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十四行诗
2023-03-28刘雪枫
刘雪枫
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运动员入场时,场内播放的是满满的“舶来品”——古典音乐名曲联奏。其中两首与春天有关,一首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另一首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天》。
《春天》创作于300多年前,这首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通俗易懂且脍炙人口,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宝宝的胎教少不了它,社交场合离不开它,广告用它做配乐,电台用它做片头或片尾曲,学校的课间铃声要用它,咖啡馆和酒店大堂的背景音乐大概率会用它,上班族手机铃声也可能是它。这种流行程度,这种跨越种族与文化界限的表现力,即使今天许多所谓的流行金曲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春天》与其他11首维瓦尔第创作的协奏曲以《和声与创意试验》为总称。这套12首协奏曲的前四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并因此从整套作品里被抽出,合称《四季》,变成一个独立作品。
《四季》的创作时间可能是1725年。维瓦尔第在每首协奏曲前都加了一首十四行诗,诗句内容基本和协奏曲的音乐内容对应一致。我们一般可能是从莎士比亚那里知道十四行诗这种诗歌形式。莎士比亚写过许多十四行诗,相当一部分被同时代的英国作曲家普赛尔、道兰德等谱成歌曲传唱。维瓦尔第创作的这些十四行诗,就文学水平来说并无过人之处,尤其是和维瓦尔第自己所写的神采飞扬的音乐相比,文字更是显得黯然失色。不过,这些文字为我们提供了聆听音乐的画面提示。当我们对这些旋律烂熟于心时,再去读这些文字,仍能够感知到一些新意。
维瓦尔第写在《春天》前的十四行诗,不同诗句前都标记了字母ABCDEFG,然后又把这些字母标注在相应的乐谱段落上,明白无误地告诉听众,这段音乐到底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对应的是哪句诗里描述的景象。
和绝大多数协奏曲一样,《春天》也分3个乐章,快—慢—快。第一乐章的音乐内容,对应的是诗句ABCDE的内容,也就是十四行诗的前七行:
A令人愉悦的春天降临了,
B鸟儿以快乐的歌声迎接春光。
C缓缓的小溪像甜蜜的耳语那般流淌。
D此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预示着暴风雨。
E当风雨平息,鸟儿又再度高唱和谐悦耳的歌声。
一开始,整个乐队奏出耳熟能详的欢快曲调,表现诗句A——春天降临,人们兴高采烈的心情。这个主题之后将不断地闪回。然后独奏小提琴的段落登场,乐队中的另外两把小提琴独立出来,为主奏小提琴伴奏,优美细腻的颤音此起彼落地应和,传神地表现出鸟儿们在明媚春光中快乐歌唱的意境,也就是诗句B的内容。之后开场主题第二次奏响,马上接下去的就是詩句C的内容,乐队轻柔地跑动,小溪如耳语般潺潺流淌,波光粼粼,叮咚作响,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接着开场主题第三次响起,片刻后只听乐队的演奏速度飞快,隆隆作响,那就是诗句D的内容。
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小提琴飞速地跑动着尖锐的音阶,整个弦乐组用碎弓演奏低音,尖锐的独奏和低沉轰鸣形成对比,栩栩如生地营造出春天的雷雨场面。然后音乐进入诗句E。
雨住云收,春光再现,音乐第四次回到开始的主题,第二主题鸟儿们的歌声又回来了,第一乐章结束在乐队第五次奏出的开始主题。这种反复闪回出现开始的主题,就像是大自然在不断地肯定春天的主旋律,鸟儿的歌唱、小溪流水、春雷阵阵,都是这个主旋律中一个个具体的插曲,也是春天的一个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尽管这首曲子已经流行得不能再流行了,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俗曲,但只要我们听到这段音乐,都能真切地感到春天来了。
第二乐章对应诗句F:
枝叶在沙沙低语,
在百花盛开的草地上,牧羊人睡着了,
忠实的牧羊犬依偎在身旁。
这样的诗句决定了这个乐章作为一个慢板乐章的情绪基调。先是一个小节的前奏,这个前奏由乐队的小提琴声部演奏持续的音型,仿佛是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中沙沙低语。中提琴声部以非常响亮而短促的声音模仿狗叫声——因为诗句中提到忠实的牧羊犬依偎在身旁,狗叫声在每一小节都“汪汪”两下。在这样的背景下,独奏小提琴深情地拉出宽广温柔的旋律,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旋律还带着一丝倦意和昏昏欲睡的梦幻色彩,有点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春困秋乏。仿佛一个暖融融的、令人懒洋洋的午后,牧羊人守着他的爱犬,在春光的照耀下安然入睡,并开始在梦中神游。树叶轻柔的沙沙声和狗的汪汪声自始至终陪伴着他,与他一起度过这段悠闲的午后时光。根据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格式,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它所对应的诗句是G:
随着乡村牧笛的愉快曲调,
仙女和牧羊人在他们所喜爱的盛景中共舞,
以欢度灿烂的春光。
音乐一开始的乡村舞曲曲调,是当时比较流行的“西西里舞曲”。低音弦乐不时发出嗡嗡的声音,令人想起乡村的风笛声。小提琴上的旋律格外轻盈活跃,好像仙女也下凡来到人间,加入了牧羊人的舞会。
春天,永远都是伴随着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声,面带灿烂的笑容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欢迎它,拥抱它吧。
(亚白摘自《环球人物》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