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生命之美
2023-03-26钟橙敏
钟橙敏
《白鸟》中的生命之美
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石雕艺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陕西茂陵的霍去病墓石雕群。霍去病墓石雕艺术侧重保持石料原有的自然形态进行雕刻,风格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国内部分当代石雕艺术受到霍去病墓石雕的影响,在尊重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表达,出现了很多石材语言丰富的石雕艺术。静默的石头契合笔者对雕塑材料的追求,相较于有意味的形式,更注重材料特性的表达,材料语言的表达让创作充满张力。木材轻韧,质地柔软温和;石材厚重,质地坚硬冰冷。如果把同样尺寸的造型分别用木材和石材制作展示,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前者温暖、舒适,具有亲近的温和感,后者质朴、粗糙有力,给人庄重、典雅的美感。大多数石头是火山喷出的岩浆冷凝后的岩石,不具备木材与生俱来的细腻纤维组织,所以石雕在制作的中后期需小心对待防止断裂,但石材的不足不妨碍笔者对它的偏爱。石材贵重,以边角料为创作选材成为笔者的首选,《纤尘》系列作品(图1)也产生于此。
荣格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超越个人生活的天地、直面诗人的精神与内心深处,如同人直面人类的精神与内心。”笔者坚信荣格的理念,认为饱含真挚情感的艺术作品是人外在的特殊的、深刻的经历经过长时间累积升华成为内在深度精神而结出的璀璨之花。以石雕为载体进行一段时期的创作之后,某个阶段因特殊的情感惊动沉睡的无意识,不由自主地运用黑白配的形式语言进行石雕研究。笔者认为《纤尘》系列作品是她的心灵和石材契合而产生的冥冥之中的结果,它受到内在精神的感召,是心灵深处绽放的艺术之花。《白鸟》是《纤尘》系列作品中的经典创作之一,曾受邀参加“2019·丰盈韵”第五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石雕创作营并荣获一等奖,比赛原件现藏于丰盈公司。笔者在此拿来单独成文,主要是为了梳理过去、展望未来,坚定自己的艺术之路。
《白鸟》由石头和水组成,分为三个部分,上部分为抛光的抽象汉白玉造型,下部分是黑色倒三角锥体造型,中间为水,主要表达生命存在于天地大道的阴阳法则,笔者追求自然与精神高度契合的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一共经历两次大修改和调整,图2为原件小样稿。笔者觉得石雕作品在放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有挑战性,因此在创作营比赛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如图3所示,肌理由原来的细小切割纹理改成了大气的“封包石”效果。锥形上的圆槽内偏圆心的位置上的支点即作品上下部分衔接处的造型,也由原来的突兀方柱改成缓和的类似火山造型的不规则支柱,支撑上面的白石抽象造型,从过渡的角度看衔接得更加自然和巧妙,之前的支柱造型只是一个长方体,缺乏上下衔接关系,略显生硬,经过修改后才变成现在的巧妙构思,既丰富了作品的创意和内容,又增加了作品的空灵感。上部分的白色抽象造型由原来的笨拙变得精致灵动。遗憾的是,在比赛最后的展示阶段,举办方没有及时给作品中的圆槽填充水。比赛之后,笔者又对小稿进行第二次调整,这次修改主要是针对比赛中临时修改方案后得出的效果作出的思考与调整,如图4所示,下部分由原稿的青石改成黑石,作品中的黑色部分更加突显,锥形的接触面积也比原来更小,为了进一步突显石材的美感,二次修改时对肌理进行了另一种尝试,将下刀的距离从原来的两厘米改成了五厘米切,然后用“之”字形打造粗犷的沟壑、连绵不断的山不似山胜似山的肌理,以实现笔者对材质美的理想追求。
作品采用不稳定的倒锥形构图,意在制造一种“险”境,营造视觉上的紧张感,无形之中引发观者的紧张心理,引出生命之道的思考。造型上,锥体从正面看是三角形,俯瞰为圆形,有天圆地方之意。似山非山、似鸟非鸟的白色抽象造型指代万物,暗喻笔者本身。色彩语言上,作品采用黑白搭的对比方式,是笔者重要的精神象征。黑白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苦涩却又妩媚的美感,其鲜明的对比中蕴含着未知的无穷力量,也暗喻黑暗与光明、痛苦与快乐、暴力与和平等。处理技法上,下部粗狂形如十万大山,上部光泽细腻、一马平川,粗糙与光滑形成鲜明的对比。笔者借此引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生思考:人生就像《白鸟》,想要跨越层峦叠嶂的十万大山,就要不畏艰难险阻,翻山越岭到达平川之地,一旦成功,人生就会迎来另一番景象,让人陶醉其中、飘飘欲仙。材料上,作品由水和石构成,石头坚硬又脆弱,恰如我们坚强又脆弱的生命。水是一种无色的纯净之物,生生不息,它在光线的照射下能呈现丰富多彩的色泽,将大千世界的美景展现于其中,让人警惕又心生美好的幻想。水中的倒影代表人生的瞬间,倒影的变化则象征人生的起落。这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绘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大与小、黑与白、粗与细、繁与简的搭配显示出不同物象的动感和力量,侧面反映了生命存在的阴阳美学关系,生之境会带来生的机遇。
