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肴美馔“团团圆圆”
2023-03-29林保虔
林保虔
“团团圆圆”是海陆丰地区对甲子鱼丸的爱称。
作为世界非遗的妈祖信俗,处于碣石湾的陆丰佳肴的这道精致贡品,时逢妈祖文化庆典上的奉祀筵桌,传习近千年如此“任性”,皆因其间沉淀着厚重历史文化,蕴含着民众祈愿万事顺遂,团圆满福深意。
甲子鱼丸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潮州菜的根与史》记载,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宋都临安失陷宋帝昺与陆秀夫南逃抵粤东顺济宫(甲子天后宫),扎营待渡时被当地的渔民义军发现,惊恐万状的宋王一看是大宋的黎民,便道出了自己的帝王身份。义军首领郑复赶忙让妻子煮刚捕捞的鲜鱼款待,巧姑担心鱼骨哽刺到宋王,急中生智倏地挑出鱼骨,将鱼肉打成茸挤捻成丸子,煮熟后才送给宋王吃。鲜美无比的鱼丸子令饥肠辘辘的宋王大饱口福,遂龙心大悦,连称“甲子鱼丸”有救驾之功,当即把随身佩戴的玉麒麟赐给了郑复,并下旨皇封。
碣石湾畔甲子是全国著名的渔港之一,海神妈祖的敬仰有加。“行船跑马三分命”。史上沿海民众对风云叵测的江河湖海的敬畏心理,自然产生了忧患意识,存留着精神需求和禁忌的习俗。甲子天后宫始建于宋乾道五年(1169年),“发迹在湄洲,圣德巍峨传宇内;显灵来甲海,覃恩浩荡庇黎民”。“甲子鱼丸”救过圣驾受过皇封,被视为潮汕菜系中的名肴之首,自此上席敬妈祖未曾或缺,扩至“三甲”(甲子、甲东、甲西镇)宫庙,后几乎传至粤东沿海各地,谒拜妈祖无论是在家、在庙,还是出海拜船头妈,鱼丸盛于贡品盘的样式琳琅满目,串联成风帆型的,圈为尖塔状的,摆做渔船模样的……
甲子鱼丸是一道海洋风味极浓的传绕美食,富含多种活性特质,具滋补健胃,养肝补血,利水消肿,保护心血管系统等食用功效,颇受青睐,风靡粤港澳台。其制作技艺是甲子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卓著声名经久不衰是因为其独特的外观形态和内在品质。它的制作极其讲求,选材严谨考究,非选用新鲜上乘的海鱼不可。从选鱼取料、除鳞杀鱼、除刺剔骨、刮肉剁茸、捶打肉茸、搓打成丸、泡煮鱼丸,都有一套十分完整而经典的传统程序,无以旁代。甲子鱼丸形圆而温润,雪白晶莹,富有弹性,味鲜温馨,脆而不腻。
鱼丸,简直就是甲子的代名词。你若莅临“拍鱼丸”现场收受眼福,绝不亚于观赏一场精彩的大戏,这道精神大餐,难怪早早入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制鱼丸最有技术含量、最关键的环节,鱼丸最后能不能Q弹嫩爽到无可匹敌,就取决于“拍打”:把鱼肉茸放置在一个浅底的木桶,加入蛋清或者淀粉,立马用手猛力抓起来摔打,边摔打边融入盐水,直拍打到鱼茸起胶状,粘在手里不易坠落,放进冷水能浮起为基准。拍鱼丸拍鱼丸,那气力那功夫,噼噼啪啪猛烈的动作,叹为观止的手工拍摔鱼泥场面,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甲子英歌舞的古朴粗犷,刚劲有力颇为壮观的氛围。憨厚朴实的甲子鱼丸制作者,从一口美食开始,“拍鱼丸”拍出了渔家汉子的豪放英气,拍出了海滨日子的虎虎生风,拍出了对生活的挚爱和一片憧憬!甲子鱼丸入沸汤煮熟后其色如瓷,富有弹性。《南方日报》曾专门介绍道,说它“跌落地下仍会弹跳起来重新回到桌子上”,这个神奇说法也不能算夸张,甲子鱼丸煮熟后,颗颗粒粒圆润丰腴,鱼香浓郁,洁白饱满,样子还真像一粒粒乒乓球,用碗盛上几颗就满满当当的了。至于能跳回桌子,不过是享用的人讶异盛赞其脆爽的谈资。当下,甲子鱼丸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更是美名远播,身价日增了。
千百年来,讨海的人们尽享大海的馈赠,创造出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食材加工方式。甲子鱼丸自远古走来历久弥新,把海的鲜味牢牢锁住,把渔家儿女的胸襟永永留驻。尤为关注的是,妈祖祭祀供品异彩纷呈,百里挑一首选鱼丸敬阿妈寓意深奥,莹白爽洁的鱼丸,明晶剔透的心灵,其间无不倾注了浩瀚大海的无私,倾注了有心人辛勤的劳作,倾注了众人对妈祖神祇敬尊的虔心,寄望于出海风浪无阻平平安安,寄望于回家团团圆圆,愿景冗长幸福美满。郑板桥诗曰“今日尝得君家味,一只鱼圆值万钱”。抑或,这难得糊涂人儿的诗句用在甲子鱼丸上更不为过。
团团圆圆敬阿妈,善哉,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