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胄与刘文西的人物画色彩特征对比

2023-03-26王金燚

秀江南 2023年9期
关键词:刘文西黄胄湖畔

作者背景介绍

1949年后,爱国画家接连出现,用他们的画笔不断歌颂毛主席的伟大、表达人们在平静生活中的喜悦。黄胄与刘文西便是当时的代表人物。

黄胄

1925年3月31日,黄胄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据说“黄胄”一名是其一心要做有为的炎黄子孙而来。家族中的浓厚文化氛围使黄胄自小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家人及老师的鼓励下自学成才。1949年之前,他心怀救国救民的抱负,参军报国,赴多地写生,记录了很多民族文化与农村生活,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用自己学到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在他的写生生涯中,他尤爱新疆,曾七次去新疆写生,创作出《黄胄绘新疆维族舞》《鲜族长鼓舞》《天山之舞》等经典作品。

刘文西

1933年,刘文西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的一个越剧小镇,儿童时期因为热爱一直自学艺术知识,家人的勤劳品质激励着他刻苦学习。1958年,刘文西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三十多年里,除了教学,刘文西走遍陕北的每一个乡镇,一次次用画笔记录所见所感。作为黄土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热爱祖国、热爱农村、热爱农民,一次次将创作归还于黄土地,向世界展现农村人民的质朴、率真和纯粹。刘文西也一直强调创新,强调用眼睛看、用脑子思考,切身体会,不断整合,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东西。

黄胄与刘文西人物画色彩特征比较

—以《山姑娘》和《高子湖畔纸本》为例

《山姑娘》作品分析

刘文西生在南方城市,却对陕北万分热爱。他一踏入陕北的土地,就被当地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山姑娘》是刘文西在1984年创作的作品,当时正是收割的季节,他描绘了陕北远山下四位姑娘辛勤劳作的场景。画面将四位人物放在中心位置,刻画了中间两位姑娘的正面、左侧姑娘的背影和右侧女孩的侧面,刻画的深入程度形成了微妙的主次关系。麦穗与人物间的遮挡、人物与人物间的遮挡也体现了空间关系。画作运用暖色调和传统水墨的黑白主色调,点缀些许红蓝色和黄土地丰收的颜色。陕北的姑娘是质朴的,她们有的嘴角上扬、有的用手微掩笑意、有的满面笑容,这正是刘文西在心中对美的最真实的认识。1949年后,对这些姑娘们来说,每天都是理想的生活,她们在劳作中嬉笑,有着最美的率真、善良与朴实,对未来美好生活无限向往。

《高子湖畔纸本》作品分析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黄胄“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有为的青年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黄胄以速写入画的风格总能精准捕捉人物最具表现力的神态、动作。《高子湖畔纸本》是黄胄描绘新疆舞者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一位少女在尽情舞蹈,除了延用中国画的传统色调,还加入了新疆独有的异域色彩,绿色裙子配上红色外套,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少女鼻梁高挺,双眼深邃,裙摆舞动,发辫甩动,翘着兰花指,舞姿动人,形象生动,极具新疆民族特色。黄胄对人物的描绘更多的是极具韵味的神情和鲜活的动态刻画,《高子湖畔纸本》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新疆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陶醉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

《山姑娘》和《高子湖畔纸本》作品

色彩的异同点

《山姑娘》和《高子湖畔纸本》作品色彩的相似点

1.时代背景下色彩的选择

黄胄与刘文西都处于1949年后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1949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艺术家们都深深陷入喜悦中,将艺术视角对准了最幸福的领袖与人民,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与表现。

刘文西喜画陕北风土人情,黄胄喜画新疆异域,都是对中国人民新生活的写照。《山姑娘》和《高子湖畔纸本》都展现了人们在安定生活中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用色上,两人的画作主要运用了传统水墨的黑、白、红色。可能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颜色不够新潮,但是在当时人们告别硝烟,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安定的未来、光芒万丈的希望,除了水墨的黑白色,红色是最美的颜色、是万物新生的颜色。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两人的人物画作中加入红色是必然的。首先,全国人民都将五星红旗的红色穿在身上来表现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这是画家写生绕不过去的颜色。其次,在画家眼中,红色本就是闪闪发光的,是璀璨的,理应细细描绘。除了传统的黑白墨色以及主要人物袖子上的蓝色,刘文西在《山姑娘》中只加了红色,细细描绘了人物衣服上的每一朵红花,连中间人物头上的红色小花都不放过。刘文西于1982年创作的《沟里人》也用了大片红色,相比战争时期食不果腹的日子,刘文西认为和平年代农民肩上丰收的粮食应该用最热烈的红色描绘。在黄胄的《风华正茂》中,鲜艳的红领巾展现在正中间,成为观者视线的焦点。

