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养蛙模式探析
2023-03-22唐树州
唐树州
摘要 稻田生态养蛙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养蛙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水稻和蛙在同一生态系统内相互依存,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稻田为蛙提供生活空间和食物来源,而蛙则通过捕食害虫、排泄粪便等途径,帮助稻田提高产量和减少病虫害。分析了稻田生态养蛙价值与原则,研究了稻田生态养蛙模式的具体内容,以期帮助广大农户获得更高的经济、生态效益。
关键词 稻田;生态;养蛙模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0-03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Frog Raising Model in Rice Fields
Tang Shu-zhou (Jinp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Jinping, Guizhou 556700)
Abstract Rice field ecological frog farming is an ecological farming model that combines rice planting with frog farming. In this model, rice and frogs are interdependent within the same ecosystem, forming a sustainable ecological cycle. Paddy fields provide living space and food sources for frogs, while frogs help increase rice yield and reduce pests and diseases by preying on pests and excreting fec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alue and principle of frog raising in rice field, and studie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frog raising mode in rice field, in order to help farmers to obtain higher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Key words Paddy field; Ecology; Frog raising mode
近年来,稻田生态养蛙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投入各种资源,推广稻田生态养蛙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然而,目前稻田生态养蛙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产量和效益不稳定;市场销售渠道不畅,制约了稻田生态养蛙的发展。在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对稻田生态养蛙模式进行研究,稻田生态养蛙模式有望为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稻田生态养蛙的应用价值与原则
1.1 稻田生态养蛙模式的应用价值
稻田生态养蛙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突出价值,主要表現在以下3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稻田生态养蛙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水稻和蛙类双丰收。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水稻和养殖蛙类,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此外,稻田生态养蛙模式可以降低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市场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
(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稻田生态养蛙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稻田生态养蛙可以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通过稻田生态养蛙,农民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获得水稻和蛙类的收益,提高收入水平。第四,稻田生态养蛙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3)全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稻田生态养蛙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通过推广稻田生态养蛙,可以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理念,树立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同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田生态养蛙生产的农产品符合这一市场需求,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1]。
1.2 稻田生态养蛙模式的应用原则
稻田生态养蛙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有助于确保稻田生态养蛙的顺利实施,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生态优先与绿色生产。在稻田生态养蛙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养殖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例如,合理控制蛙类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捕食水稻,维护稻田生态平衡。同时,应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通过种植绿色水稻,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循环利用与科学管理。一方面,在稻田生态养蛙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例如,利用蛙类排泄物作为有机肥料,提高水稻产量;将水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用于养殖设施建设或作为蛙类食物,减少浪费。另一方面,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持。要加强对蛙类生长习性、病虫害防治、养殖环境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养殖成功率。
