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习任务群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跨学科融合设计
——以“研学考察活动”融入“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设计为例

2023-03-29陈青柳浙江省玉环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研学家乡生活

陈青柳|浙江省玉环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以18个学习任务群为课程内容,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综合性、实践性是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在性质上的相似处。因此,可进行跨学科融合设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融入语文课程中的部分学习任务群,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考察活动”融入“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下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

一、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在要素上的契合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与课程评价,将其相关内容与语文学习任务群融合设计,需要寻找两门课程在要素上的契合点,让融合有料、有效。

(一)素养目标的一致性

《课程标准》设定“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是“聚焦特定文化现象……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指导纲要》设定高中阶段“价值体认”维度的目标是深化“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强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二者在人文素养目标上的表述异曲同工。

此外,《指导纲要》中高中阶段“问题解决”维度的目标是“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这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素养目标“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完成调查报告”也基本一致。

(二)学习内容的重合性

《指导纲要》以推荐主题的形式框定了课程内容,关于家乡调查探究的内容特别多。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为“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专设“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以“学习活动”提示了学习内容。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二者在学习内容上高度重合,其内容比较详见表1。

表1 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与“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学习内容比较

(三)活动方式的相似性

《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种。组织方式以小组合作为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要求“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并“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二者在活动方式上都重视探究性、体验性、合作性、自主性。

下面,笔者以“研学考察活动”融入“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设计为例,详细阐述跨学科融合设计的路径。

二、“研学考察活动”融入“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设计步骤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统一答案的课程,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亲身实践、亲历研究。活动的开展一般按照明确选题、制订方案、实施活动、总结成果等过程进行。笔者根据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结合语文教材,在遵循“研学考察活动”要求的基础上,对融合过程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一)启动:以语文单元栏目为基,备足粮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没有传统的课文,只有“单元导语”“学习活动”“学习资源”三大栏目,每个学习活动有“活动提示”。将“研学考察活动”融入该单元设计教学,在活动启动阶段应充分发挥这些栏目的功能。

1.读“单元导语”,明活动方向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在第二章设置了“研学考察活动”。教学这一章时,笔者让学生设计以天台山为对象的研学方案,包括撰写“研学主题”与“研学目的”。从上交的方案中笔者发现,学生大多偏爱对自然景观的游玩而忽视对家乡文化与风俗的考察,对研学主题的表述不规范,对研学目的的认识模糊而宽泛。因此,在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导语,然后将其与之前的天台山研学考察活动对接。学生由此明确了考察的对象与目的,从而对研学主题进行细化或调整。如将“桐柏宫”细化为“桐柏宫和道教文化关系的研究”,将原研学主题改为“天台传统美食的研究——以饺饼筒为例”等。这样,学生就将“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与“研学考察活动”进行了有效对接,整合为“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使活动方案的策划和执行更有目的性。

2.用“学习资源”,增活动支架

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学习,是在“做中学”“用中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将学科知识融入学习资源中,使其成为建构大概念的支架。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给学生提供多维学习支架,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工具箱”“资料链接”“案例链接”等栏目,为研学考察方案设计、资料搜集、成果呈现提供了基本支架。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学习资源”则提供了更贴心的支架:《调查的技术》《访谈法》是研学考察必备的方法类支架,《节日与文化》是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资料类支架,《访谈记录表》《调查报告结构表》是直接可套用的案例类支架。

针对“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要求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调查报告、演示文稿、建议书等任务,笔者又为学生补充了如下两类学习支架。

案例类:(1)风物志——《等一碗乡愁》(苏沧桑)、《端午的鸭蛋》(汪曾祺);(2)美篇——《那幢镌刻在历史符号里的祖屋》(本校教师);(3)研学报告——《百年碉楼见证历史》《从摩崖石刻探源玉环》(本市学生);(4)视频——《非遗海文化》《咏玉环湖》《玉环东西村简介》(本市学生、教师)。

资料类:(1)特定文献——《寻找玉环本土情结的28个目的地》《玉环胜迹图志》《史说玉环》《玉环古志》《榴岛风华》《台州民俗大观》;(2)专业网站——台州频道、玉环新闻网、浙江网络图书馆。

