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厄”始末:乾隆大战无良商家

2023-03-23喀尔拉

新传奇 2023年9期
关键词:玉料作坊玉器

在乾隆统治的中期,中国的玉器行业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乾隆称其为“玉厄”,即为玉业的灾难。在其后的20 年间,乾隆为这种现象痛心疾首,甚至经常作诗批判。这“玉厄”到底是什么?乾隆为何对其如此耿耿于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贵族皇帝都喜爱各式各样的玉器。在他们之中,乾隆皇帝可谓是数一数二狂热的玉器爱好者,故宫中现存的玉器大半都是他在位时期所收藏的。乾隆对玉器的热爱也直接促进了当时玉器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但是,这份热爱却也为玉业带来了灾祸。在乾隆统治的中期,中国的玉器行业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乾隆称其为“玉厄”,即为玉业的灾难。在其后的20 年间,乾隆为这种现象痛心疾首,甚至经常作诗批判。这“玉厄”到底是什么?乾隆为何对其如此耿耿于怀?“玉厄现象”最终有没有被遏制?

清代玉器行业的崛起

清兵入关后,满族统治者便受到了玉文化的影响。这其中既有对玉器的喜爱,也有申明自己是正统统治者的考虑。满族王公贵族纷纷佩戴玉器饰品以及使用玉器。玉扳指便是最好的例子,扳指本来是满族人射箭时佩戴在左手大拇指上用来拉弦的实用性工具,既可以保护手指,还可以减少手指活动量。清兵入关后,大量贵族子弟不再习武,却仍然佩戴扳指,扳指逐渐演化成一种炫耀财富、象征地位的装饰品,而玉扳指便是其中最奢侈、典雅的代表。

玉扳指

在清前期,玉器还没有那么“火爆流行”,只能算是一种奢侈品。当时准噶尔部等分裂主义分子控制西北地区,经常袭扰甘青、察哈尔等地,导致玉路受阻,清前中期的优质玉料比较紧缺。因此清前期的玉器行业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并没有取得飞跃性发展与繁荣。

这一切在乾隆时期迎来了转机。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在控制新疆地区后,新疆回部每年春秋两季贡玉4000 斤。如此一来,宫廷玉器制造有了充足的玉料。同时,商路的恢复也使得民间制玉作坊也可以获得质量上乘的和阗玉。

有了丰富的玉料,再加上继承自前朝的制玉技术,玉器发展唯一还需要的便是市场的需求了。而推动玉器风靡全国的不是别人,正是乾隆本人。他年轻时就对玉石这种既高贵又典雅的奢侈品情有独钟,各地官员上供时便投其所好,经常献上各式各样的美玉。

乾隆对玉器的热爱不仅带动王公贵族有了极佳的贡品、礼品,地方富豪也开始附庸风雅,追求起精美的玉器。在此推动下,无论是宫廷玉业还是民间作坊,几乎所有类别的玉器行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自此开始,清代玉业技术水准不断攀升,成为我国玉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但在这种繁荣景象之下,一种不良现象却开始出现且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

“玉厄现象”的出现

玉器本来应该承载着祥瑞,然而乾隆年间却出现了“玉业的灾厄”。在乾隆带火了整个玉器市场后,购买玉器的人员良莠不齐,其中不乏盲目跟风、附庸风雅之徒。为了迎合这批人的口味,苏杭等地的一些民间作坊制作了一批特殊的玉器。这类玉器有的造型独特、结构繁冗,很能吸引眼球;有的则样式庸俗、缺乏讲究。这就是所谓的“玉厄现象”。

乾隆所批判的“玉厄”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样式庸俗型。这类玉器是在持续长达几十年的“玉厄”现象中最早出现的。玉文化讲究内涵,因此玉器上雕刻的造型往往是有典故的,一般都是取谐音或其象征意义,例如雕刻貔貅,就是因为此兽“只吃不拉”,取其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之意。但许多买家并不清楚玉雕上各种形状造型的寓意与内涵,有的民间作坊干脆就投其所好,制作出一批样式艳俗或是造型奇特的玉器。这批玉器投入市场后,受到大量不讲究的顾客们的欢迎,一时间十分流行。

对此,乾隆多次作诗批评,例如《题和阗玉璧》中有一句:“玉厄疾其俗样深。”此句注解:“和阗玉材不乏佳品,每为吴市俗工以新样制作,斯亦玉之一厄。向屡有诗惜之。”可见乾隆对这种“新样”“俗样”深恶痛绝。

偷工“增”料型。相比前一种为了市场而不求文化内涵的玉器作坊,这种玉器制作者更为可恶。他们为了缩短制作工期,更快赶制大量玉器,便偷工“增”料。为什么叫“增料”呢?有的卖家趁机浑水摸鱼,干脆就以玉器的重量量价,而不是以其工艺的精美程度为标准。因此,工匠在做工时追求速度,不求质量,为了增加玉器重量,对玉料也不再精雕细琢,甚至保留其瑕疵部分。

繁冗炫技型。最后一种玉器最为特殊,它们的制作者倒是十分用心。为了追求玉器的精美,表现出制作者高超的技术,以谋取高价,他们雕刻出的花纹十分繁冗复杂,有的还大量运用镂空工艺,完全不注意“因器适宜”。这批玉器只顾展现工匠技术,舍本逐末,有的甚至因为过于繁琐的花纹镂空,失去了本来的功用。

乾隆对“玉厄现象”的补救措施

“玉厄现象”大概从乾隆四十年左右出现,并且愈演愈烈,从最初的苏杭一代逐渐向全国扩展。一时间,中国的玉器市场乌烟瘴气,玉业发展开始走上歧路。为了平息这场灾厄,乾隆与无良商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决定对症下药,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来解决“玉厄现象”。

提高审美,倡导工匠师古仿古乾隆在发现“玉厄现象”后,有了“渐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的想法。他希望通过师古仿古,来摒弃当时人们对待玉器的浮躁与不认真,这直接促进了清代仿古玉器的出现。这种仿古玉不是把玉器做旧的伪古玉,而是在器型上模仿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及玉制饰品。这其中既有器型、花纹的复兴与创新,更有古代统治者的师古情怀。

以身作则,反对“玉厄”在提高民众审美水平之后,乾隆采取断然措施反对“玉厄”。进贡朝廷的玉器,如果有“玉厄”的特征,乾隆一概拒收,并严令禁止继续制作该类玉器。宫中已有的这类玉器,则让玉工进行修改,磨去其有瑕疵的、冗余的部分,使其重归简朴。乾隆多次抨击“玉厄”,认为这是对优良玉料的浪费与破坏。在乾隆的坚持下,王公贵族也不再进贡、购置“玉厄”类的玉器,清朝上层阶级审美也得到了提高。

乾隆末年,“玉厄现象”基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玉器行业重归昔日的淳朴、雅致之风。乾隆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此的欣慰与赞赏:“去俗渐从正,良工究属吴。俗样专诸大减今,贾亭西绘雅堪吟。”

猜你喜欢

玉料作坊玉器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汾酒老作坊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西汉玉器的鉴定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