第三,合理布局与产品质量。在稻田生态养蛙的规划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地区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确保养殖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确保稻田生态养蛙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对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第四,政策支持与农民参与。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稻田生态养蛙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稻田生态养蛙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参与绿色养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要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2]。
2 稻田生态养蛙模式的技术要点
稻田生态养蛙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水稻种植与蛙类养殖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生态循环和环境友好。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价值,需要抓住以下技术要点。
2.1 稻田准备
在进行稻田养蛙前,要充分考虑稻田的选择和消毒处理,为青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稻田养蛙的成功,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第一,水源充足是稻田养蛙的基本条件。稻田需要充足的水源来保证青蛙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可以为稻田提供必要的水分。因此,在选择稻田时,应优先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区。
第二,排灌方便也是选择稻田的重要因素。稻田养蛙需要定期进行排水和灌溉,以保证稻田的水分和空气质量。因此,选择排灌设施齐全、排灌方便的稻田,有利于稻田养蛙的顺利进行。
第三,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同时也能为青蛙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在选择稻田时,应尽量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此外,稻田养蛙要求环境质量较高,应避免稻田环境收到化学、生物污染。因此,在选择稻田时,应尽量选择远离工业区、生活区等污染源。
第四,稻田养蛙前,要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生石灰消毒法、氯气消毒法等。其中,生石灰消毒法是一种较为安全、环保的消毒方法,可有效杀灭病菌和虫卵,为稻田养蛙创造干净、安全的环境。
2.2 水稻种植
在稻田生态养蛙过程中,优质水稻品种的选择和种植是关键环节。为了保证稻田养蛙的效果,需要按照绿色水稻生产技术要求进行种植,确保水稻生长良好。
第一,水稻品种的选择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应选择抗病性强、生长周期适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为稻田养蛙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锦屏县为例,可以选择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和宜香优2115等水稻品种。
第二,遵循绿色水稻生产技术的要求,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水稻的绿色、无公害。农户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绿色防治等技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5]。
第三,合理布局水稻品种和种植密度,有利于水稻生长良好。应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确定种植密度。稻田的种植密度在1.2万~1.8万株/667 m2之间,可以保证水稻生长有足够的空间和养分。
第四,加强对水稻田间的管理,及时进行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证水稻生长良好,为稻田养蛙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
2.3 蛙类选择
选择适宜稻田养殖的蛙类品种,例如,中国林蛙、黑斑蛙、虎纹蛙等,总之要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应环境变化的品种。结合锦屏县的实际情况,选择黑斑蛙。黑斑蛙是一种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蛙类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既能在稻田中生活,也能在陸地和水中生活。黑斑蛙肉质鲜美,市场前景广阔,是稻田养蛙的优良品种。在选择适宜的蛙类品种后,还需要注意这些方面:首先,在选择蛙类品种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引进,确保蛙类品种纯正、健康。其次,在稻田养蛙过程中,要掌握蛙类的养殖技术,包括繁殖、饲养、疾病防治等环节。只有熟练掌握养殖技术,才能保证稻田养蛙的成功。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稻田生态环境的稳定[6]。
2.4 蛙类养殖
第一,为了保证稻田养蛙的效果,需要在稻田中设置合适的蛙类养殖设施。例如,可以设置围栏、网箱等设施,为蛙类提供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第二,蛙类养殖设施也要考虑到稻田的实际情况,避免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在稻田养蛙过程中,要合理控制蛙类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捕食水稻。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和蛙类的生长需求,合理安排养殖密度,保证蛙类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又不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以锦屏县新化乡新化寨村为例,目前拥有比较成熟的“稻+蛙”养殖模式,主要养殖黑斑蛙,幼蛙25 g/只左右,放养密度为100~200只/667 m2。
第四,保持养殖水质良好,定期更换水源,避免污染。水质是影响蛙类生长的重要因素,要保证水源清洁,避免污染,同时定期更换水源,以保证水质的稳定[7]。
2.5 饲料管理
第一,根据蛙类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使用昆虫、蚯蚓、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也可使用豆粕、菜籽饼等植物性饲料。其中,动物性饲料是蛙类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昆虫如蝗虫、蟋蟀、蚯蚓等,都是蛙类喜欢食用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有利于蛙类的生长。鱼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是蛙类生长的理想饲料;植物性饲料也是蛙类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豆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是蛙类生长的理想饲料。菜籽饼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有利于蛙类的生长和发育。
