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四维向度探析
2023-03-23赫林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
赫林/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
毛泽东一生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亲自开展过许多次社会调研,留下许多影响深远的调研著作,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提出许多关于调查研究的经典论断,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传统和作风,正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 理论维度: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础来源
1.1 马恩经典作家的调查研究理论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早在1843年,马克思以“摩泽尔记者”的名义,对摩泽尔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获取大量材料后,在《莱茵报》上发表了题为《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的文章,文章以无可辩驳的论证,揭露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资产阶级政府的“官僚本质”,这篇文章也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调查研究的开篇之作。1842年至1844年,恩格斯在居留英国期间,放弃各种宴会和社交活动,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到工厂、矿山和工人家庭进行调研,了解工人阶级的劳动、工作和生活状况,并根据调查获得材料撰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1.2 湖湘实学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
清朝末年,湖南实学文化风靡一时,典型代表有曾国藩、魏源、左宗棠。曾国藩有句名言:“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身到,是指官吏对命案、盗案必须亲自到现场勘察、到乡村巡视民情;眼到,就是要认真细致观察人,认真读公文。毛泽东自小受湖湘实学文化影响,他曾表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1]。毛泽东如此崇拜曾国藩,一方面,毛泽东是湖南韶山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两地紧挨,毛泽东祖上有不少人参加过湘军,并立有战功,在毛氏宗祠的神龛上摆放着一本《曾文正公家书》,可见毛氏一家对曾国藩十分崇拜。另一方面,毛泽东曾在曾国藩等人创办的东山学堂度过早期求学生涯。毛泽东曾多次说起:“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校,也到不了长沙城,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2]可见,毛泽东对曾国藩和东山学堂充满了感念之情。
1.3 中国古代传统的调查研究探索
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社会改革家,都十分重视对社会情况的了解。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求学要“不耻下问”,并身体力行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认为,主持朝廷政事,必须重视对社会情况的调查,他撰写的《管子·问》篇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书中列举了65个调查项目,堪称我国社会调查科学的起点。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历经30年游历考察了21个省区市,撰写了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毛泽东自幼接受传统国学教育,中国古代先贤哲人的调查研究探索对其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大影响。
2 历史维度: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解决党内教条主义的过程中丰富发展起来的。
2.1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萌芽阶段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不仅喜欢钻研“有字之书”,而且广泛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毛泽东就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而已”[3]。1917年暑假,他与同学萧子升在身无半文的情况下,步行千里,对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社会考察,期间两人观寺庙、阅佛经、查县志,广泛接触农民、商人、小手工业者、寺庙方丈等社会各阶层人物,获得了反映湖南农村社会状况的一手资料。1917年寒假,他又到文家市进行考察,白天帮农民干活,晚上与农民谈心,借机向农民讲述科学道理,破除封建迷信。1918年春天,由于学校驻兵被迫停课,他与同伴蔡和森从岳麓山下刘家台子出发,对洞庭湖周边几县做了半个多月的社会调查,他们除了帮助农民劳动,还鼓励他们联合起来同地主作斗争,摆脱贫困。三次调查使毛泽东初步了解到农民的生活、思想情况以及土地占有情况,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热情。
2.2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阶段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进行运动。为了加强对全国工人运动的统一领导,1921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分部,湖南分部则由毛泽东负责。这一时期,毛泽东先后对湖南劳工会、安源煤矿、长沙泥木工人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工人们的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及想法要求,同时,毛泽东积极向工人们灌输马克思主义,讲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毛泽东的宣传下,工人们逐渐觉醒,安源煤矿、长沙泥木工人先后举行大罢工,三湘大地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南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在中共三大会议上,毛泽东向大会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漫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应该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4]。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将调研重点转向了农民运动。1926年12月,在老家湘潭,他与佃农张连初促膝长谈,详实了解家庭生产生活状况,撰写了《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7年1月,毛泽东再次回到长沙,历时32天,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每到一处,都会“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5]。考察结束后,毛泽东挥笔疾书,撰写了2万余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我们党成功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作了科学的理论准备。
1930年5月,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毛泽东对寻乌县的政治、经济、交通运输、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20余天的社会调查,写出8万余字的《寻乌调查》。在此前后,还写下3000余字的《调查工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一年,毛泽东又陆续调研并撰写了《兴国调查》《分田后的富农问题》《东塘等处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分青和出租问题》《木口村调查》等调查报告。通过以上调查,毛泽东对农村阶级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一条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3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最成熟的阶段,他不仅使调查研究理论系统化,更在全党内开展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创作了许多调查研究著作。1937年7月至8月,毛泽东相继编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伟大著作,充分印证调查研究是科学认识的前提。1937年10月,为了不使革命期间撰写的农村调查报告遗失,毛泽东整理汇编了1927年至1934年所撰写的11个农村调查报告,取名《农村调查》。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报告,其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批判了“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的主观主义坏作风”,要求全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
