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藏清代前期瓷器精品
2023-03-28王雪妍李智瑛
王雪妍 李智瑛
摘要:清代前期的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且距今年代较近,国内外诸多博物馆都有大量收藏。苏州博物馆的馆藏种类丰富、颇具特色,其中不乏清代前期瓷器珍品。这些藏品是清代前期瓷器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历史见证,对探究我国古代瓷器风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探析苏州博物馆所藏清代前期瓷器为核心,溯源历史,梳理文脉,旨在探讨中国古瓷艺术与文化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瓷器;清代;苏州博物馆;造型;纹饰
一、苏州博物馆概况
苏州自古繁华、人杰地灵,作为江南名城,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江南风景秀丽、山清水秀,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来此安居。通过文人墨客的尊崇以及对江南社会风气的向往,民间流传着“江南收藏甲天下”的佳话,文物收藏之风也随之兴起。
位于苏州古城平江区拙政园西侧的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是国内馆藏文物较丰富、影响力较大的博物馆之一。该馆通过文物考古、捐赠、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充博物馆的收藏,形成了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的藏品体系。
目前,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四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65件,珍贵文物的数量占文物总数的半数以上。馆内设有“吴门书画”“吴中风雅”“吴塔国宝”“吴地遗珍”四个基本陈列展厅,藏品以古代书画、瓷器、出土文物、工艺品等为主,在这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吴地以及江南本土的文化生活和艺术风貌,也可以观赏到一些在其他博物馆难以见到的较为出彩的重要文物典藏,如赵孟頫的《兰亭序》卷、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广窑褐彩魁星像、明万历款青花海水云龙把杯、青花釉里红桃纹天球瓶等藏品。
总的来说,瓷器仍属苏州博物馆的重要收藏品类。虽然苏州博物馆收藏的瓷器精品展现了中国历代的瓷器发展状态。通过比较和统计,清代早期的瓷器在种类和质量上更占优势,诸多康熙与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精品,技艺精湛,有目共赏。这些藏品成为苏州博物馆的亮点与特色,每年都会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与游客来此端其风貌,进修研习。
二、清代前期瓷器的发展与演绎
(一)清代前期瓷器的发展
顺治时期(1644—1661),历史较短,仅有18年时间。由于清政权初建,时局未稳,部分地区仍饱受战乱疾苦,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也受到创伤。这时期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产地都陷入停滞与萧条的状态,政府对制瓷业并不重视,采取有需求才供应的政策,无暇顾及陶瓷的发展,因此传世的官窑瓷器少见。顺治八年(1651)清延续明朝宫廷制度,开始制造黄龙碗等瓷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奉造龙缸……督造未成。十六年(1659)奉造栏板……督造亦未成。十七年(1660)……请停止。”这都表明顺治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一直未曾间断,处于尝试未果的低谷时期,也侧面反映了此时制瓷业并不发达。此外,顺治二年(1645)废除明代的“匠籍制”,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匠人积极性。同时御窑厂推行“官搭民烧”制度,极大促进了民窑瓷器的发展。由于顺治时期留存的器物及相关记载文献较少,难免给人造成顺治时期无瓷器的印象,当然其中也有可能被人错误划分到明末的。虽相关史料不多,但从顺治时期流传下来的瓷器可以看出,这时期即便是官窑作品制作精细度也不够,个别瓷器制作甚至较为粗糙。
康熙时期(1662—1722)是“康乾盛世”的开端,政通人和,经济发达,对外贸易频繁,社会安定。尤其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康熙在位期间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败沙俄等,政治上的变迁亦影响了当时瓷器的发展。康熙十三年(1674),因“三藩之乱”使景德镇窑厂遭到破坏,至康熙十九年(1680)景德镇才正式恢复瓷器烧制,继续推行“官搭民烧”制度,这也促进了民窑烧造技艺的发展,使官窑民窑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康熙二十年(1681)开始大规模恢复官窑生产,官窑主要烧制宫廷用瓷,质量精美,生产条件优异,官府垄断优质原料,生产规模庞大,制作工艺先进,绘制技法精湛且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康熙制瓷业发展颇丰,产量巨大,以景德镇为首的陶瓷业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康熙青花瓷、五彩瓷、素三彩及颜色釉都较为著名,尤其是青花瓷到达古代制瓷巅峰,清人陈浏在《陶雅》中记载:“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雍正时期(1723—1735)历史虽短,但社会稳步发展,经济稳定。