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2023-03-23朱璐
朱璐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12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行业的应用,当前小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提升教学效率已经成了当前非常重要的一类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小学课堂的活跃性还可以对课堂教学的容量进行扩充,对小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效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这方面,本文就来根据当前教学实践的情况,来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意义以及开展的有效路径。
1 信息技术融合数学的意义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其逻辑性更加凸显,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受教育的模式还是处于传统的被动灌输模式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这种传统模式应用到如今的教学中已明显不适应,这种传统只按照书本内容来教学的单一模式不仅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进行具象化的认知和理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长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就会逐渐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模式失去兴趣,觉得课堂非常乏味,因此也就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1]
而如果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来对小学数学进行深度融合,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以更形象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小学生对应的数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明显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通过数学情境的引导,让小学生深入数学知识学习的情境中,更全面和具体的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生成以及发展的过程有着更深刻的体验。小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情境中,有更深的体验,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并进行应用,以此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另外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协助学生对日常实际问题有更好的自主探究方法,给学生在日常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广阔的探究平台。而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课本教研的相关材料实现信息化呈现,也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预习以及课堂探究中获取对应的参照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材料的资源共享,从而更好的打破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全面提升学生认知的效率。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且显著优势,才能让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的模式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创新。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也是当下教育发展的显著趋势。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和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让数学在小学教学中实现更多元化发展,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到能力转化的有效性。
2 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2.1 营造数学学习情境
小学数学相关知识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凸显出两种鲜明特性,一种是逻辑性,另一种是抽象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而且对许多事物缺乏较好的理解力,特别是对于抽象特征明显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学习引导,就会在掌握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手段与方法时非常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学生代入情境中,才能对相关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
以“分米和毫米”为例,无论是分米知识还是毫米知识都具有较强抽象性,在学习与理解上存在较大难度,不利于学生认识与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第一步教师应该清晰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高效学习之后,让学生正确认识两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正式进行教学之前,数学教师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实现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以小学生为对象,从他们的身高切入,引导他们进入教学。小学阶段学生的身高通常为一米多。分米这一单位与米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即一米等于十分米。在融入教学氛围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将三种单位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是毫米,二是分米,三是米,也就是一米等于十分米,一分米等于十厘米,一厘米等于十毫米。如此一来,能够推导出毫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即一分米等于一百毫米。除此之外,按照学生对分米与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了解和认识,合理引导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堂范围中指认大小类似于分米与毫米的实物,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由此了解与掌握毫米及分米的知识,从而面向小学数学,加快信息技术在其中的融合。
2.2 对重难点有效突破
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带来很大的便捷性,教师也能够利用微信、微博以及其他一些平台和多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从而将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多个相对简单易分析的模块,然后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并且数学中存在大量和图形相关的知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数学抽象的图形立体化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图形更好的理解,而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图形是学习中实现重难点有效突破的关键所在。当前,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以全体小学生为对象,综合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再有针对性的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为培养和增强他们认识抽象图形的能力,来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融合。[2]
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学习与掌握各种性质图形的速度,可有效利用微信或QQ 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势。第一步,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制作短视频,将三种图形的特征融入其中。与此同时,合理控制短视频的时长,确保其小于五分钟,短视频的内容主要是三角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梯形的特征以及三种图形之间的不同等。然后,充分运用QQ 与微信,创建QQ 群和微信群,并将短视频发送至两个群中,帮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全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与此同时,数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指导,让他们在遇到相关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进行详细、精准记录。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时遇到的难以处理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做好归纳与整合工作,当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有所针对性地讲解相关内容。这样一来,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中。
