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三个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23-03-29李香玲
■李香玲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越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部署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但他同时也提出,思政课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2]。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思政课又是培养扛稳政治责任和时代责任民族复兴接班人的重要课程,因此,高职院校要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和完善思政课“三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力营造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
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三个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落实国家政策和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通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可总结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工作。2018年4月,教育部强调,要合理运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标准中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3];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4];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指出要严格师德考核,注重运用师德考核结果[5];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强调,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6]。上述相关文件出台的频率每年至少一次,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工作是落实国家政策和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应然之举。
(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打造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金课”,要紧抓“两个重在”,一要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7],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重在提升职业教育活力,实现思政教学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效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总体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为0.65,说明就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8]。面对如此强大的就业竞争,高职思政课应注重培养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科学评价机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活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现实所需。
(三)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成长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机制保障
国家明确要求,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9]。在国家政策导向下,这支构成多元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迅速集结。冲锋号虽已吹响,但如何实现新时代这场战役的胜利,关键还在于提升这支队伍的教学质量。加强思政课“三个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从大到强、从多到优”的高质量成长;另一方面可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机制保障。因此,学校要通过“望闻问切”发现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科学的评价标准做出“精准诊断”,挖掘“病症所在”,在“对症下药”中打通“任督二脉”,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从而打造出更多色香味俱全的思政金课。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三个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本团队选取了广州市十所高职院校展开线上、线下调研,发起问卷1850份,回收问卷18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为了使调研数据更科学,选取了5所公办和5所民办院校展开调研,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所、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所,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所、广东省党建工作示范校3所、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所、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1所。通过调研,发现随着这支思政课教师队伍由小到大,各高校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却未做出同步同向改革,导致存在着以下“六重六轻”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登记在库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9.1万人[10]。根据本团队的调查数据发现(下同),师生比达到1∶350左右的高职院校达48.44%,师生比达到1∶400左右的高职院校达29.69%。可见,思政课教师在数量配备上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教师群体得到了规模性扩张。但对于新招进来的教师,不少高校却滞后于教师的培养工作,使得思政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进而削弱了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
(二)重科研轻教学
高职院校在设置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更加重视科研产生而非教学产出,主要表现在:(1)力捧思政课属于“雷声大、雨点小”,并未落实到实际;(2)职称评审并未把思政教师单列出来,职称评审要求的科研占比远远高于教学占比;(3)优秀思政教师的评选侧重课题和论文的质量、数量。调查数据也显示,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比例高达60.59%。而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增加课堂教学权重[7]。教育部也强调,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研究成果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3]。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关键还是要改革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的比重,扭转重科研轻教学轻育人的倾向。
(三)重结果轻过程
高职院校在对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往往采用量化打分的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存在以下四种弊端:一是评价量表不完整,未针对思政课“三个课堂”进行评价指标的区分设置;二是评价指标设置不科学,加分点侧重科研成绩、比赛成绩等,缺乏对日常教学的动态性观察与评析;三是考核方式轻视过程,缺乏对教师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对学生实施有教无类等方面进行过程性定性评价;四是考核缺乏技术手段的支持。要扭转“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关键在于克服技术这一短板,借助智慧教学平台进行精准的全过程评价,在“过程同等重要”的导向中引导教师把关注点回归到学生和课堂。
(四)重统一轻特殊
大学阶段思政课程的建设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11],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实操和实践较为突出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但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大同小异,未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二是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好思政课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八个相统一”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但调查数据显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其他专业课、通识类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一模一样的比例高达92.5%。未突出思政课程和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自然无法客观科学地开展评价工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思政课教师的大规模扩招,该群体的毕业学校、入职路径、学科背景、学历职称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各高职院校需根据办学特色、师生需求等设置具备人文关怀和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尽己所能所长,最大限度创造社会价值。