雍正在位期间进行吏治改革,加强国家军防,巩固国家版图,维护边疆和平。為彰显皇权,雍正设立军机处。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瓷器的发展与政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雍正自即位后就规范景德镇御窑厂的雇佣经济管理,提高窑工的生产积极性。此外,雍正自身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十分重视官窑瓷器的质量,对许多皇家用器的制作要求更为严格,甚至干预瓷器制作,在器物做成之前需将样品拿给他过目,通过后方能在景德镇御窑厂进行烧造。有时直接介入瓷器的设计,详细了解瓷器的造型与尺寸等问题,确保其皇家品位。同时派遣年希尧、唐英等专业技术过硬的督陶官负责御窑厂管理,这些督陶官大多为内务府中的包衣,效忠于皇帝,对瓷器的制作工艺水平要求严苛、不惜工本。雍正时期御窑厂小到经费花销、官员选派,大到官样的制作及成品验收都归内务府直接统管。督陶官的设立也极大促进了瓷器的发展,为雍正瓷器的卓越非凡做出巨大贡献。
乾隆时期(1736—1795)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乾隆瓷器在吸纳康熙、雍正瓷器风貌的基础上,将清代瓷器发展推向新的高潮。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督陶官唐英贯穿了雍乾两朝的瓷器发展,唐英自雍正十三年(1735)担任督陶官一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去世为止,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制瓷业的发展之上。在其带领下,景德镇的良工巧匠烧制出大量造型精巧、繁复华褥的名品名器,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瓷器质量均达到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地步。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价乾隆官器“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二)外来文化对清代前期瓷器的影响
随着清代前期海外贸易频繁,瓷器被输送到海外各国,赢得国外消费者青睐,许多收藏者对其情有独钟。除了瓷器自身的艺术特色外,瓷器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宗教艺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藏传佛教受到政府的尊崇,一些与佛教相关的纹样如八宝纹、十字宝杵纹、万字纹等均有所体现,其中八宝纹常与如意纹和变体莲瓣纹一同出现,作为瓷器装饰。藏传佛教中常见的贲巴壶、沐浴瓶、法螺等在瓷器中也都有所体现。此外,乾隆时期的外销瓷中甚至出现了基督教题材,这都对当时的瓷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是西亚文化。清代雍正与乾隆期间烧造较多的天球瓶,就是仿叙利亚同式瓶而制。比较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如石榴纹、葡萄纹等都是西亚地区传统的传世纹样。此外,清前期青花的制作钴料分国产与进口两种,国产原料有珠明料与浙料;进口料则为“苏麻离青”,又称“苏泥勃青”,此料源于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清前期匠人在熟练掌握国产原料呈色技术的基础之上,又与进口原料“苏麻离青”的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青花分水技法”,使青花绘制层次分明、浓淡得宜。
三是欧洲艺术文化。首先,瓷器艺术在欧美文化影响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成果。18世纪法国的洛可可艺术风靡欧洲,康熙四十八年(1709)建造的圆明园,其建筑设计就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们参与其中,借鉴了许多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图案、陈设,深刻地影响着国内瓷器彩绘匠师。此外,康熙五十八年(1719)法国著名珐琅艺术家格雷夫雷受邀至清宫造办处指导珐琅彩的制作,不断提升珐琅彩的制作技术。其次,是国内陶瓷艺人对欧美素材的应用与改良。为迎合欧美市场,国内陶瓷艺人广泛吸纳欧洲各类舶来品中的创作素材,如雍正时期景德镇生产的广口花瓶就是仿欧洲广口玻璃瓶而制作的。最后,雍正与乾隆时期生产了大量仿西洋与东洋装饰风格的瓷器,也为清代前期的瓷器增添许多异域色彩。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就有“仿西洋雕铸像生器皿,画之渲染亦仿西洋笔意”的记载。
三、苏州博物馆藏清代前期瓷器珍品介绍
