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3-03-24郑鑫
郑鑫
板块概览
【大单元构建】
【时序坐标】
【全球视野】
【重点剖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1. 背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
2.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
3.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 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 口号: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
6. 主要内容
(1)前期:思想革命,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7. 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8.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二)新力量——五四运动(1919年)
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3. 概况
4. 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 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新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
1. 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
2. 標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
(3)主要内容:确定党名,通过党纲,确定中心工作。
(4)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寻
(一)提出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1)原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合作实现: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合作成果
①黄埔军校:1924年5月由孙中山创办,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②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4)结果: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2. 由城市转入农村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4)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二)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1.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4.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三)革命道路中决定性的一步——长征
1. 时间: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2. 转折: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道路中取得的胜利
(一)抗日战争
1. 局部抗日
2. 全面抗日
(1)概况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②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③意义
a. 国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 国际: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3)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二)人民解放战争
1. 重庆谈判
(1)时间:1945年8月—10月。
(2)目的
①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②中共: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4)后续:1946年1月10日,举行政治协商会议。
(5)影响: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耕者有其田。
(2)纲领: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解放区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 国共内战
(1)战略防御
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6月。
②概况: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国民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后发动对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结果:共产党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共产党转战陕北,通过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和山东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2)战略进攻:1947年6月—1948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①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②概况: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③结果: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战争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5)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战略战术得当;解放区土地改革发展生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