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利县板板龙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

2023-03-23谢振鑫吴智隆肖雲天

名家名作 2023年35期
关键词:慈利县龙灯文化遗产

谢振鑫 吴智隆 肖雲天

一、研究背景

(一)板板龙灯简介

“板板龙灯”文化可以追溯到宋朝,经历历代匠人的创新与传承,融合了传统舞蹈、传统美学、体育竞技和湘西民俗,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由于传承人与表演人员的年龄差异日益显著,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受到限制。原本家族传承的模式已演变为以乡镇和传习所为单位的传承,目前仅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龙潭河镇一带传承。由于原生环境的变化,技术赋能不足,当地的媒介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资源引入较为困难。因此,“板板龙灯”文化一直面临文化推广难、经济效益差、发展速度慢等多重困境,数字化推广与传承问题亟待解决。

(二)“板板龙灯”的历史渊源

板板龙灯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传统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既融入了宗教信仰,又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其起源地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龙潭河镇,该地处于慈利与桃源两县边境,同时又位于沅水支流龙潭河的腹地,水路交通便利。历代以来,它一直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慈利县三大古镇之一,龙潭河镇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千年的士家族文化共同铸就了“板板龙灯”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在宋代一些地方性的庆祝活动中,人们开始使用灯笼来装点场景,其中就包括龙灯。这些龙灯起初可能是简单的制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技艺逐渐精湛,艺术性也逐渐增强。

在明朝,龙灯的制作技艺更加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的特色和风格。板板龙灯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能在这个时期开始崭露头角。传统的制作工艺如纸扎、彩绘等,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推移,板板龙灯在清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在庆祝节日、祭祀活动中得到应用,还成为各类庆典和民间传统活动的亮点之一。板板龙灯在这一时期可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和表演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艺术享受。

在《慈利县志》中,关于板板龙灯有如下记载:“编竹作龙,节节蝉联,幕布其外,彩色斑然。” 同时,“又有所谓板凳龙灯者,为四、九都出品。数十百凳,联为一龙,亦诡异观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文化逐渐演变,人们开始在板凳上放置灯笼,将蜡烛置于其中,扎制出精美的龙头和龙尾,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板板龙灯”。它具有宏大、古老、狂野、美妙和神奇的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蕴含独特的艺术价值,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农民群众自编自演的大型群众文化表演艺术,“板板龙灯”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互动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

近现代尤其是20 世纪以来,板板龙灯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在各地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现代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也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使得传统与现代在板板龙灯的表现中形成了有机的结合。

(三) “板板龙灯”的发展窘境

“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为人们所认同、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1]尽管通过慈利县政府及各部门的努力,“板板龙灯”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板板龙灯”失去了发展的原生环境。同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和经费有限,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导致一些保护性工作暂时停留在表面。

在传承方面,“板板龙灯”的主要方式是传统的师徒式和家族式的言传身教。随着农村年轻人就业选择的增多,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导致“板板龙灯”在青年群体中传承受到阻碍,出现了“师傅难当,徒弟难觅”或者“技不外传”的现象。老龄化的传承人、人才断层、缺乏创新的“非遗+模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龙潭河“板板龙灯”非遗保护工作。此外,由于“板板龙灯”涉及制作、表演、音乐等多个元素,这些因素使其传承的完整性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保留“板板龙灯”制作和表演的影像,可以降低传承人去世带来的文化消失和缺失的风险。此外,数字化手段还有助于将“板板龙灯”引入学校、景区和社区活动中,让更多的青年和学生接触并了解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为其传承提供新的媒介和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板板龙灯”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数字技术为慈利板板龙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契机

板板龙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备受政府关注与保护,其复杂的制作工艺以及音乐与舞蹈的协同表演形式使其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面临诸多挑战。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这一传统艺术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首先,传统板板龙灯的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传统染料和材料,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数字技术的引入能够将制作和表演过程虚拟化,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顺应消费者喜好。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和数字设备,不仅能够减缓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传统文化。这种转变使得制作过程更为生动简洁、易于理解,同时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其次,传统板板龙灯的表演依赖锣鼓唢呐和导灯的引领,需要舞者默契合作才能展现精美的阵型图案。而数字技术通过程序化的方式精准控制龙灯的动作和阵型,降低了对舞者默契配合的依赖,同时确保演出的稳定性。精彩的演出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观众,还能使表演过程更加出彩。

最后,传统板板龙灯的表演对时间和空间要求苛刻,样式单一,表演形式重复。而数字技术的引入可以打破传统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时空界限,为板板龙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同时,数字技术的可编程性为传承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通过数字化设计,传承者可以更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更加独特和富有创意的阵型图案。数字平台的灵活性使得传承者能够尝试新的元素、效果和表现手法,从而使传统板板龙灯焕发出崭新的艺术光彩。

综合而言,数字技术的融入可以为传统的板板龙灯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为慈利板板龙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契机。

