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柿”呈祥
2023-03-23妙如
妙如
柿樹,或生长在荒郊野外,或种植于庭前屋后。民谚有“霜降到,柿子俏”的说法,每逢金秋时节,柿子成熟,吉祥也随之而至。
柿树,在岁月变迁中,寓意吉祥。唐代文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柿树:“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后世称之为“柿树七德”。
古人祈求多子多孙,柿树特性枝繁叶茂,两者极为相契,因此,柿子常被作为贡品,出现在祭祀、婚礼等各种隆重场合。再者,柿子本身的色形味,呈现出安稳与甜蜜,而且“柿”与“事”“世”谐音,故而越来越多的喜庆吉祥内涵被融入柿中。
画坛圣手齐白石就极为看重柿树的美好寓意,自诩为“柿园先生”。他一生勾勒了很多关于柿子的画作,如《事事如意》《事事清白》《三世太平》《五世同甘》等,每一幅都是艺术精品。
柿树,在平淡生活里,积蓄美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咏红柿子》中写道:“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恬静的日子,因赏柿、食柿、做柿饼,多了几分乐趣。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酷爱柿树,举家搬至北京丰富胡同19号后,第一件事就是托人到西山移植来两棵拇指粗的柿树,甬道两旁一边种一棵。几年后,树干直径超过海碗,小院因而得名“丹柿小院”,夫人胡挈青的画室则名“双柿斋”。
老舍的女儿舒济曾回忆,春天柿花开时,场面极为壮观,招蜂引蝶无数;秋天果实成熟,全家人则找出各种器皿,盛好香甜可口的柿子,赠送亲朋好友。据说臧克家收到老舍送的水晶柿子还舍不得吃,一直供在案头。
老舍在丹柿小院居住16年,他曾一次又一次见证柿子的生长:初始如梨子般青绿,到秋霜重时变黄、变红,再把积蓄一年的力量凝结起来,使劲地耀眼、香甜。因此他的作品中关于柿子的描写,用笔寥寥,却细腻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柿树,于艰难时光里,点燃生的希望。历史长河中,水旱蝗灾、战乱频仍之年,庄稼颗粒无收,饥饿的百姓依靠柿树才熬过那些凄风苦雨的日子:一小撮谷糠,再加上削下的柿皮和不成形的柿肉,捣和而成的“柿糠”成为灾荒年间的活命“口粮”。
据说柿树还曾是皇帝的救命恩人。汉代刘秀曾遭王莽军队追杀,一路上饥渴难耐快要撑不住时,幸遇一片柿林,红彤彤的柿子入口后,才有力气应对敌人,后来他以九五之尊称赞:“柿树万万年!”无独有偶,逃荒路上的朱元璋也曾深受柿树之恩,当故地重游时,他敕封当年那棵大柿树为“凌霜侯”。
《本草纲目》中记载柿子的医用价值:“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老百姓还把柿霜刮下来,又是糖,又当药,将其搁在稀粥里,甜甜的;碰上口舌生疮,抹上一点,立马见效。
柿树,文人墨客赞颂它,市井百姓感激它,即使封侯封相,也不卑不亢,温柔了岁月,惊艳了秋光。它始终以最热烈的喜庆,带给人们千般如意和万“柿”吉祥。
(源自《农民日报》,潘光贤荐稿)
责编: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