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柔相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高教管理

2023-03-23宣依娜

祖国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连续性论语

文/宣依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这五个突出特性如何体现在高教管理上,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历史感和现实感都很强的课题。我国从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设立国立高等学校和与之相对应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如周朝在中央设立了司徒,以掌管全国的教育事业,在王都及诸侯国都设有分为“大学”和“小学”的国学机构。前前后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高教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站在了新的发展阶段上。如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成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而这一必然要求的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现以儒家文化为例简述之。

钱穆先生说:“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积累2500年,至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演进2500年,孔子开其新统。”从儒学产生、流布进程与其现如今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运用看,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与儒家的“仁学”“一体之仁”的整体观,可谓诸多观点不无交叉与重叠。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为自敬自重;“宽”为与人宽厚;“信”乃守信于令、于事;“敏”是治事敏捷;“惠”即“养民也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能行此五者于天下就能“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细读而认真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文明传统中的“连续性”,与《论语》里“言可复也”“十世可知也”的承继意识大有联系。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创新性”,与《论语》里的“敏于事”“敏于行”“敏而好学”论述有正相关。中华文明传统中的“统一性”,与《论语》里的“信则民任的“信”以及始终“养民也惠”“惠而不费”的“惠”多有交叉。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包容性”,与《论语》里的“礼让为国”、不可以“居上不宽”的理论完全合拍。而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和平性”,与《论语》里的“行己也恭”“恭而安”“貌思恭”的“恭”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具体到高教管理方面,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儒家文化方面的表现,重点在于中国历史文化中“志于道”的一脉相承,即恪守“仁者爱人”的道德准则,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扎硬寨、打死仗”,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学。例如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就在于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确定自己的短期发展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在办学规模、招生人数、教学设备、专业结构诸方面,全面考虑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经费的保障方面,经费来源如何、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如何分配与使用,都需要立足于“连续性”的基点之上,作出通盘考虑。《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而《论语·尧曰》则是强调:“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身上,要真诚地保持走准确的道路。失去了能够持续发展的“连续性”,导致了源泉枯竭、“四海困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所以,孔夫子一直相当推崇“有恒者”——“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而孔夫子本人就是恪守连续性的“有恒者”。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在于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在这一点上,“连续性”“统一性”是相辅相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儒家的“孝”与“邦有道则知”的进取、“敏于行”的机智并不矛盾。在“克己复礼”的大原则之下,不断顺从“天意”,做出改革,是管理的必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的教育过程中是把握变化的时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是创新之前的调查研究,也是更新自己的策略的群众基础。具体到高教管理,则是立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应“天时”、发挥“地利”,达到“人和”。例如国有化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政府常常对于学校“统包管”,而学校对于政府则是“等靠要”——导致学校压力不足、动力不够、办事效率拖拉、办学效益不高。因此,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已经在办学体制上“鼓励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公民个人”依法办学;在管理体制上简政放权;在投资方面开通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在高考制度与毕业生就业制度上就考试科目与内容、录取方式等方面扩大自主权限;在后勤管理方面改变“学校办社会”的“大而全”用“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取而代之;在融媒体时代,尽快地把先进的信息化理念传播推广,把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到管理当中……这一切实际上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一脉相承,与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也”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于对于“天”的敬畏,对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敬畏;对于规律、法规、制度和内在机制的尊重。具体到高校管理,就是抓紧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落实,抓好一系列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就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之下,把整个社会的父子与夫妇、领导与群众、长辈与晚辈等等关系与办学结合起来。让整个学校明白:政府、学校、教师、学生都是一个统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关系和谐顺畅,才能够多管齐下,发展教育事业。例如在普及国防教育的大背景,以校内国防教育基地作为支撑,结合高职院校管理的实际,我校近二十年来一直实行了“准军事化管理”,制定了一套准军事化性质的管理制度,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常规管理工作,培养了一批懂得军事化管理的干部人才,在作息制度要求、仪表行为要求、内务卫生标准、巡查报告制度、文明礼貌习惯形成等方面都出台了具体的细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统一性与连续性的结合,对于推动各级各类同类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加快国防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颇有益处。同时,学校董事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对于规章制度的落实,也会对于高校管理的统一意识的增强,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学风问题、科研诚信问题,其“统一性”是毋庸置疑而必须全力遵守的,因为“诚实是科学职业的一条绝对的、不可动摇的要求。”

作为高校,外部的协调要有理有节,表现出高度的亲和力,使得高等教育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协调,能够从当地的需求来发展高等教育。同时,高校又必须与当地的政府、企业、教育、文化部门搞好关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主动积极的为社会服务,参与当地社会的建设事业,走好产学合作的道路。当然,对于来自校外社会与校内师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办学一方也要尽可能地全面听取,集思广益,稳步前行。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见于儒家理论,与包容性不无交叉,但是更加突出的特征,是以 “恭而安”“貌思恭”的“恭”为基点,逐步达到“行王道”“施仁政”的目的。中国历史的兴衰已经证明,王道治理天下所成就的功业比较长久,而靠武力征战得到天下的霸业多半不会长久。高校治理也是这样,违背教育规律的“大干快上”常常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而广开言路、民主管理却是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一代又一代北大人,都不曾忘记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的治校理念,他提出的“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重而培养“完全人格”的原则,至今仍然是我们管理大学行之有效的圭臬。所以,我们在为高校发展定位之际,在学校形象设计和优良学风建设等方面,既要坚守自己统一性的办学理念,又要展现和平性的特点,及时化解矛盾,保持文化建设者的“允执其中”的姿态,全面建设和平校园、和谐校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与二十大报告的要求,为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是我们职业技术院校行动的准则。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被世界各国所认可、所推崇、所学习和借鉴,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文明是刚柔相济的文明,中华文化是讲求道德仁义、恭宽信敏惠的文化。学好用足这一文化精神为高效管理提供丰富的营养液,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连续性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如何读懂《论语》?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