机。能源结构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油气行业仍处于核心地位,包括提供安全稳定和更加清洁的油气资源,因此,保障能源安全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基石。丹尼尔·耶金进一步指出,技术创新对能源行业十分重要。现在太阳能成本急剧下降,水能和风能的成本也在骤减,这在过去10年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油气行业技术的持续进步也将为未来的发展打开大门。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树彪认为,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中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要加强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风电太阳能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中东南部分布式新能源、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建设;要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重点推动风、光、水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要持续深入推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电氢替代。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认为,要推动供需两侧多元化发展,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供给侧构建多元化电源体系,充分发挥煤、气、水、核、风、光、储等多能互补优势;需求侧推动构建多元化终端用能体系,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单一能源品种供应的短缺风险。此外,新型储能需要向大容量、长周期、高安全、低成本方向发展,还要提高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解决能源资源与需求分布不均衡问题。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表示,2022年中国天然气市场受新冠病毒疫情、进口气价高企、其他能源供给状况改善三大因素冲击,天然气消费量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气源结构呈“三升三降”格局。一是国产气增长,进口气下降;二是进口管道气增长,进口LNG下降;三是进口LNG长期合同货物量增长,现货大幅下降。2023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预计中国天然气需求将恢复增长,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变。从长期看,天然气将在补位煤炭退出、支撑新能源规模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发电“三足鼎立”的消费格局(见图2)。

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马欣博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储能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50年中国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可能会占总装机容量的73%以上,新能源高占比的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较大的挑战和压力。当前,储能系统要解决安全问题,不只是选择高品质的电芯,也不只是把电芯堆叠在一起就能实现充放电,而是需要全方位、高质量的系统集成。

2.3 实现能源转型需要有力的政策保障

要进一步做好政策供给,系统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推进能源转型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以战略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监管规制为支撑的日益完善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政策供给。一是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形势新要求,抓紧研究推动修订《可再生能源法》;二是服务新能源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开发建设政策,重点解决要素保障问题;三是服务新能源并网消纳,加快研究制定新型电力系统政策和技术标准,不断提升电力系统接网消纳能力;四是服务新能源运行,完善新能源电价政策和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相关政策;五是服务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证的凭证,抓紧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拓展绿证覆盖范围,推进绿证交易市场建设。

图2 中国中长期天然气需求展望

3 统筹好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成为能源行业的重大责任

维护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些挑战正在广泛影响着各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各国应携手在保障能源市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3.1 处理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源发展的突出任务

全球化石能源投资连续7年低位徘徊,新增产能的不足影响着供应侧调节能力,近3年来全球能源市场屡屡上演“过山车”行情。同时,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能源格局深刻调整,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受油气供应短缺、价格高企等影响,多国特别是欧洲国家重启煤电、暂缓放弃核电,能源转型出现近10年来首次反复。但从长期来看,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势不会改变,能源危机反而促使欧洲国家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作为平衡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的最优选项,更加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当下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醒我们,能源转型必须建立在能源安全的基础上。能源安全不仅要确保煤炭、石油、天然气稳定供应,还要确保可再生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安全以及现代化的电网安全。现有的全球能源体系更关注能源效率,而不是受政治所影响,例如美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达到了数十亿桶。中国一直关注能源安全,比其他一些国家更早认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并把能源安全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以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能源安全最重要的是资源有可靠保障,而且具有可持续性。要对煤电油气和可再生能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按照先立后破的要求来通盘谋划,化石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逐步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比,更好发挥零碳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构,能源安全成为全球发展领域最为紧迫的挑战

为了评估全球能源安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构建了“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价体系,从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可承受性(Affordability)和系统韧性(Resilience)四个维度反映能源安全的新特点。2022年,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幅度之大、涉及品种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全球能源安全在四个维度领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可获得性和可承受性下滑最为明显。

从全球范围看,一次能源需求仍将不断增长,增强能源供应能力仍然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表示,2035年油气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占比将维持在50%左右,主体地位仍不可动摇。中国油气发展方向是持续加大勘探开发投资力度,海域、东部聚焦提高采收率,中西部深层碳酸盐、页岩油气是主要增储上产领域。陆相低成熟度页岩油潜力较大,成为每年2亿吨原油长期稳产的重要资源支撑。页岩气将成为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领域。

3.3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总经理王雪莲表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应以能源全球观看待全球能源格局演变,以能源系统观应对能源危机冲击,以能源动态观构建绿色复苏路径。通过国际能源合作来增强全球能源供应链韧性,科学统筹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能源及下游利用产业产能产量,充分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原料市场和燃料市场角色重合、可相互替代的特征,不同种类化石能源协同发挥兜底作用,平稳渐进过渡到存量替代的阶段。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表示,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发生质变,呈现出低碳化、电气化、能源结构分散化、数字化四大特点。中国能源转型应打造体制机制创新高地,主动改革,深化服务,推动天然气高质量发展,由单一供应驱动型市场向“源网荷储充”等多方式融合迈进。在供应侧,应保持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通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以聚合供应商等模式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在需求侧,灵活性更为重要,要研究以虚拟电厂等身份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挖掘需求侧相应的潜力。在储能侧,应促进天然气调峰电站、储能电站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多场景应用,促进储能电站设施(包括氢能设施)共同参与电力和能源市场。

4 加强合作是应对能源领域挑战的唯一出路

变化是当下最大的特征,竞争、冲突、断链、脱钩是对安全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国际社会必须守望相助,秉持全球能源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统筹开放和安全,加强能源合作,推动建设能源安全共同体,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开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以合作谋能源发展,以合作促能源安全。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17次峰会上指出,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当前危机根源是供应链出了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各国在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协调下,加强市场监管合作,构建大宗商品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畅通供应链,稳定市场价格。在大国关系变化之下,全球治理新趋势是真正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指导的国际规则,而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是真正多边主义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多边主义有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也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可以为缓和大国竞争提供一种可能性。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谋远表示,2022年的世界局势是近年来最为动荡的一年,在此背景下,能源行业经受着大国博弈加剧、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以及能源转型出现波折等不确定因素的多重冲击,亟待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共促能源发展。

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石油天然气是中美能源合作的基石,中美拥有“供需互补”的特性。在共同应对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方面,中美合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中美能源合作历史悠久,自20世纪初期首度开启合作以来,中美展开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油气合作。原油、LNG贸易不断,在能源、气候、经贸各方面竞争与合作共存。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油气投资集中在上游项目,累计投资超过200亿美元;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业务涵盖上游、下游、销售、化工、绿色能源开发、碳捕集与封存(CCS)和技术研发的全产业链合作。中美能源企业在全球(第三方市场)开展了广泛合作(见表2)。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孙龙德认为,未来中美能源合作可以从加大能源科技合作、加强能源领域人才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扩大油气贸易规模、促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合作、加强能源政策沟通等方面入手,秉承大国应有的担当精神,以能源合作为契机,平等互鉴,共同发展,为动荡变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表2 中美能源企业在全球(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概况

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黄永章指出,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企业界、能源界唯一一家国家高端智库,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能源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合作伙伴标普全球公司长期从事全球经济和能源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判断力,在全球拥有广泛影响。通过近10年来的合作,两家已成为能源交流平台的搭建者、能源传播的实践者、加强合作的引领者。各方应分析能源行业面临的重要机遇与全新挑战,共谋发展大计,共促能源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能源力量。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能源转型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转型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