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这份冬季献血小常识
2023-03-23
昨夜清霜冷絮 ,纷纷红叶满阶头。11 月8 日,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立冬”既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也表示一年即将结束。万物收藏,休养生息,为来年春天的勃发养精蓄锐。谚语云“立冬补冬,补嘴空”,温热的羊肉炉、鲜美的姜母鸭,热气腾腾的饺子和涮羊肉。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会在这时用美食犒劳自己,补足能量,充盈精神,以积极的状态迎接冬日的严寒。但随着天气渐冷,许多人觉得出门都困难,更别说去献血了。随着冷空气而来的是对冬日献血的各种流言蜚语。
冬天献血会更冷?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冬季不适合献血,因为献血之后人体的体温会下降,导致“更怕冷”,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人体是如何产热的。其实,机体热量的产生跟细胞代谢有关,能产热的不是血液,而是肌肉和肝脏。血液并不产热,而是人体的“运输大队长”,一方面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另一方面能将肌肉和肝脏产生的热运输到体表进行散发。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要想提升御寒能力,一是要通过运动使肌肉活动起来,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产生热量;二是科学的营养膳食,通过肝脏代谢后能为全身提供足够的热量。怕冷的原因在于产热<散热,所以把衣服穿厚点才是正经事儿!
实际上,无偿献血每次献血量为200—400 毫升,只占成年人总血量的5%—10%,这是经过医学论证的合适量。献出的血液通过机体调节很快就会得到恢复、补充,使血容量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不会“伤元气”,更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冬季献血后会怕冷”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冬天献血会“伤元气”?
有人说,血液是人体的精华,不能轻易献血,一旦献血就会“元气大伤”。这一说法完全没有任何依据。事实上,人体的血液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人体的调节机能能够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所以献血后并不会造成人体血虚,更不会伤元气。
献血200—400 毫升,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 小时补充到位;血浆蛋白质:1—2 天补充到位;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7—10 天补充到位。
所以说,无论是哪个季节献血,都完全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不适,更不会造成人体血虚,伤元气,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献血。
冬季献血,除了献血前常规注意事项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的,千万不忽视!
1.饮一杯热水 首先,冬季温度的降低必然导致血管收缩,而天冷人们活动量减少,这就增加了寻找血管的难度。因此,献血前要想办法扩张血管。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献血,献血者可以饮上一杯热水以促进血液循环,或者轻轻拍打肘部使血管充盈。
2.穿宽松衣服 献血当天,还应该穿上宽松、容易脱的衣服,方便献血。献血后,除了常规注意事项外,一定注意不要着凉,避免感冒。
寒冬里燃起火把,这个冬天便充满了暖意,您的一次善举就如这火把一样,给素不相识的人们留下一片暖意,驱走无助。
在寒冷的冬日里,感谢每一位热血英雄伸出手臂为一个个素不相识的患者送上一份份生命的“礼物”。这个寒冬,会因为有你们而变得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