(五)重评价轻激励
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通过调查发现以下问题。(1)教学质量评价止步于评价这一步骤,即重评价轻反馈。调查数据显示,85%以上的高职院校更重视评价;在教学评价后,只有36.67%的高校会反馈教学评价结果。(2)未能充分考虑思政教师岗位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群体差异开展评价后的激励工作。数据显示,仅有42.86%的高校在评价后会有相应的激励措施。(3)激励手段单一,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表扬、发获奖证书或奖杯,缺乏升值加薪、物质奖励、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等激励性手段。“重评价轻激励”的现状易导致教师安于现状、漠视评价分数,久而久之,自然不利于提升教师的创造性和幸福感。
(六)重眼前轻长远
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单纯是为了收集收据、撰写材料或评出优秀教师,而忽视数据收集背后的意义在于加强数据的分析及利用,进而改善教学质量。调查发现,一方面,学校忽视评价结果的反馈,未告知评价分数,未帮助其分析得分点失分点,这将不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授课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得不到有效数据的及时反馈,故无法精准分析学生在课堂的收获和需求。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真正目的是改进思政课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比例占84.9%;认为是了解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占72.24%;认为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占68.16%;认为是对学生负责,以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的占55.1%;而只有29.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选拔、考核老师和仅有6.94%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检查。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比较认可的,但不少学校更多的是为了选拔考核老师、应付上级检查而形式化开展评价工作。如此反差,需要各高校改变“重眼前轻长远”的现状,在评价后把关注点聚焦到教师的后期鼓励和学生的后期培养上,通过健全教学反馈机制和教师培养机制,进一步实现评价的激励功能,助力师生的成长和成才。
三、对接“三个课堂”,多维构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思政课“三个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对接“三个课堂”,力求在多维评价体系中挖掘“理论+实践+网络”的思政元素,实现“三个课堂”的多元立体互补,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高职人才。
(一)构建第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打造教学主阵地
理论课堂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完善理论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首先,师德师风和政治素养作为评价教师的核心素养,应置于评价体系首位,若师德师风出现问题,可施“一票否决”机制。其次,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组建由导师、教研室主任、其他教师、督导、教师本人等人构成的多元主体。为了使不同评价主体的打分更加客观立体,要求导师每学期至少听所指导教师两节课、教研室主任至少听所在教研室教师一节课、其他教师至少互听一节课、督导每学期至少听每位教师一节课,即该教师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得分是不同评价主体至少对5节理论课的综合考评。最后,应同步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在课堂上综合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师的教学热情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度是否匹配;教学是否较好地实现了“八个相统一”要求等。
在遵循以上三大注意点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师德师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态度、教学过程、学生状态、教学效果共7个方面的一级指标以及1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力求在教学主阵地的打造中加强教师的培养和提升教学的质量。
师德师风主要考察教师的师德、素养表现;教学目标主要检测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明确合理、课程学习成果是否可以实现增加大学生使命担当这一目的;教学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及学生的课前任务是否较好完成;教学态度考核教师上课态度端正与否、教学热情是否到位;教学过程是综合分析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反馈;学生状态是细致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做到了积极学习和实现了有效学习;教学效果是考核教学是否较好地实现了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目标以及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由于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着重看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故这两部分的分值分别占25%和20%,即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这两个指标可以明显地分析出来(见附表 1)。
附表1 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表(第一课堂)
(二)构建第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检验实践教学实效
实践教学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种社会化的教学形态,其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的体系[12]。但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形式不一且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项目,但不少高职院校却未对实践教学实施有效考核,因此,教师们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度和投入度并不高,甚至有教师只是纯粹当教学任务完成。由此可见,目前亟需构建一套比较完善的实践课堂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检验实践教学实效。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教学提质工作,部门每学期在期末开展一次实践教学“一师一精品”教学比赛活动,每位教师选择一项实践教学项目作为自己的精品项目进行汇报。在“一师一精品”比赛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力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应包含教师本人、导师、教研室主任、其他教师、部门领导等人,确保分值构成的科学性。(2)力促评价结果的公平权威性。评价主体进行打分时,既要细致观察教师的现场表现,也要综合考察其汇报是否客观记载、真实反映,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失去评价的初衷。(3)汇报的精品项目,该教师每学期至少全程参与一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唯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能发现不足,进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遵循以上三大注意点的基础上,实践课堂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师德师风、教学目标、实践过程、实践成效、特色创新共5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二级指标,帮助教师在“一师一精品”项目中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彰显实践教学特色。第一,师德师风主要考察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中展现出来的师德表现和素养表现;第二,教学目标主要考核目标的设置是否适应新时代、高职学生、国家的有关要求,是否注重在“以生为本”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信息素养、工匠精神等;第三,实践过程包括实践组织、项目设置、实践方式、实践成果,主要检验实践项目的指导是否有方、实践过程是否井然有序、实践活动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实践方式是否灵活多样、实践成果是否实现了多样化并有效辅助提升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第四,实践成效包括教师实施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综合考察教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因材施教,检查学生能否在团队合作和朋辈引领中学有所成;第五,特色创新包括改革创新和推广价值,“一师一精品”的最大初衷是实现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它的借鉴和推广价值。由于实践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看实践过程的组织和实践成效的高低,故这两部分的分值分别占总分的30%,即教师们充分掌控好这两个一级指标,可助力打造出更多的实践教学“金课”(见附表2)。
