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史(上)

2023-03-24杨萍

《学习方法报》历史中考版 2023年32期
关键词:意义建设发展

杨萍

板块概览

时代之音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在继续推进制造业开放的同时,分类有序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一定能够以改革开放新突破推动社会生产力大跃升。

——摘自《人民日报》

【全球視野】

【重点剖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一)成立

1. 成立前的准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主要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定首都、代国歌、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 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2)经过: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

3. 成立的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巩固政权

1.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司令员彭德怀)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5)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6)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2. 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地区:新解放区(老解放区从1947年开始)。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经济

1.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底。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3)重点:发展重工业。

(4)建设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底。

(2)主要内容:农业生产合作社(自愿互利),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3)意义和局限

①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局限: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民主法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概况: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地位及作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正确探索

1. 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2)影响: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 调整(1961—1965年)

(1)举措:“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失误挫折

1. 失误(1958—1961年)

(1)表现:1958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结果: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2. 挫折(1966年夏—1976年10月)

(1)表现:“文化大革命”。

(2)危害: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国民经济发展遭受严重的破坏;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惨遭摧残。

(三)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1. 建设成就

(1)工业: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

(2)交通运输: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3)科技: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等。

(4)作用: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对内改革

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概况: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2)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全面展开: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从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3)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特征: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对外开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2)意义: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 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五)中国梦宏伟蓝图

1. 概念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 途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 治国方略和实现路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4.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表现: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新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強,使我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意义建设发展
一件有意义的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