三方合力,搭建了厚实的多维支架,助推“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顺利开展。

3.研“活动提示”,拟评价量表

传统的教学评价,或采用纸笔测试,或采用模糊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学习方式决定了纸笔测试无法完成表现性评价。《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缺少表现性任务的评价量规,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活动提示”则对评价描述得比较详细,如关于撰写“志”的提示(略)。笔者将这个提示进行转化,拟制了一份《家乡人物(风物)志》评价量表,详见表2(仅展示A级)。

表2 《家乡人物(风物)志》评价量表

(二)实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创新路

1.多媒介融合,“,“云”上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现场体验,而当下AR、VR、MR 技术的逐步成熟,则让真实可感的现实世界和无法触摸的虚拟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多媒介融合、跨媒介交流的“云”上实践已成为可能。在2020年春节期间启动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中,学生就充分利用多种媒介资源,如在网上自学视频剪辑技术,通过连线采访、问卷星调查、观看新闻、搜索网页、直播交流等,出色地完成了部分实践任务。

2.任务链设计,情境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任务群活动则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言语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语文学习项目,教师需要在大情境中将学习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任务,组成任务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运用中提升学科综合素养。如以玉环市为研究对象,笔者设计了“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项目情境任务链。

【情境】“东海明珠,海韵玉环”家乡文化推介活动

任务1:请为我市某一水产品撰写一篇风物志,投稿到《台州晚报》“舌尖上的台州”栏目。

任务2:我市综合实践基地的贝雕馆作品是一位坎门老渔民捐赠的,请为基地拍摄一段这位贝雕传人的访谈视频。

任务3:8月1日我市在鸡山岛举行第三届闯海节暨海洋民俗体验季,请你为该活动写一份策划书。

任务4:……

这一设计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在调查、访谈、策划等真实生活情境体验的综合活动中,自然渗透并逐步深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多教师共课,携手会诊

由于师范类大学普遍没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专业,中小学缺少能够承担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而学科教师往往专注于所教学科的教学,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不能精准到位。因此,多位教师共上一节指导课是既新鲜又有效的活动指导模式。如在“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中期成果展示前,笔者发现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缺少对象感、目的感,其调查报告只是数字的堆砌而缺少梳理与总结,视频制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比较单一。为此,笔者开设了一节“从‘作业’到‘作品’——实践活动成果升格”指导课,请多科教师齐上阵:调查问卷、访谈和调查报告由语文教师组织点评;访谈照片拍摄、视频文字制作、色彩搭配由美术教师指导;视频的剪辑由信息技术教师现场示范。多位专业教师携手会诊与指导,破解了学生活动过程和成果制作中的各种疑难。

(三)收官: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物化

1.多渠道分享,提升言语表达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有四个维度: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物化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显性成果和最终目标,而促成物化的最佳方式是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分享的渠道。因此,在“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项目实施前,笔者推荐了以下成果形式与分享渠道。

视频、课件:在班级活动成果分享会上展示,评出各类优秀奖。

活动感言、微图微语:节选优秀作品在校刊发表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

美篇:自行参加美篇App 组织的“有奖征集优秀作品”活动。

调查报告: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县、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

人物(风物)志:推选优秀作品到《今日玉环》《台州晚报》等报刊发表。

为了让别人能理解、欣赏、应用自己的成果,学生会精心策划、反复打磨,力求以最精准的口头或书面语言、最生动直观的表达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传递自己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言语表达能力。如在成果分享会上,学生都会为自己组要展示的视频或课件撰写解说词并反复试讲,或者为自己汇报的内容拟定一个精致的标题,如“情迷东沙”“赏渔村之景,享东海之乐”等。

2.多维度评价,提升审美鉴赏力

要使核心素养落地,还需要跟进评价方式。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都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提倡表现性评价。笔者在活动启动前就拟制了每个活动任务的过程表现和成果评价量表,而在学生上交中期成果后,又依据成果形式将评价分成三类,并提供活动成果评价量表,要求自评与他评(各分为A、B、C 三级)相结合(详见表3,自评、他评、总分均略)。