2.3 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能够使得教学的主体对象进行改变,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知识的状况,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垫定基础。
以“圆的面积”为例,在该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当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时,能够让学生了解面积推广公式,但是学生难以理解与认知,对于圆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能清晰、正确理解认识。在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将教学的内容进行良好的呈现,能够将教学的内容直观的表现,更为形象的呈现,让学生更为容易理解,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针对被分开的两个部分,教师应该为其涂上不同颜色,接下来数学教师可将半圆等分为八个扇形的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拼接所有扇形之后,可以形成类似于长方形的一个图形。此类新型教学模式发挥着极大优势,其直观性与形象性非常突出,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重要帮助,使其对圆形等分后和长方形的关系形成正确、清晰的认知,发散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认知与掌握关键数学思想,比如数形结合思想等,在此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处理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促进后续数学学习。
2.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说,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对许多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两个认知特点,来对知识进行整合。这也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理论说教模式以及通过练习来提升学习成绩的办法,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把教学的知识进行细化和分化,从而让学生更为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积极的学习,更为主动的学习。
比如教师在教学《图形的变换》等相关数学内容时,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对学生传达图形变换的理念之外,还有就是教师让学生直接观看教材上的图文演示情况,完全没有动态呈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探索。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导致学习的学习兴趣下降。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教材上的内容时,在网络上收集更多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比如古代的青花瓷、椭圆的灯笼,以及各种精美的铜镜等。并且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各种图形的动画演示效果,通过图形的旋转和对称展现,让学生更具体的了解各种图形,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不同效果。这种结合多方面素材,对学生形象灵活的展现各种图形的变换情况,可以有效的抓住学生对不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除此之外,在课后练习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些制作各种图形物品的动画,之后再鼓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来制作不同的图形物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具体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知,还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2.5 动态演示破解难题
逻辑性强是数学知识较为独特的特点之一,教师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逻辑,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动态演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动画可以把数学知识中静态的内容实现动态化展现,并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动态化演示实现认真的观察和体验其生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更加的完善,从而实现更具体全面的理解,提高今后的实际运用能力。
比如教师在对学生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的相关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会利用量杯的图来诠释,来解释书本当中的内容,而这种方式,很多学习会出现不理解的情况,领悟不到知识点,导致学习的效率很低,或者说学生的理解相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差一个维度,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生成深刻的印象。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态化演示功能,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操作流程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面前,在展现中,将一个大点的物体放入到量杯中,学生可以明确的看到量杯的水面上升的变化情况,因此根据这个动画演示,学生也可以很明确的得出相应的结论:物体在沉入水中之后,水面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沉入水中物体的体积。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动画展示,来把这个数学知识和概念具体化及动态化反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实现深层次的理解,这明显比教师应用传统的口头说教教学模式效果好的非常多。
2.6 模拟演练直观了解
依靠一些数学软件可以实现一些数学概念的模拟仿真技术运用。在应用计算机上对应的数学软件时,我们可以只需花简短的一两分钟,就可以对一些图形画出动态仿真的效果。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的几何图形,如果教师都在黑板上进行绘画展示出来的话,不仅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绘画,同时如果教师比较赶时间还容易导致画的图形明显不标准,让学生在对图形进行观看时,无法产生形象且直观的认知效果。因此基于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的数学软件,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生成对应的标准数学图形演示,像一些圆柱体圆锥体椭圆形等几何图形的立体呈现效果,以及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效果,并且为了在教学中更好的引起学生对关键内容的重视,教师还可以在图形的关键内容处设置一些反复闪烁的效果,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边对图形进行演示,还可以边启发学生如何综合分析图形中的相关性问题,并找出各种图形中的共性。如果学生在研究中不确定的话,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模拟设计演示出来,这样可以更直观的实现对学生想法的展示,并可以让教师及时弥补相关知识教学中的不足。客观地说,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性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大大提升,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性的共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技术,能够让学生关注实际数学问题发展的全过程,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生成最大的认知效能,值得借鉴。
3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目前已经被运用在很多的领域当中,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穿插到教学当中,使得教学的内容更为有趣,教学的机制更为直观,也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质量,从而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深度融合。所以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吸引学生完善更深的数学探究,我们要注意科学运用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更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