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实证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和DEA 模型

2023-03-23冯可可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环球市场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资源型排放量转型

冯可可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一、前言

二十大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旗定向”的作用,我国资源型城市必须在疫情防控不松懈、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气候变幻不定等综合环境下踏上能源低碳转型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此,研究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分析转型的不利条件与阻碍因素,为资源型城市的长足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道路迫在眉睫,这是我国建成天蓝、地净、水绿的美丽中国的必要一环。

以中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型城市的类型为依据,从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各选取4个代表性地级城市,其中包含综合型、煤炭型、黑色金属加工型、石油开采型、森林工业型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这12 个城市能够充分代表各区域资源型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 模型),引入面板数据,定量分析2008 年-2021 年12 个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环境的转型效率,具体从产出角度出发,用VRS 模型测度规模效益,并运用多阶段DEA 计算方法计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

二、样本确定和变量选取

我国共有262 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资源型城市126个,本文选取2008 至2021 年东、中、西部共12 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东部城市有唐山(B)、邯郸(B)、鞍山(B)、徐州(B),中部城市有大同(B)、大庆(B)、伊春(M)、平顶山(M),西部城市有包头(B)、赤峰(M)、攀枝花(M)和鄂尔多斯(M),其中M 代表大型城市,B 代表中型城市,S 代表小型城市,表示城市规模。所选样本不仅涵盖我国三大区域,且石油、煤炭、黑色金属加工、森林工业、综合等不同类型城市均包含在内,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人才投入是转型成功的必要因素,因此选取人力资本作为投入变量,包括从业人员中的第二、三产业人员数加上个体和私营从业人员数;国内生产总值则是衡量转型总成果的重要指标,第三产业占GDP 比例是衡量结构转型的重要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是衡量环境转型效率的重要指标,因此选取GDP、第三产业占GDP 比例、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作为产出变量。数据来源为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区域差异

从区域性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现状,如表1 所示,整体来看,12 座资源型城市中,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东部资源型城市最高、西部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的转型效率最高,原因主要有:1.地理位置优越,是首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2.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而西部转型效率高于中部主因为:1.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了西部地区整体的发展,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区域环境;2.国家的转移支付政策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扶持一大批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3.在计算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时,引入了环境因素,整体来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优于中部地区,也利于提高转型效率;4.西部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大,为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东部、中部、西部综合效率的变动均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纯技术效率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规模效率所起作用较小。

表1 2008-2021 年东、中、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及其分解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投入、产出的松弛量分析

运用DEA 模型中的投入松弛变量与产出松弛变量进行分析,见表2。

从表2 看出,2008-2021 年,投入的松弛测度值始终大于零,说明12 个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投入处于盈余状态,并且除个别年份以外,盈余值整体上呈上升态势;从产出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的盈余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14 年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仅实现了经济总值的增加,并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另一方面,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12 个资源型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均呈现先增加,然后下降,再上升,最后下降的趋势。分析原因:1.在纯技术效率变动不大的前提下(在0.86 和0.99 之间),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会随之增加;2.我国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使我国在发展经济时往往不考虑生态环境的代价,资源型城市更是如此,这不仅使当地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更是导致污染物大量排放,污染指数不断上升的严重后果。而2018-2021 年期间,三种污染物松弛量减少的原因则主要归功于“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以及技术进步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表2 2008-2021 年12 个资源型城市投入、产出的松弛测度

(三)Malmquist 指数年度平均变化趋势

利用Maimquist 指数测算12 个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利用其均值反映年度变化规律,可以看到2008-2021 年Maimquist 指数整体较平稳,但在2015-2016 年和2018-2019年先后经历了两个高峰期,在2017-2018 年经历了一个低谷期,且从改善效果来看,第一个高峰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值最高,达到1.7,在低谷期下降到最低水平,低至0.74,在此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96%,这是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技术变化起的“拖后腿”作用更加明显。

分阶段来看,2008-2021 年期间,2008-2009 年、2009-2010 年、2012-2013 年、2015-2016 年、2018-2019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水平显示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19%、7%、1%、70%、11%,其中2008-2009 年和2015-2016 年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得益于技术变化的贡献,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少,而其它3 个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势均力敌,相对而言,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额度更突出。

四、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DEA 模型和Malmquist 指数对2008-2021年12 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分析,可得出4 条结论。

1.对东、中、西各选择4 个资源型城市,对比发现,东部地区依赖其自身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其转型效率最高;西部地区则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型效率也较高;中部地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导致转型效率最低。

2.从主导资源类型进行划分,发现在我国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中,受转型迫切性的要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最高;森林型城市因为天然的环境资源而转型效率次之;其他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较低。

3.从松弛变量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源的投入一直高于实际需求;产出方面,GDP 总量及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果,经济总量及经济结构均有所改善;但是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工业烟尘的排放也过多,说明在转型过程中应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形成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4.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在2015-2016 年出现高峰值,技术变化作出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资源型排放量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转型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沣芝转型记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