清代前期包括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时期。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鲜明且具有特色的时期,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对外贸易频繁。瓷器也在这个历史阶段飞速发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及质的飞跃,烧制出大量名品名器。清代前期的瓷器是苏州博物馆的重要收藏,种类丰富,精品迭出,可将这些瓷器依据品类划分,探析清代前期瓷器的艺术风貌。
(一)青花
青花瓷历来备受国人的推崇,乃是中国瓷器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一。诗人龚轼曾作诗赞誉青花瓷器——“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青花始于唐代,在元明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了清代发展至巅峰。青花属釉下彩,由于制作技术与彩绘工艺之间的差别,历代青花瓷各具其貌。清代前期的青花多采用浙料进行创作。
顺治时期的青花瓷继承明末风格,器型古拙,胎体厚重,发色朴素。器物口沿处施酱口,多流行于顺治时期景德镇民窑。现藏苏州博物馆的一件顺治天女散花碗就颇具风趣(图1),不论是造型还是装饰纹样都展现出清逸洒脱之感。该碗高 7.2、口径12.9、底径6厘米,质朴典雅,口沿外撇,盏腹有轻微弧度,器颈较高,圈足,口沿施酱色,釉色青白,青花朴素淡雅,整体图案较饱满,画面完整,用纤细的线条装饰器物外壁,在器内壁口沿顶部装饰云雷纹。胎体细腻,通体洁白细润。碗外部绘制颇具唐韵的天女散花图纹饰,寓意春满人间、吉庆常在,碗内底部绘制孩童嬉戏的欢乐之景。底书“大清顺治年制”,整体端庄大方,属顺治时期不可多见的青花瓷器珍品。
相较于顺治青花,康熙青花的釉色更为艳丽、绘制更加精美。康熙青花瓷烧造数量庞大,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盛况,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装饰优雅大方而驰名中外,其生产水平与制作工艺均达到了巅峰。
苏州博物馆收藏较多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从器型来看,有碗、棒槌瓶、笔筒、盘、观音尊、圆形砚等;从品种来看,有单色青花、青花五彩等;从纹饰来看,有人物纹、海水龙纹、折枝花卉纹等;款识有本朝款、仿明成化年制的伪托款,皆为青花六字楷书。其中,一件青花冰梅碗(图2)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造型上制作规整,深腹敞口、胎体坚致,碗壁有弧度,碗底平且圈足较矮,给人以典雅之感。该碗的装饰纹样为冰纹梅花,绘制精细巧妙,仿佛梅花朵朵盛开,梅竹苍劲有力,因体现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傲骨与冬季凛冽之景为世人所喜。冰梅碗采用青花分水技法而制,使瓷器层次丰富、深浅分明,是青花瓷器中的佳构。
雍正青花在繼承康熙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从传世的雍正青花瓷器来看,其以风格雍容匀称、制作工艺精湛而独具风韵,可用逸丽清秀来概括。不同于康熙青花的刚健挺拔,雍正时期的青花更加俊秀柔美,青花的色泽显得更为淡雅,这时期青花瓷器作为日常陈设以及日用器皿产需较大,制作成熟。
苏州博物馆所藏的雍正青花瓷器中,器型有提梁壶、花口盘、大盖碗、盘口瓶、菱口盘、天球瓶等;品种有单色青花和青花釉里红;纹饰有八宝纹、折枝花纹、云纹等;款识分为四字与六字,皆为青花楷书书写。该馆所藏的一件青花大盖碗(图3),造型优美,碗盖拱起,器面白釉光洁透亮。碗盖及碗身绘三多果纹作装饰,三多果纹是由石榴、佛手、寿桃组合而成的纹饰,皆为表示吉祥福气的纹样,三者结合寓意多子多福长寿。
乾隆青花在传习雍正青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时青花仍为瓷器生产主流。相较于雍正青花,乾隆青花釉色更为深厚,呈色更加稳定大气。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乾隆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盘(图4),在造型和工艺方面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该藏品胎体厚重,造型挺拔,釉色富有光泽。高足盘以青花作装饰,外壁绘制一圈花卉纹,工整有序。底部绘制一幅蛟龙跃海图,作为装饰的主体部分。画面描绘了蛟龙腾空出海及海水波涛汹涌之景,展现了皇家气派与风范,亦为青花瓷器佳作。
(二)彩绘
1.五彩
五彩是清代具有特色的品类,特别是康熙五彩享有“冠绝天下”之称。五彩又名“古彩”“硬彩”,作为釉上彩的一种,五彩的制作方式是在烧造好的瓷器釉面用多种彩料绘制装饰,最后二次低温烧成。五彩泛指瓷器釉面上的多种颜色的彩,并不局限于五种颜色,或多或少,其颜色鲜艳、勾画细腻、美观大方。
康熙时期五彩绘制技艺纯熟,色彩透澈莹润,纹饰丰富多彩,线条细腻流畅,刻画细致入微,可谓达到巅峰水平。苏州博物馆所藏的康熙五彩瓷器中,器型有盘、碗、花觚、鸡缸杯、笔筒等;装饰手法有米地五彩和白地五彩;纹饰以动物、人物、山水、花卉等题材为主;款式分为本朝款和仿明成化年制的寄托款。此外,在构图上注重空间关系,构图丰富细密,结构安排得当,色彩层次丰富,将康熙时期卓越非凡的彩绘艺术与绘制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州博物馆中所藏的一件花篮纹菊瓣盘比较有代表性(图5),造型典雅,宽底浅口,腹及口沿设计为菊瓣状,胎质晶莹洁白,釉色莹润。菊瓣盘盘心绘制花篮,篮内各式花团锦簇,枝叶繁茂。盘内纹饰均以墨线勾勒,颜色以红、黄、绿、褐为主,色彩鲜艳夺目,气氛华丽热烈,充满生机。