表3 活动成果评价量表

成果被分享在QQ 群里,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自评或他评,指出作品的亮点或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如有的小组在最初剪辑采访视频时,按照采访先后顺序进行拼接,但在点评其他小组的PPT时,发现以并列或递进的方式展现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之后他们将这一表达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视频剪辑中,并以问题为线索构成意义链。可见学生在多维评价反馈与深入讨论中提升了审美鉴赏力。

3.多形式反思,提升文化思辨力

对实践的反思是项目式教学取得进步的关键[1]。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也需要用好“反思”这架梯子,助力学生沉淀体验,走向卓越。因此,在一项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既要以评价量表为依据帮助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又要采取多种形式督促他们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如:组织“小组复盘找茬会”,小组内部互相挑毛病提意见;举行“班级夸夸会”,让学生自夸或夸人,通过点赞和鼓励给予二次反馈;要求学生写反思日记、心得笔记等,以书面形式总结经验与教训,深化认识,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跨学科融合设计的路径与特点

语文学习任务群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倡导“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强化实践学习、课程协同的育人功能。项目式学习旨在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可借鉴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以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仍以“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为例阐述。

(一)设计的路径

格兰特·威金斯等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2]笔者在设计“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过程时也遵循了这样的路径,在活动启动阶段就开始设计成果和实践的评价要点。这种从学习成果与评价开始逆向思考的设计路径,可称之为逆向回归式设计。

“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逆向回归式设计路径详见图1。在这一设计中,笔者先对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素养目标;接着,确定用哪些真实的表现性成果来证明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并初步拟制评价量表来评判学习成效;然后,设置基于情境的任务群;最后,规划具体的实践活动,寻找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结果的内容、方法和活动。在实践活动的具体展开方面,笔者借鉴了夏雪梅老师提出的六阶段设计——入项活动、知识与能力建构、探索与形成成果、评论与修订、公开成果、反思与迁移[3]。

图1 “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逆向回归式设计路径

(二)设计的特点

1.活动场域的切换性

学科教学适合在封闭的教室空间进行,而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活动场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在“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中,启动、收官阶段可在相对稳定的空间进行,而实践活动则需在虚拟网络或自然社会场所进行,这是因为实践活动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要拓展到学习和运用的多个领域,其活动场域自然需要能够切换自如。如撰写《家乡风物志》,学生可在教室完成,但如果没有到实地去观察、品味,没有到特定场所进行资料收集、采访、实验等实践活动,学生就无法写出“这一个”风物的特点。因此,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或开放或封闭的实践空间,且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自如切换活动场域。

2.活动内容的倾向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主题确定和内容开发时,尊重学生的选择,活动内容选择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如研学考察活动,既可以考察自然环境或研究人文历史,也可以考察自己生活的小镇或研究远方的古城。单纯的综合实践活动,只要经历一次任务明确的实地考察活动,与同伴合作获取现场资料,完成一篇体现实地取证的研究报告,学生就完成了学习目标。但“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学习除了达成以上目标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地文化生活的意识”,活动研究内容限定在家乡的人和物以及文化生活。因此,二者相融的设计必须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为核心细化学习内容,其选择更具有倾向性。

3.活动成果的创意感

创意物化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指导纲要》指出,高中阶段的目标是“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可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有成果物化的能力,而且成果的呈现要有新颖性、艺术感。同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要求学生讲究文字表达的效果与美感并具有创新意识。因此,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家乡文化生活”研学考察活动,其成果不论是口头的、书面的,还是表演的、实物展示的,在内涵和形式上都要追求美的表达与创造。比如:对家乡文化生活调查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应结构清晰、内容完整、图文并茂;撰写的建议书,不仅所提建议要合理可行,而且要考虑表达的对象感与生动性,以及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打动被建议者;制作家乡风物的宣传视频,则要考虑风物选取的典型性,视频内容的组合逻辑和情感力,视频形式的传播力和创新性等。

综上,语文学习任务群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设计是发挥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课程的育人价值,推进学科融合,整合教学资源,助力新课程理念落地,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研学家乡生活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