2.4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然重视调研工作,亲自抓了三次比较大的社会调查活动。一是关于《论十大关系》的调研。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先后听取了国家工业、农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八大作准备,写出《论十大关系》这一著作。二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调研。三是1961年前后开展的调研。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爆发,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毛泽东认识到继续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他再次向全党发出号召:“希望今年这一年,1961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亲自组织了3个调查小组,分别由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任组长,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蹲点调查。
3 文本维度: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1930年5月,为了反对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6]。在1931年4月撰写的《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毛泽东对“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作了补充和发展,提出“我们的口号是: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7]。之后撰写的《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著作中多次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并将此奉为真理。
3.2 调查研究的正确态度
一是甘当小学生。调查研究的过程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8]。“我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兴国调查和长冈、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9]。二是亲自出马。毛泽东反对道听途说,“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都要亲自出马……一定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10]。三是坚持不懈。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阶段,要进行调查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11]。“事务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12]。
3.3 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一是阶级分析法。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用阶级分析法调查了富农、中农和贫农对待革命的不同态度,对“糟得很”和“好得很”两种议论作出了科学回答。《兴国调查》是毛泽东诸多著作中使用阶级分析法的典范,书中列出“斗争中的各阶级”专章,详细记录了各阶级的人数、家庭状况、营生方式等。二是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如《寻乌调查》详细叙述了寻乌县的水陆运输、商品集散和流向以及20多个行业的状况。三是典型调查。毛泽东将此调查方法比作“解剖麻雀”,他指出,“要了解麻雀的机体,不必也不可能把天下的麻雀一一加以解剖。认真解剖几只就够了。”如《中国佃农生活举例》中,毛泽东选取湖南湘潭西乡一位租种十五亩田、有一妻一子的佃农张连初为调查对象,详细了解他家一年的支出和收入,解释了佃农被迫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的真正原因。四是开调查会。“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13]。对于如何开好调查会,毛泽东总结出七条经验:要作讨论式调查;要是深切明了社会经济状况的人;人数多少要看调查人的指挥能力;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自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
4 现实维度: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当代启示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分析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以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我们党当前开展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4.1 统筹纵向程序,做好调研前、调研中、调研后结合文章
调查研究是发现、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手段,在调查研究中要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调研前要“心中有数”。聚焦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的12个方面、省委提出的13个方面,从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社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中选择确定调研主题,真正把问题找“准”。二是坚持目标导向,调研中要“脚下有方”。要采取“四不两直”[14]的方式,坚持“蹲下去看蚂蚁”的态度,到矛盾最突出、问题最集中、案例最典型的地方,听真话、取真经、摸真情、求真知。三是坚持结果导向,调研后要“手上有策”。调研结束后,要及时对调研获得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更好地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2 统筹横向要素,用好调研对象、调研方法、分析手段
调研对象的选取、调研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影响整个调查研究的效率。调研过程中:一是统筹调研对象。既要听党员干部说,也要听普通群众讲;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多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厂矿车间,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呼声”。二是统筹路径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既有文献调查、典型调查、蹲点调查、召开座谈会等传统调研方法,也有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统计调查等现代调研方法,这些方法都有自身优势和特点,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实际需要,采取最有效的调研方法。三是统筹分析手段。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要学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
4.3 统筹远近机制,做到常态化调研、清单化管理、全程化跟踪
完善的调研长效机制是提高调研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一是常态化开展调研。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不调研不决策”的机制,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必经程序,并通过建章立制推动调查研究常态长效。二是清单化管理目标。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列出解决措施、责任人(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三是全程化跟踪问效。对于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具体措施;对于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继续听取意见,修改完善;对于已经转化的调研成果,要及时跟踪评估,调整优化,走好调查研究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