生之境
纯真的艺术源于对生命的觉悟,是情感的传递。在经历中觉悟生命的人会萌生艺术的思维并遇见艺术。忆往昔,笔者孩童时的困扰是未知的黑夜,黑夜是产生系列噩梦的源头。只是笔者步入青春期后,幼年的噩梦变成了逍遥之梦,常常梦中不知梦里梦外。这种御风而飞的心灵之游的梦境让笔者忘记痛苦并获得了精神上的放松与自由,也常常陶醉梦中翩翩起舞、翻腾嬉戏,有腾云驾雾的感觉,正所谓“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由此可见,成长之苦既蓄噩梦也蓄美梦,笔者孩童时期经历的梦境为《白鸟》艺术创作带来了契机。
艺术是痛苦的生活经历升华的结果,能抚慰生命并治愈受伤的人。成长如破茧成蝶,蜕变过程是痛苦,但蜕变后是喜悦。笔者认为自己害怕黑夜是生命中无法改变的事实,不曾想会以这样的方式迎来转变。结束的大学生涯会把学子推向新的起点、面对新的选择,但笔者在新起点上如堕烟雾,失去了选择的勇气,以至于在迷茫的雾区中抑郁消沉,在消沉中逃避白天的事物,甚至因此讨厌白天。福祸相依,也是在这个遭遇中参悟黑夜是温柔的母亲孕育着万物生灵,成功治愈了孩童时期被黑夜伤过的心灵,就像荣格说的,“黑暗在控制着人,因为人自己就是黑暗的一部分,像尊重光明一样尊重黑暗,能够像理解光明一样理解自己身上的黑暗的人,光明离他就很近,如果你开始理解黑暗,寂静与和平就会到来”。此次特殊经历让笔者理解了生命在黑与白的天平上摇摆,时而黑色时而白色,时喜时忧,都是生命需要历的劫。所以我们不必对过往遭遇耿耿于怀,遭遇像成全生命那样成就艺术,是艺术创作的珍贵财富,当我们勇敢敞开怀抱接纳和理解它时,艺术就会到来。《纤尘》系列石雕艺术创作让笔者在迷途中参悟生命并对过往释怀,是笔者对梦境的理解和对黑白关系的艺术表达,是生命中绽放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生命之美
盎然的春天、火热的夏天、成熟的秋天、安然的冬天,四季变换给生命带来不一样的美。人生如四季,走过春暖花开,流连繁花盛夏,历经秋风萧瑟,熬过风雪寒冬才能迎来新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快乐与痛苦,这样的感受就是美的体现。快乐是美的直观反应,那么痛苦何尝不是一种美的间接反应呢?在生命的尽头总会出现高于快乐的壮美,这种美源于对生命深处的汲取,更是灵魂深处散发的美,我们可以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诠释这种美的答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伏羲八卦中蕴含着万物生化的道理,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八卦图直接將宇宙一分为二,由阴、阳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易传·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初始,一片混沌,是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指阴、阳,表天、地,一阴一阳就是两仪,意思是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运化万千,故“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抱负阴阳二对立体,以“气”之动使阴阳相互激荡而形成均衡和谐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阴阳美学生命之道的内在联系,生命之美在于阴阳,以阴阳之道来看待生命,生命即阴阳之美,生命中经历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才能让生命完整。
阴阳关系构成生命之美,生命之美在于尊重自然之道,生命之美折射艺术之美,艺术之美在于天人合一,即自然与精神的高度契合。艺术从生命中来是对生命的感悟,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过去和现在,照自己也照别人。艺术即修行,觉知的人从中自观自心,自在修行。
(作者单位:桂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