附表2 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表(第二课堂)
(三)构建第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教学的灵活延伸
教育部指出,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3]。站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时期,思政课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新形势,充分研究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属性和人性需要,积极研发思政课的第三课堂,以更好地突破时空局限,实现网络课堂和理论、实践课堂的“相得益彰”。一方面,教师应顺应信息化教学改革趋势,在审时度势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设计教学,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环境,如利用慕课、云班课、职教云、课堂派等平台实现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课堂的时代感、吸引力,把学生从“低头族”变成“抬头族”;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教学改革重构教学过程,改变过去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翻转课堂新模式,实现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因此,第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鼓励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发挥“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优势,实现传统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第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微课录制、智慧教学平台使用三大方面。首先,师德师风主要考察教师在网络平台的师德、素养表现,检查教师是否会在网络课堂上发表和传播不正当言论。其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提交一份微课精品作品。微课作品主要是通过考察选题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和作品规范性来检验网络课堂质量。最后,要求每位教师至少选用一种智慧教学平台融入教学,对于该平台的使用主要考核平台选用、内容体系、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四个方面,综合性考察教师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建构完整教学内容体系、开展形式多样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技能。由于受教师时间、精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故网络课堂主要考察微课作品的质量和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成效,两者的分值分别占总分的50%和40%,一是为了鼓励教师提升网课授课技巧,二是为了鞭策教师注重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如附表3所示)。
附表3 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表(第三课堂)
(四)构建学生评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客观评价
思政课三个课堂的受众和落脚点都在学生,即教学质量好不好,关键是学生说了算。因此,除了要构建三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应构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学生对思政课三个课堂的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进指导、学习感受、学习效果六个方面(其中前四个属于过程性评价,后两个属于结果性评价)以及14个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用于教师教学过程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加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六个一级指标:一是教学态度,主要包括时间观念、师德表现,让学生评价教师的师风师德师能;二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资源、授课内容,让学生评价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助于学习,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否新鲜、充实,是否讲清讲透了重难点;三是方法手段,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评价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多样、有效有趣;四是改进指导,包括课堂点评、实践指导和答疑解惑,主要从学生视角来检验教师在思政课的三个课堂是否重视线上与线下、理论和实践、课前和课后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五是学习感受,包括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信心,让学生综合评价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是否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得到大幅度提升;六是学习效果,包括学习产出和效果评估,让学生检验这门课的实效性、实用性,以及让学生综合三个课堂的教学质量,给予“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的客观评价(如附表4所示)。
附表4 思政课教学质量学生评分表
如此下来,就完整构建了思政课“三个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分数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学生评价,分值占比分别为30%、10%、10%和50%,满分为100分(见图1)。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其他教师、督导、部门领导等人。学生作为思政课的受众,是最主要的评价主体,故其评分占总分的50%。剩余总分的50%,导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培养者,充当着良师益友的重要角色,故导师对思政课“三个课堂”的评分占对应课堂的25%;督导的作用在于督促、提醒,甚至充当着威慑作用,故其评分也占对应课堂的25%,确保导师和督导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分值比重,一方面,可增强导师和督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思政教师向导师、督导取经的实践自觉性。
图1 思政课“三个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语
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包括对思政课三课堂的综合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既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地实现了思政课三个课堂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质量评价。通过该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学校越来越重视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思政教师也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满意度也明显上升,学生的肯定和满意是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有效的最大试金石。思政教师通过把精力和重心重新回归到思政课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突破和质变。在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排名中,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满意度为95.45%,高于广东省创新强校A类校平均值94.84%,高于广东省平均值94.76%,同时也高于该校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满意度,这是历史的首次突破。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要继续积极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实绩,不忘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为国家培养经得起考验的新时代民族复兴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