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胜任力视角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2023-03-25刘军伟王李乔
刘军伟,王李乔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推动我国同世界深度融合。因此,我国急需更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年人才在相关领域展现国家影响力。与传统教育理念不同,全球胜任力强调全球性与跨文化交融性,重视综合性知识、交互性技能、开放性心智模式与共同体行动等。[1]近年来,全球胜任力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例如,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是我国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而设立的新型复合型外语专业。在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背景下,以全球胜任力、“新文科”建设理念和《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商英国标》)为导向,培养国际化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提升学生在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涉外企业与驻外机构的就业竞争力,既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提出的,特指在工作中表现杰出者区别于普通人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道德、成就与自我发展等,这些特征是能够通过培训和发展而获得的。[2]“胜任力冰山模型”将胜任力解构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显性素质是指那些能够被量化、直观考察的个人属性,如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得到提升的形象、知识和技能等;隐性素质是指那些难以被量化的个人属性,如认知、内在特质、价值观、态度和内驱力等。[3]“胜任力洋葱模型”认为,胜任力能够被有效观察和测量,以动机为核心,由社会角色、自身形象、特质、技能和知识要素组成。[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首次将胜任力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并提出全球胜任力教育理念,强调学生通过国际交流获取全球化知识与体验的重要性。[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积极倡导全球胜任力教育,要求青年人具备审视和全面分析本土与全球及跨文化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他人的看法与世界观,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参与跨文化活动,能够采取行动积极推动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6]清华大学构建了“六维度全球胜任力素质模型”,包括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语言、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自觉与自信、道德与责任。[7]上海外国语大学确立了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高质量人才目标,旨在通过多元化专家团队和多样化国际项目等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核心胜任力。[8]
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对全球胜任力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参照《商英国标》的规范性要求,本研究认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全球胜任力教育,全球胜任力模型应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包括认知、技能、行为、情感和价值观等多层面目标,由复合型知识结构、多元化能力结构和全球化素质结构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全球胜任力模型
(一)复合型知识结构
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商务语言知识,主要是指从事国际化工作应具备的英语及第二外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相关知识等;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法、中外管理学、国际会计学和经济学等;跨文化相关知识,如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包括国际组织概论、全球治理概论、援助与全球发展知识等;人文社科知识,如哲学、伦理、艺术和美学等;工具性、数字化知识,包括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相关基础知识及Python等工具性知识。
(二)多元化能力结构
多元化能力结构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全球胜任力的关键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商务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是指在商务场合熟练运用英语及第二外语的商务语言服务能力;国际商务实践能力,包括对商务政策和信息的解读能力、初步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所需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国际谈判和国际市场拓展等专业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生活背景和文化习俗等有较大差异的人群有效交流互动、欣赏和理性评价多元文化、跨语言传播等能力;全球议题分析能力,如分析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等跨国性问题的能力;自主持续学习能力,包括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不断积极主动学习和反思、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等能力;工具性、数字化能力,如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数字化技术和工具的运用等。
(三)全球化素质结构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全球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如具有国际化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国际商务职业素养,如开放包容的态度,敬业态度、得体的职业形象和礼仪素养;跨文化素养,如文化自信与自觉、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欣赏多元文化的开放包容态度、文明互鉴能力和文化移情素养等;人文与科学素养,如良好的价值观念、精神品格、科学精神等;政治与道德素养,如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爱国精神、法治意识等;创新创业素养,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业意识等。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为了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本研究基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全球胜任力模型,以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如何?基于全球胜任力,如何有效提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国西部地区某高校2021届及2022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通过问卷星等形式发放并回收20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为92%。
3.问卷设计
基于对全球胜任力相关文献的研究及对《商英国标》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等文件的解读,针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共有16个问题,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现状调查,包括岗位选择、竞争力认知、就业问题等;第二部分根据表1列出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全球胜任力模型,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维度调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采用5级矩阵量表得出各项指标权重。
4.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SPSS 22.0对相关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以定性方式对数据结果进行解读,了解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分析和讨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二)分析与讨论
1.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竞争力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对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力现状感到比较满意,28%的学生满意度为一般。学生就业意向较强的行业主要包括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企、民营企业、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等,岗位涉及外贸业务、跨境电商、文职人员、翻译、教师、营销、运营管理等。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商务实践经验不足、沟通表达能力不强、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就业期望过高、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需求不匹配等,这与已有的相关结论基本一致。[9]
2.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基于调查问卷结果,目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的培养现状虽然基本符合《商英国标》要求,但还未能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学生跨文化和数字化相关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与本研究提出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全球胜任力模型尚有一定差距。
知识结构方面,74%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商务语言知识、跨学科商务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及资料查询等工具性知识,但在世界知识与全球议题、数字化知识方面仍需提升。有部分学生认为,“参与国际化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原理”不够充足,“基础英语语言知识及第二外语相关知识”还有待增强。
能力结构方面,6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基本符合工作岗位需求,如英语及第二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持续学习能力等,但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国际化商务实践能力、全球议题分析能力、数字化知识运用能力感到不自信。
素质结构方面,76%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良好素养,如政治与道德素养、人文与科学素养、国际商务职业素养。但学生在全球化素养相关维度的自评分数较低,如全球意识、跨文化素养、国际商务礼仪素养、商业伦理意识等。此外,多数学生认为自身创新创业素养有待提高。
《商英国标》提出,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会计、跨境电子商务等涉外领域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10]整体来看,在知识结构、素养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基本符合培养要求,但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全球胜任力的要求仍有差距。目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国际化商务实践能力、全球议题分析能力、数字化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待优化。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满足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复合型跨学科专业优势,实施中国特色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
第一,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国际化复合型知识体系。以《商英国标》为纲领,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全球化知识元素,具体包括:结合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需的知识储备,切实增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和商务语言实践课程的学习;丰富和深化国际商务、国际商法、中外管理思想等相关跨学科知识的教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等相关跨文化课程的教学,助力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知识体系;在语言教学中融入全球性经济议题,促使语言学习结合时代热点话题;聚焦全球化特色,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语言课程、商务课程、跨文化课程及人文素养课程,形成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备的国际化复合型知识结构。
第二,培养多元能力,打造国际职业竞争力。以满足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能力需求为导向,通过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理解力、跨语言共情力和传播力等;通过组织模拟联合国论坛等实践活动,提供商务实习机会等方式,让学生切实在商务实践活动中提高国际化沟通与领导能力、跨文化交际与协作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事务洞察力和决策力等;通过举办留学生交流活动,开展课堂模拟跨文化商务情境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形成对全球事务的理解与反思,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通过Python等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字化信息工具识别、理解、运用与分析的能力。
第三,提升全球素养,以文化为引领,提升本土化与全球化素养。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全球化素养为目标,通过系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商务文化知识,使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对本土优秀商务文化的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道德素质与人格品质;通过提供与国际化议题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在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教学中创设全球治理相关情境,融入与全球商务价值和本土意义相关的话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球性商务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国际商务争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拓展其国际视野,提升其参与全球治理实践的积极性;通过讲授国际职业伦理、职业道德与国际商务礼仪等方面知识,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职业素养。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急需大量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基于“新文科”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全球胜任力教育元素,优化国际化复合型知识体系,重视本土化与全球化素养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