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化生产的需求特征与技术推广
2023-03-24付艳娟
付艳娟
(梅河口市光明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梅河口 135000)
0 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近年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全面利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生产作业,实现以机械化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减轻农民劳动负担,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最佳土地产出率和环境保护,通过机械化生产的合理开展实现农业有序繁荣。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农业机械相关的设计、制造、检测、推广、使用、经营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于农机化生产的新模式和农业机械新装备的需求量持续上升,但农业机械化生产在我国农业中全面实施仍需要大量的配套工作进行落实。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仍相对保守,先进农机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转型与技术推广仍是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
1 农机化生产特征
我国开始着手大范围应用农业机械化代替人畜力生产起始于1957年,经过60多年的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产业已初步形成,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及重要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实现连年增长。截至202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kW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3% ,农业机械的产品布局趋于合理化和丰富化,对于我国农业生产而言,无论北方、南方、中原地区均有适宜的配套机械产品与地区农艺技术相融合,有效保证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从农业机械普及的先进性看,总体农机技术落后和小型化趋势仍相对严重,农机化水平与国外农业技术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自我国于2004年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速度持续增加,促进了农业机械装备的结构优化。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模式与经营范围也逐渐与国家政策相帖合,充分响应国家马铃薯粮食化、“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等一系列政策趋势,促进了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的稳步推进,且逐渐形成了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的机械化生产体系。我国农业生产进一步向可持续发展迈进,机械产品的研发推广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耕种收环节,逐渐向精确植保、秸秆处理、资源利用等方向转型,农业生产的特色化趋势越发明显[1-2]。
2 农机化生产的需求
2.1 经营模式及理念需求
受传统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模式影响,我国农业耕地普遍存在地块小、经营分散、品种不统一、农艺习惯不一致等问题,要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要求以农机化生产为前提,生产经营者及时优化生产模式,转变生产经营理念。一方面要积极响应国家连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方向,促进地区耕地的逐步整合与联合经营,生产经营者应当认清联合经营与农业机械化生产相配合后,在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中大型农机作业优势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者还应明确传统粗放型经营模式对于生产投入和粮食产出等诸多不利影响,接受农业循环经济、精确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有意识地接受农业管理部门组织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及时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个人素质,为农业生产的有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2 配套技术及机械需求
农业机械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农机化生产的实施效果,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长远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农机技术和先进产品的需求日益明显。因此,在现阶段农机产品和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应重视农机技术的引进和本土化科研,快速补足我国农机技术与农业技术先进国家的短板,确保农机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与本土适用性。同时,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农机产品持续提高自身可靠性,要求农机生产企业优化、设计、生产制造、装配、售后服务等各方面的质量,降低农业机械故障率,确保农业生产效率。此外,农业机械还应实现产品覆盖范围的扩展,重视重要经济作物的配套农机产品研发,为丘陵、山区等地势地形不良地区研究推广适宜的农机产品,确保农业机械在不同环境、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下均有适宜的机型和配套技术,解决生产劳动力问题[3]。
2.3 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
与农业技术先进国家的农机化生产模式相比,现阶段我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仍相对薄弱,农机化生产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先进农机设备共享共用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要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首先,应丰富农机作业服务的方式,加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组织建设,并帮助拥有先进农机装备的组织和个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化服务途径,创建良好的农机维修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环境;其次,从农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组织农民联合经营的同时,大力推行农业机械订单化作业,积极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便捷性,帮助农机服务组织与生产经营者建立对接,既提高先进农机产品利用率,同时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人员的经济收益。
2.4 农业基础设施需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机化生产实施的基础保障,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区存在的农机作业不便、生产资源浪费、配套设置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持续优化农机道路建设,确保先进的中大型农机能够投入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强地区输水管路、卫星基站、通讯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先进农业机械的配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节水灌溉、精确农业等先进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4-5]。
2.5 局部地区的农机特殊需求
农业机械化普及率的提升不仅要重视平原地区优势农田的机械化发展,同时还应重视丘陵、山区、分散农田等生产过程对农机产品的需求。应充分结合丘陵、山区等地形不良的区域研究开发专用的农业机械产品,通过机械化耕整、作业、收获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提高小型农机的技术先进性,是特殊区域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农机产品不再是技术落后的老旧农机,真正与农机化生产的发展相接轨。
2.6 与时代发展匹配性需求
农机化生产的发展应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和需求,利用数据管理(DM)、人工智能(AI)、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新理念提高生产发展和农机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同时,农机产品在批量生产的基础上,逐渐转型为农业生产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农艺的差异,为产品定制相关功能,提高农机技术的适用性,促进农机化生产的合理发展[6]。
3 农机技术推广有效途径
现代化农业实施离不开农机技术的应用,新型实用农机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应用效率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要想有效提高农机技术推广普及的效率,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3.1 强化推广队伍,完善制度体系
农机推广部门是农机技术推广普及的主要负责部门,农机推广的人员素质、技能水平、服务理念等对于推广工作的实施影响较大,因此,应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强化农机推广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并丰富农机推广队伍的人员专业组成,使推广队伍人才由传统的以农机技术人员为主,转变为农机、农艺、管理、信息等专业领域全覆盖的全能型队伍;另一方面应从农机推广运行机制的依托政策入手,建立建全运行机制,持续丰富农机推广的相关政策规章,帮助农机推广工作实施有章可依,合理落实[7]。
3.2 合理利用补贴,强化购机监管
面对新型先进农机产品普遍售价偏高的问题,农机推广部门应充分结合农机补贴政策和地方补贴政策的支持方向开展机型推广,帮助农民在提高购机合理性的同时,在购机过程获得更多的补贴,从而降低生产投入的成本,为农民购置新型、先进的优质农机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加强对农机市场的监管,通过试验鉴定、农民质量反馈、厂家售后服务能力等多方要素评定产品优劣,将劣质农机、技术落后的农机产品逐步清除农机补贴范围,并从市场上淘汰,提高农机市场的可信度,提高农民购机合理性。
3.3 转变经营理念,明确推广目标
在开展农机技术推广的同时,推广技术人员还应充分结合国家对于农机化生产、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新政策、新要求,及时转变农民独立经营、小规模经营等落后的生产经营观念,帮助农民建立合作经营、大面积农业生产、农机高效作业的理念,明确先进农机技术只有在适宜的生产条件下才能最大化发挥性能,才能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效益。同时,也为先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奠定有利条件,使先进的高效率、优质农机能够在生产中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实际性能获取更大的农机市场和使用率。
3.4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推广效率
随着时代发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在信息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农机推广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推广效率、扩大推广范围,强化与农机使用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利用智能信息推送功能替代传统人工宣传、技术宣讲等工作,结合大数据分析能够为每个农民推送适合的农机产品、技术、配套农艺、农作物品种等信息,从而提高农民合理开展农机化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信息网络的便捷性,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能够随时随地与监理人员联系,在开展农机推广的同时,能够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大量实际问题,提高农机新技术的推广质量,优化农民的咨询和购机体验[8]。
4 结语
农机化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方式,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普遍认可和应用的生产模式,尽管现阶段我国的农机技术水平、农机化普及程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我国农机化生产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技术应用。未来在农机技术快速本土化、合理化、智能化的驱动下,农机化生产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农机普及率也必然持续提升,为农业生产的高质量、科学发展提供更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