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学龄期斜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2023-03-27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龄期矫正术斜视

孙 冰 郑 琨 洪 流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辽宁 大连 116012)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病症,多发于学龄期儿童,患者的双眼出现眼位偏斜,与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有关,影响其视觉功能,导致视力下降。斜视的发生给学龄期儿童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对于患者的学习、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增加其心理压力。为了帮助学龄期患者摆脱斜视的困扰,保障其身心健康发育,应尽早采取手术方法进行矫正。手术是学龄期斜视矫正治疗的主要选择,可以有效改善其斜视症状,促进视力的恢复[1]。在实施矫正手术的过程中,由于眼部较为精密、复杂,手术难度较高,需要精细化的进行各项操作,在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可以充分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尽可能避免受到术后并发症的困扰[2]。传统斜视矫正术的实施,主要通过调节眼部肌肉收缩能力,达到矫正斜视和改善视力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疗效,但是手术的安全性仍有待提升。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过程中,肉眼直视下的手术操作不够精准,容易产生异物反应以或组织损伤。在术后恢复期间,结膜囊肿、充血的发生风险较高。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应用,利用显微镜观察替代肉眼直视,对于手术部位进行放大,清晰的观察眼部结构,便于更加精准的操作,进而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3]。本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学龄期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手术方式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学龄期斜视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本研究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对学龄期儿童斜视的诊断标准。②斜视度数≥15°。③符合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的适应证。排除标准:①颜面部畸形。②面神经麻痹引起的眼部病变。③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8.05±2.63)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14±2.3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应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进行斜视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观察组(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术前进行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斜视度(三棱镜、遮盖-去遮盖法和角膜映光法)的检查,了解眼外肌功能的具体情况,以各项检查结果作为参考,制订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案,对于手术量进行计算。应用显微镜,放大倍率在5~15倍的范围内进行调节,根据手术治疗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行全身麻醉,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的眼部,在肌止端后下方的结膜穹隆部位,剪开筋膜、结膜,勾出眼外肌,充分显露眼直肌,并将肌间膜剪断。在保留肌鞘的情况下,进行眼外肌的分离。按照手术方案中预先计算的手术量,通过手术操作,将直肌(单条或多条)缩短。缝合结膜切口(6-0可吸收线),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S.A.Alcon Couvreur N.V.,批准文号:H20181126),涂抹于结膜囊,进行双眼的包扎。

对照组(传统斜视矫正术):根据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斜视度以及眼外肌功能的检查结果,制订手术治疗方案,计算手术出血量。行全身麻醉,肉眼观察眼部情况,在结膜穹隆部位,剪开筋膜、结膜。充分显露眼直肌,剪断肌间膜,分离眼外肌(保留肌鞘)。手术过程中,将直肌(单条或多条)缩短或退后,缝合结膜切口(6-0可吸收线),将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抹于结膜囊,包扎术眼。

完成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后,定时局部点用眼药水。加强对术眼的防护,保持术眼的清洁、干燥,同时避免受到压迫、刺激和感染。术后30 d进行复查,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指导和说明。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对比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学龄期斜视的临床疗效,统计治疗显效(三棱镜检查显示斜视度数≤±5△,眼位偏斜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三棱镜检查显示斜视度数在±5△~10△的范围内,眼位偏斜明显改善)、无效(三棱镜检查显示斜视度数>±10△,仍存在明显的眼位偏斜症状)以及发生并发症(欠矫、过矫、结膜囊肿等)的患者比例[4]。②手术情况:检测手术治疗期间的出血量,同时记录手术治疗的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应用()进行计量,由t值检验。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则应用[n(%)]进行计数,由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观察组)治疗学龄期斜视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斜视矫正术(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对比(93.35%vs.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受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期间,出血量为(0.71±0.22)mL,手术耗时(14.97±2.69)min。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期间,出血量为(3.05±0.24)mL,手术耗时(21.87±5.04)min。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更低(t=47.130,P<0.05),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更短(t=7.920,P<0.05)。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学龄期斜视患者接受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观察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斜视矫正术(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2.33%vs.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学龄期儿童是斜视的多发人群,患者由于眼位偏斜、眼肌平衡失调,出现双眼无法同时直视同一目标,导致其视力下降,并伴随有畏光、立体感觉差等表现。随着斜视度数的增加,还会引起眼部的不适[5]。斜视对于患者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干扰和妨碍,患者会因此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应及时进行矫正治疗,恢复患者的视力,尽早摆脱斜视症状的困扰[6]。

在学龄期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在手术治疗前,需要具体了解斜视的发生原因,对于患者眼外肌的解剖及其功能进行了解。眼内肌由4条直肌、2条斜肌组成,上下直肌、内外直肌、上下斜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对于眼睛的注视方向进行调节和控制。但是在斜视患者中,往往会出现眼肌收缩能力过强或收缩能力不足的情况,导致眼位偏斜。可以通过手术方法,达到调节眼肌收缩能力的作用,进而恢复眼外肌的协调性,改善眼位偏斜症状[7]。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斜视矫正手术的技术难度较高,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应该做到精细化的治疗操作,避免造成意外损伤。因此,手术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既要重视手术对于斜视的矫治效果,也要考虑到手术的创伤性和风险性,评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加强对各类风险因素的防控。

传统斜视矫正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缩短和退后多条或单条的直肌,进而恢复眼外肌肌力的平衡[8]。但由于手术操作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精准度仍有待提升。眼部结构较为精细、复杂,器械操作与缝线等手术操作中的细微偏差,都可能导致眼部组织意外受损,导致眼部出血、结膜充血、缝线异物反应的发生,显然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恢复,导致预后不佳[9]。为了提高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则需要对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改进,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细化程度,降低手术的风险性[10]。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应用,在显微镜下,将眼部进行放大,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眼部结构,具体了解病变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显微镜下的术野更加清晰,便于精准的实施手术操作,避免操作上的失误与差错,保障手术治疗安全、顺利的进行[11]。在分离眼外肌的操作中,可以充分保障肌鞘的完整性,避免出现组织粘连的情况,有助于预防结膜囊肿的发生,手术的安全性得以显著提升。在减少并发症干扰和妨碍的情况下,患者能够在术后快速、良好的恢复,获得良好的预后,让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体验[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的观察组,95.35%的患者治疗有效,手术治疗期间,出血量仅为(0.71±0.22)mL,手术时间为(14.97±2.69)min,术后恢复期间,2.33%的患者出现欠矫的表现。接受传统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对照组,81.40%的患者治疗有效,比观察组低,手术治疗期间,出血量为(3.05±0.24)mL,比观察组高。手术时间为(21.87±5.04)min,比观察组更长。术后恢复期间,18.60%的患者出现欠矫、过矫、结膜囊肿的表现,比观察组更高,充分发映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学龄期斜视的优势,在获得良好手术疗效的同时,可以充分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学龄期斜视的临床治疗中,相比于传统斜视矫正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是更好的治疗选择,可以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细化程度,避免造成意外损伤,进而减少并发症对于患者术后恢复的干扰和影响,加快其康复进程。

猜你喜欢

学龄期矫正术斜视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学龄期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针对性护理措施
弱视和斜视先治哪个?
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IMP-1、IL-10、hs-CRP及TH的变化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眼睑外翻矫正术的护理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口腔正畸矫正术中弓丝的应用分析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学龄期和学龄前期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的疗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