该馆所藏的一件康熙五彩仕女盘(图6),在同期五彩瓷中可谓匠心独具。该盘高5、口径20.3、底径8.2厘米,器型规整,敞口,弧腹,圈足。釉色洁白,盘口施一圈酱釉。盘内绘制一幅庭院仕女图,画面清新雅致,绘制精细,并附诗“金莲蹴损牡丹芽,玉簪抓住荼蘼架”。
2.素三彩
素三彩作为低温釉的珍贵品种之一,因其典雅素净而著名。由于使用绿、黄、白、茄紫等彩料,独不用颜色热烈的红而得名。素三彩的制作工艺是在瓷胎上刻画出预定图案,再二次低温烧制而成。素三彩最早出现于明成化年间,而后发展较缓,在清代前期取得的发展中,尤以康熙素三彩最为出众。康熙时期常见的素三彩精品有白地素三彩、黄地素三彩、黄地紫绿彩。
苏州博物馆所藏的一件虎皮三彩盘(图7),属康熙素三彩中的特殊品种。虎皮三彩釉面由黄、绿、紫、白斑块晕染而成,质地润泽,酷似虎皮,俗称“虎皮斑”“虎皮三彩”。苏州博物馆所藏三彩盘造型规整,敞口,胎体坚固,弧腹,圈足。虎皮三彩釉在器物上交融汇合,晕渲成不规则的斑块,施彩而不及器底,有种淋漓之感,给观者留下无限遐想,充满纯真,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3.斗彩
斗彩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相呼应的一种彩饰工艺,使装饰更具层次性与艺术性。在清代前期的斗彩发展中,顺治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产量较少且质量粗糙,康雍乾三朝得以恢复,迎来发展高峰,其中,雍正斗彩是继明成化后斗彩发展的又一高峰。雍正斗彩器型丰富,以盘、碗、碟等生活用瓷居多,彩料更精纯,用彩更淡雅。还另创釉下青花轮廓线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填彩工艺,使色彩可塑性更高。装饰以填彩为主,纹饰有龙凤、牡丹、花鸟等寓意吉祥幸福的题材。空间布局上既有繁复的图案,也有整洁淡雅的图案。雍正斗彩繁复华丽与清新淡雅并存,是清代前期斗彩发展的集大成者。
苏州博物馆所藏斗彩精品当属一对雍正斗彩缠枝莲纹碗(图8),造型端正,敞口、深腹、圈足,胎质洁净细腻,釉色晶莹剔透,色泽鲜亮,纹饰丰满繁杂。碗口沿有双蓝线圈装饰,靠近碗底部装饰如意云头纹,碗中间部分用斗彩绘制六组缠枝莲纹,一蓝一红,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浓厚的艺术风格。
(三)顏色釉
高温颜色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单色釉至纯至美,复色釉绚丽多彩。颜色釉瓷器在清康雍乾三代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烧制技术进入鼎盛时期。
苏州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件康熙郎窑红釉梅瓶(图9)就备受瞩目,是制作完美的官窑精品。该瓶高18.3、口径3.6、底径6.4厘米,胎体坚固,唇口,短颈,鼓腹下收,近足处向外微撇,与瓶腹部自然相连,使整体造型具有流线美感,稳定匀称。梅瓶装饰颜色整体施红釉,色泽鲜亮且釉色质地纯净。梅瓶装饰主纹为“纹是冰裂为上”的“冰裂纹”细小开片,分布细密的裂纹使杂质无法侵入,使釉色如雨后霁霞般晶莹。梅瓶口沿处为俗称“口釉不淌”的“灯草口”,底足由于釉汁流垂而近黑红,固有“脱口垂足朗不流”之说,瓶底由于白釉泛黄,俗称“米汤底”。
四、结语
清代前期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绚丽多彩的一段时期,瓷器发展也达到了高峰,制作出大量精品名作。从整体来说,清代前期瓷器器型丰富、装饰精湛,开创清代瓷器制作的先河,且对后世瓷器影响深远。苏州博物馆所藏的清代前期瓷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清前期历代瓷器发展的重要物证。笔者根据已有资料文献与前人的赘述撰写此文,望通过粗略浅薄的介绍,能够从中窥豹一斑,促进中国瓷器名品在当代的继承创新与传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润平.登峰造极的清代乾隆官窑彩绘瓷器——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为例[J].收藏家,2021(03):9-18.
[2]王小琴.古雅青翠 妙趣天成——江西省博物馆藏康熙青花瓷器赏析[J]收藏家,2020(06):3-10.
[3]曹哲伦.康雍乾景德镇官窑瓷器纪年款识特点及演变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
[4]周雅雯.浅析清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J].品牌(下半月),2014(08):79.
[5]刘庆.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D].南开大学,2014.
[6]许艳娜.雍正朝瓷器的美学风格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4.
[7]郑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清代青花瓷器初步研究 ——以院藏精品为例[D].吉林大学,2010.
[8]罗学正.论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J].求索,1989(05):104-109.
作者简介:
王雪妍(1999—),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天津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发展及文化研究。
李智瑛(197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