三、慈利板板龙灯的数字化创新应用

慈利板板龙灯的数字化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虚拟展览和体验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增强现实技术(AR),创建慈利板板龙灯的虚拟展览,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亲临现场,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制作3D 动画展示板板龙灯的制作过程,观众可一览其制作之精妙。利用VR,观众更可沉浸式地体验板板龙灯的制作过程,深化观看体验。而AR 的运用,则能将板板龙灯与各种道具、场景巧妙结合,使作品表演内容更加丰富、更具立体感。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呈现出更为生动的细节和故事,激发参与者的兴趣。

(二)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活动

设计在线互动活动,如线上学习制作板板龙灯、相关知识答题比赛等。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中,促进非遗的传承。这样的互动活动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进而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开展线下交流活动,如开办线下板板龙灯工作坊为消费者提供材料,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板板龙灯,将不同消费者制作的板板龙灯拼接在一起进行表演,提升参与感。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

开发板板龙灯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有助于将传统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进行定制,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四)社交媒体推广

制订社交媒体推广策略,利用平台的传播力量展示板板龙灯的制作过程、历史渊源等。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和互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一传统文化活动中。在新媒体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无人机进行现场直播,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板板龙灯的观赏效果,而且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感受板板龙灯的魅力。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板板龙灯的制作过程得以拓展更多表现手法,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艺术体验,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相关从业者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将板板龙灯的应用领域拓展至其他艺术领域,使其影响更为广泛。

四、数字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当前非遗的普遍问题集中在传承难上,多数非遗的传承仍然停留在老一辈艺人言传身教的传承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传统的数字化方式如电子文献记录、视频记录等方式因为其承载信息的方式,其在记录过程中均伴随着信息的损失。一旦信息流失的量超过某个阈值,或者关键的信息丢失,后世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原、复刻、传承就会面临很大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动作捕捉技术渐渐深入生活的日常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解决信息丢失问题,不妨可以成为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路。

动作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可以实时地准确测量、记录物体在真实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或姿态,并在虚拟三维空间中重建运动物体每一时刻的运动状态,当前广泛应用于军事、娱乐、体育、医疗、机器人技术等诸多领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完全可以用于板板龙灯的传承中。通过对板板龙灯的整体运动进行扫描记录,建立一个独属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作模型,再佐以文献资料记载,可以达到信息流失的最小化,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五、数字化背景下慈利县板板龙灯的创新发展

(一)拓宽传播途径

慈利县位于湖南张家界,该市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在2019 年时的旅游业收入就占比全市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由于板板龙灯主要的营收方式为付费观赏模式,如何吸引客流量就成为板板龙灯的发展基石。依托于慈利县板板龙灯所在地区的充足客流量,线上引流线下观看相对而言是更为合适的发展道路。那么,如何拓宽其影响力,让更多的潜在客户知道板板龙灯的存在呢?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板板龙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可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宽慈利县板板龙灯的传播途径,提高其社会知名度,以期将更多的潜在客户转换为愿意前来观看的真实客户。如上文所述,在进行完整的动作捕捉、建模后,不仅可以将其作为保存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经过再加工,完全可以做成VR 视频,在虚拟空间中让潜在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一部分的内容,激起其来现场观看的欲望。基于现实中当地的VR 设备建设问题,也可以通过向VR 体验平台开放资源,让更多的人在全球均可享受到生动形象的板板龙灯表演。当前短视频平台仍然是极具性价比的数字化宣传手段,可以将非遗传承人准备板板龙灯表演所需物料的过程、表演前的准备、现场表演片段等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提高该项目的曝光率。最后,积极参加线上宣传活动。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的非遗项目,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板板龙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提高文化价值

板板龙灯蕴含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当前观看者中对于其蕴含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知之甚少。多数人认为是看“场面”,感受“气氛”。在当前的数字化环境下,可以借助互联网之东风,与当下热点事物进行联名,扩大年轻一代了解其表演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和大数据模型相结合,将信息精准推送至潜在观看者,提高板板龙灯其背后文化的传播效率,以便更好地创新与传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重视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前情况下,由于表演人员的断代而导致板板龙灯传承受阻。但在数字化背景下不妨打开视角,积极培养数字化高科技人才,致力于将板板龙灯更好地进行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向。当前游戏、电影、纪录片等艺术形式日趋成熟,甚至到达一人即可完成从采集信息到编辑制作的全过程。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可为当前板板龙灯的宣传与发展做出贡献,亦可以在当代年轻人心里播下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种子,为将来该项目的传承夯实思想基础。

六、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的同时也给予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契机。慈利县板板龙灯作为一项即将断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紧跟数字技术发展的浪潮,在传统言传身教的传承模式上做出新的改变。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将其一一记录,这同样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而其本身可以通过互联网打造热点营销,通过联名、VR 体验、文创周边等方式线上线下两手抓,从而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永葆生命力,屹立在数字化的浪潮之上。

猜你喜欢

慈利县龙灯文化遗产
舞龙灯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慈利县玉米抗旱抗逆试验研究
舞龙灯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正月初十舞龙灯
慈利县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
慈利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评价研究
元宵,到磐安迎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