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3-03-24金业文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金业文 (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纵观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关于课程思政内涵虽然说法各有差异,但均已不再将其视作一种“实体课程”,而是把课程思政看作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强调知识教学、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说,所谓“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所有专业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压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如何打破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现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高校专业课程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来说,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如下价值:
(一)有助于发挥课程和课堂的育人“主战场”“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年轻一代的品质和素质,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如今的大学生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社会利益分化、多元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他们常常遭遇价值观选择的困惑,因此需要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学生以学为主,大部分时间是在专业课程和课堂学习中度过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全过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机融入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有助于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在当今社会多元价值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专门的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整合多学科的优势,形成全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3]。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18年9 月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更是强调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4],形成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总之,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基本原则的新作为,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新路径、新动力。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毋庸讳言,目前的高校思政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少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淡薄、“只教书不育德”,这样就形成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有人称之为“孤岛”困境),所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实际上,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从本源意义上讲,课程与教学应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教育的统一体。19 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认为德与智是不可分割的。从实践来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程与教学全过程研究,充分体现了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可以凝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强大合力。同时,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总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内容,有助于形成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同频共振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格局,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课程与教学建设中,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存在一些误区。下面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具体谈谈当前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
(一)教师意愿不足,课程思政教育观念有待转变。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促进人自身发展的巨大力量,包含着丰富的品格培育意义的元素,质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乃是一切知识教学的题中之义。可是,有些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知识背后的德育价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的任务,与己无关。还有的教师担心思想政治教育会占用或削弱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时间与效果,不愿在“课程思政”方面下功夫。
(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挖掘。以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具体表现有四点:一是尚未完全做到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二是“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中规定的师德规范、职业认同、教育情怀等内容尚未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三是教师教育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没有得到全面梳理和提炼;四是课程中已有的“思政”内容,零零碎碎、杂乱无章,缺乏统筹安排。
(三)教学吸引力不够。尽管在大力倡导课程思政,但是毋庸讳言的是,目前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仍然有待加强。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和价值引领。即便是有价值观方面的讲授,也很随意,亲和力和灵活性不强,存在一味说教和满堂灌的现象。还有部分教师不知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地将“思政”与“课程”拼凑在一起,导致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走向形式化误区,不少学生对此很反感,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课程思政实施的途径单一。实践课程(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本是学生接触社会实际、感受知识的价值、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良好时机,然而,我们发现在校内外的实训和实践教学中,行业规则、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专业理想和信念教育几乎阙如。当前课程思政大多局限在课堂这唯一的场域中,实践课程的育人价值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思路与策略
高校课程思政应以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各门专业课程特点,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紧密结合,把价值观塑造“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含实践教学)中并产生良好效果,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针对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障碍因素,结合有关政策要求,我们提出如下思路与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一)具体思路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下面以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为例,具体言之:
1.主动对接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着力培育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将“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及国家对新时代职前教师的培养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学会以德施教。
2.突出专业特色。结合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特点和职前教师培养要求,重点从从教理想与信念、师风师德、教育情怀、专业认同与自信、社会责任等维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既不包罗万象,也不将“思政课程”内容简单地移植到“课程思政”,而是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有所侧重,突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师范性”。
3.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以及实践教学的“思政”功能。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通过现场学习和实践(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涵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意识,促进学以致用,践行师德规范。
(二)推进策略
1.自觉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责任感,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实施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专业课学习占据着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专业课教师是学生思想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他们的思政知识、思政观念和思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思政工作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课程“育人”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课程本身应有的内涵,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自加压力,自觉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教研组或者课程组的作用,将定期举办课程思政集体教研活动制度化,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思政教育能力,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特色、针对性和吸引力。
2.明确课程思政应教应学的具体内容,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分解落实到专业课程的具体章节。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客观上呈现出隐蔽性、随机性、渗透性三大特殊性,因而如何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有一定的难度。下面还是以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为例,谈谈具体措施:
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内容的基本维度和框架。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职前教师培养要求,对照教育部发布的“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明确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基本维度和框架。
其次,要系统梳理“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基本维度和框架,系统梳理和罗列出教师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明确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应教应学的具体内容。然后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分解落实到课程的具体章节和知识点,有序推进,逐步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推进课程思政,不是让专业课教师去讲思政课所讲的内容,而是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侧重点,如“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争做‘四有’好老师”[6]。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理解、内化思政教育内容,令学习成为学生愉快的精神之旅。为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应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自然融合的方式,在教学中引领大学生理解、内化和践行思政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对话教学以及榜样示范、现场体验等方式,“润物细无声”般地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引领大学生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信念,切实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涵养家国情怀,做到知行合一。
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枯燥乏味地空洞说教,而应结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充分展现出教学的情感魅力和感染力,用生动、形象、鲜活的表达方式诠释思政知识,将思政知识讲得亲切有味、生动活泼,能触动人的心灵、感化人的思想,让学生易于接受,入脑、入心。在教学方式上,应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令课堂学习成为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让学生真正领略课程思政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高效而持久的。
4.评价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持续改进和完善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行为。评价,是为了持续改进。在课程思政评价方面,应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将评价体系重心落在立德树人总任务上,以学生精神成长和思想发展为标准,真实地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前一阶段研究与实践的得与失,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预设、实施和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使之臻于完善,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模式和经验。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培养年轻学子积极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当务之急是要压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社会意义,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蕴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