红色是中国人的魂,对刘文西和黄胄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来说,红色更多的是骨子里的自豪、骨子里的成就。

2.创作的实践路径

《山姑娘》和《高子湖畔纸本》都是画家对现实的描绘,是进入生活中与人民密切联系的创作。黄胄和刘文西都深知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点线面勾画,而是人生阅历、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积累。1949年后,在他们的写生路途中,停留处皆是大片红色。在浓浓红色氛围的熏陶下,刘文西眼中的陕北人民、黄胄笔下的新疆人民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若要問谁能最真切地感受人民、谁能最真实地了解人民,答案肯定是他们,同刘文西与黄胄一样的他们。

刘文西晚年曾说:“在这些年的苦乐之中我得出一个道理: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告诉你怎样创作,告诉你路该怎么走。”黄胄与刘文西一生都在努力创作更好的画作,在一次次外出寻找素材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遵循中国的传统写生,在一次次的深入实践中创新,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文艺观结合,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切身体验,不断融合提炼,创造出鲜活的红色人物形象,展现了劳动人民面对任何逆境的乐观、积极、坚韧等美好品质。

《山姑娘》和《高子湖畔纸本》作品色彩的不同点

1.创作对象的选择

虽然处在同一个时期且都深深扎根于人民,但刘文西与黄胄的选择对象不同。刘文西热爱陕北,黄胄热爱新疆的异域风情。刘文西眼中的陕北以劳动人民为美,黄胄眼中的异域新疆以歌舞为美。新疆人民时常载歌载舞,因此有很多服饰,用色也必然比陕北劳动人民丰富。不得不说,将两人的画作摆在一起,黄胄的画作色彩格外鲜艳亮丽,颇具新疆民族特色。其在设色时也有意进行了提亮,增加了对比效果,带给观者更直接的视觉冲击。对很多人来说,《山姑娘》的色彩好像更值得琢磨,更容易引导观者思考,重墨赋色,没有过于鲜艳的颜色,没有过于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的呈现就是陕北劳动人民应有的平静、应有的质朴。

2.表现形式及设色方式

速写最早隶属于素描,将速写融入中国画中,是黄胄绘画的一大特点。在用笔上,给观者一种速写的随意感,而正是这种随意感使笔下人物有了更好的动态展现和意韵传达。刘文西人物画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他运用传统笔墨线条的同时,结合了大量西方素描元素。《山姑娘》就是极佳的代表作,任务面部的立体细致刻画、面朝太阳的光影和光源色的表现、麦穗背光处暗部直接的暗色等细节的刻画,颇有素描的影子。

两人绘画表现形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设色。从黄胄1988年在《三驴》画上的题跋“水墨写意如诗之绝句,含情浑厚,语若天成,以神韵胜,不需雕琢求工”可见,黄胄讲究人物神韵的表现。刘文西受素描影响,除了虛实关系,更多地用墨色体现人物的明暗、光影等。因此,在设色上,黄胄追求固有色,而刘文西除了固有色,还会通过明暗实现画面人物的立体感等。

表现形式的不同也直接让两人的设色方式产生了明显差异。刘文西的设色注重光影下的明暗块面,而黄胄的是大笔触的速写风格设色,刻画人物本身的动态或是神韵。大观黄胄的作品,其实不受光源与环境的影响,延用的是中国传统的表达,以神韵传情。

对当代艺术家的借鉴意义

黄胄的速写融入中国人物画的写意画法,设色极具速写性,画面色彩也在直接展现舞者的神韵与姿态,对中国人物画的变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刘文西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创造性地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素描的成就,在东西方艺术大交流中开拓了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万物当随时代发展,现代社会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必须创新。黄胄与刘文西在艺术道路上都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创新”,他们一直在前进,为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寻求创新,在漫漫长路中,要将自己扎根于生活,不断摸索,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画风,并且一辈子画下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无限的可能。

作者简介:王金燚,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刘文西黄胄湖畔
如虎
——黄胄画猫贺岁展
黄胄作品选
解放区的天
黄胄:我不喜欢龙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深切怀念刘文西老师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居湖畔:将自然之美发挥到极致
破解湖畔“密”语
黄胄和毛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