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滋养我一生的“山芋情”

2023-03-28王增林

中国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入秋山芋粗粮

王增林

煮熟后的甘薯

一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带给我一纸箱山芋。他告诉我,这是他一个乡下农民朋友送他的。由于数量较多,于是转送一些给我。这些山芋个头不大,皮色橙黄,表面光洁,细长匀称。煮熟后一尝,口感甜蜜,入口即化。吃下半碗,毫不发腻。确确实实是品种优良、质量上乘的好山芋。

山芋,又称甘薯、红薯,全国各地对此物还有其他不同的别称,诸如番薯、地瓜、红苕、甜薯等。山芋和玉米、西红柿等物种一样,都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外来物种。关于山芋传入我国的途径,一直有多种说法,大家较为接受的,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菲律宾华侨带回中国的。

据传当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菲律宾(吕宋)从事贸易,见那里栽种的山芋,耐旱易活,不择地力,生熟都可以食用,便将山芋引种国内,解决粮食紧缺的问题。

回国后,陈振龙先在自家屋后隙地试栽。收获后,呈献福建巡抚,并上书陈述种植山芋的好处,建议官府推广。后来,明朝著名农学家徐光启在江南大力推广种植。到清朝乾隆年间,山芋种植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在水旱灾害不断、粮食产量极低的封建时代,山芋为百姓度过饥荒立下汗马功劳。

在我们小时候,山芋可不是什么稀罕物。那时候在农村,瓜菜半年粮。从初秋到来年春上,有小半年时间,农民主要靠山芋度日。入秋不久,早山芋刚刚成熟,大人们就挖出来,掺和着玉米糝儿煮粥。进入深秋,山芋大量刨出,一直到入冬转春,山芋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主粮。多数时候,山芋和着粗粮一起煮饭熬粥。也有时候,蒸上一锅山芋,全家人当饭吃。

几乎每家都在灶头或门外背风向阳的地方挖个地窖,把山芋藏在里面越冬。整个冬天,陆陆续续从地窖里取出食用。

那时候,农村孩子吃不饱肚子是家常便饭。上小学初中的放学路上,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往往饿得头晕眼花。一入秋,有了山芋,这“好日子”就来了。每到这个季节,各家的早饭有山芋掺和,毕竟比清汤寡水的稀粥顶饥。早上到校上学,大人担心孩子挨饿,还会在书包里放上几个生山芋,留着肚子饿时在学校吃。上完几节课下来,肚皮瘪了。一下课,大家便躲在墙角和操场边啃山芋。

山芋啃完了,再去上课。大家互相看看,一个个门牙全都发黑,那是生山芋的浆汁染的。班上几个女孩子,比我们这些男孩子要成熟些,表现得有些矜持羞涩,一般不大带山芋到学校来吃。不过,看到男生嘎嗞嘎嗞猛啃大嚼,从她们眼馋的目光里,就知道她们饥饿的感觉,并不比男孩子迟钝。

在那时,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能有幸进入到一个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各种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食物,应有尽有,甚至唾手可得。

吃着朋友送来的山芋,一幕幕关于“山芋”的往事,情不自禁地从我的记忆闸门中,奔涌而出。历经这么多年,却从来不曾忘记。

那年月,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支援城市工业建设。卖完公粮,农民所余口粮也十分紧张。生产队把沟渠边、坟场边等零星隙地,全部种上山芋。到收获季节,也和粮食一样,以人口和劳动工分为基数进行分配。各户各家的自留地,也大多种上山芋,因为相对于玉米等主粮而言,山芋容易种植,产出也高,可以大大弥补各家的粮食缺口。

由于父亲注重管理,精心侍弄,我家自留地的山芋,往往长得比左邻右舍好得多。一到山芋挖出晾晒时,就引来邻居啧啧称赞。父母亲经常把山芋分送给左右邻居。隔壁童老爹单身过日子,队上分的粮食不够吃。每年入秋,父母总要送几筐山芋,好让他挨过青黄不接的三春。

山芋,是我们农村再普通不过的粗粮。它的生长,不择土性,也不择地力;它的样子,其貌不扬。它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和成长,可谓功不可没。它帮助我们抗御饥馑,它为我们提供养分。我们那一代人,大都有一份对它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感激之情。它的营养,已经铸就了我们的肌肉、骨骼;它的品性,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性格和灵魂。

如今的城里人,都喜欢往乡下跑,偶尔去住一住山水农庄。他们吃腻了细米白面,偶尔去吃一顿野菜粗粮。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已经富裕起来的人们,生活过得越来越精致。山芋的地位也今非昔比,身价日涨。城里酒桌上,山芋已经和花生、菱角、豆荚、芋头等放在一起,组成“五谷之珍”,成为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

隨着大家的生活日渐富裕起来,虽然作为充饥之物的山芋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山芋给我们的恩惠,以及铭刻在心灵深处的记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回首往昔岁月,我深切地感恩山芋这种朴实无华的粗粮,感恩那段滋养我一生的“山芋情”。

猜你喜欢

入秋山芋粗粮
粗粮的三种错误吃法
入秋后养猪注意这些问题
山芋飘香的春天
山芋飘香思绪浓
挖山芋
粗粮不宜细加工
粗粮养生不养胃
别让“爱美病”带你入秋
山芋岁月
时尚入秋心机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