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秦宣
2023-03-23武凤珠
本刊记者 武凤珠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探索、长期实践,至今仍在推进和拓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何不同?我们又应当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秦宣向记者分享了他的体悟与思考。
记者: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自身的崛起过程。您认为,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图景、向西方国家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否具有必要性?
秦宣:客观审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大转变:从传统农业国转变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从一穷二白的经济落后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国家转变为民主国家、从封闭半封闭的国家转变为全面开放的国家。
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成效是极为显著的。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如何走出来的,有哪些成效,取得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如今,中国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现代化达到了什么水平,未来又要走向何方?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秦宣演讲视频 (图片来源: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要在世界上解决“失语要挨骂”的问题,就要构建我国自己的对外话语体系。在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时,社会主义、民族复兴和现代化是3条并行又有交叉的主线。由于“社会主义”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容易遭到西方主流媒体的抵制,“民族复兴”也易于造成西方国家的误解与误读,因此当前只有“现代化”能够成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话的桥梁,因为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记者:放眼全球,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怎样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怎样的不同之处?
秦宣: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
第二,从性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能集中优势发挥能动性,实现比资本主义更快速合理的发展。
第三,从发展规模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超大的现代化。我们分析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发现,在现代化初期人口较少,所以出现了黑奴买卖的情况,后来人口过剩,又出现了海外殖民的现象。对于我国来说,这样庞大的人口规模既是“包袱”又是动力,也可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第四,从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超越了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局限性。
第五,从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摈弃了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社会畸形发展的局限。
第六,从途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国家强调的“国强必大”逻辑。
第七,从国家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赶超型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是对西方文明的超越,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新形态。这样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全球性意义,拓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优良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
记者:您认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应当着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讲明哪些方面的内容?
秦宣:第一,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现代化和我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讲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如何开辟的。其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我国是后来者,比英国等第一批现代化国家晚了近200年,我国的现代化起步晚、难度大。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起步的,它的原始动力来自外部,但外部动力只是激活了我国的内生动力,我国的现代化决不能解释为是由外部推动的,而是我国内生动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我国的现代化已经走过80多年历程。1840年以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方案在我国都曾试验过,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也证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
其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担起了现代化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提出,要把旧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文化上先进的新中国。所以,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时,我们要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紧紧联系中国共产党作出的探索。
其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都是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扫清道路、创造政治前提。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作出过很多探索,曾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如今的“新三步走”等战略只是以往的延续。因此,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不能忽略“革命”这一话语,不能割断历史。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于1979年正式提出的。当时,他强调了两点:一是,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二是,我们的现代化比西方国家水平要低一些,只是“小康之家”。正因如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要从2023年开始。我认为,1979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了。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但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不再是“小康之家”,而是高水平的、全面的。
最后,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讲明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中呈现的中国特色是过去时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现代化持续探索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正在进行时的,因为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并未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更是未来时的,因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要在未来的推进过程中进一步体现和彰显出来。
因此,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时,我们要紧紧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进行阐释,注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