第二,根据蛙类的生长阶段,合理搭配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在蛙类生长初期,可以适当增加昆虫等动物性饲料的用量,以满足蛙类快速生长的需求;在蛙类生长后期,可以适当增加豆粕等植物性饲料的用量,以满足蛙类肌肉和脂肪的积累需求[8]。
第三,保证饲料质量安全。在稻田养蛙过程中,要确保饲料质量安全,避免使用禁用的添加剂和抗生素。饲料中的添加剂和抗生素可能会对蛙类的生长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选择饲料时,要选择信誉良好的饲料厂家,购买正规、合格的产品。同时,要加强饲料的储存和保管,避免饲料污染和变质[9]。
2.6 病虫害防治
第一,加强对蛙类病虫害的监测。在稻田养蛙过程中,要定期对蛙类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虫害症状。一旦发现蛙类出现异常行为、食欲减退、生长速度下降等现象,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的蔓延。
第二,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模式,综合防治病虫害。生物防治主要是指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化学防治主要是指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既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又能有效防治病虫害、保障稻田养蛙的效果[10]。
第三,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在稻田养蛙过程中,要加强对蛙类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农药使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定期对稻田水质、土壤、空气等进行检测,确保养殖环境符合生态养殖要求[11]。
第四,常见的蛙类疾病包括“蛙类歪头病”“蛙类腐病”“蛙类肠胃炎”“蛙类腹水病”等,均会对蛙类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蛙类歪头病”主要表现为蛙类头部歪斜,严重影响蛙类的生长和发育。治疗方法:氟苯尼考(2.5 g/斤0.5 kg料)+盐酸多西环素(2.5 g/0.5 kg料)+乐畅(1 g/0.5 kg料)+胆汁酸(1 g/0.5 kg料),使用时间5~7 d[12]。
“蛙类腐病”主要表现为蛙类皮肤溃烂,严重时可能导致蛙类死亡。治疗方法:患病初期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鱼肝油,病情严重时应全池泼洒漂白粉,终浓度为2 mg/L。针对细菌性腐皮病,可以用3 mg/L高锰酸钾和冰乙酸合剂连续2次全池喷洒[13]。
“蛙类肠胃炎”主要表现为蛙类食欲缺乏、消瘦等症状。治疗方法:克拉西(杨树花,鱼腥草粗提物),主要成分为杨树花、鱼腥草、白头翁、盐酸小檗碱、柴胡等。克拉西可以起到泻火凉血、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作用,对顽固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发的肠道疾病疗效显著。
“蛙类腹水病”主要表现为蛙类腹部肿胀,严重时可能导致蛙类死亡。治疗方法:拌料喂抗菌药物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加上乐畅多苞桉精油,可以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2.7 收获与处理
第一,在蛙类产品的收获与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对蛙类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检验。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蛙类产品,要进行严格的处理,确保最终流向市场的蛙类产品质量优良[14]。
第二,注重蛙类产品的品质和外观。通过科学的收获方法和处理技术,可以提高蛙类产品的品质。同时,通过精美的包装和宣传,可以提高蛙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第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环保的生产。可以采用环保的包装材料,减少蛙类产品的损耗[15]。
3 结束语
稻田生态养蛙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稻田准备、水稻种植、蛙类选择、蛙类养殖、饲料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收获与处理等多个环节。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和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实现稻田生态养蛙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16-18]。
参考文献
[1] 雷波,贺兵,阙有清.铜仁市稻田养蛙新技术[J].农技服务,2022,39(6):96-98.
[2] 王万超.浅析黄河滩区稻田养蛙[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5):32-33.
[3] 姜萍.稻田养蛙成就“青蛙王子”[J].渔业致富指南,2019(21):26.
[4] 漆华,夏远建.江津区稻田养蛙种养模式发展思考[J].南方农业,2014,8(19):69 -70.
[5] 胡亚洲,王晓清.稻田养蛙越冬管理[J].渔业致富指南,2013(24):50-51.
[6] 刘世仁,曹全民,任青松.南陵县美蛙稻田生态养殖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2(9):337,342.
[7] 马学虎,黄璜,陈灿,等.稻田养蛙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稻米,2023,29(4):27 -31,37.
[8] 阙有清,贺兵,雷波,等.铜仁市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生态种养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23(1):45-48.
[9] 李金龙,徐永福,王冬武,等.黑斑蛙养殖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J].作物研究,2019, 33(5):428-431,436.
[10] 王常安,徐奇友,闫有利,等.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J].水产学杂志,2017,30(3):57-60.
[11] 郭文啸.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9.
[12] 朱炳全.稻田养蛙防治害虫的研究初报[J].中国生物防治,2000(4):186-187.
[13] 胡秀峰.稻田养蛙对水稻生长效果的观察[J].河北农业科学,1991(3):28.
[14] 覃普.稻田种养模式下稻、鱼产品品质及效益分析[D].贵阳:贵州大学,2022.
[15] 白家兴.稻田养蛙立体养殖高产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1(4):26.
[16] 劉勇,陈亮.洞庭湖区黑斑蛙稻田高效养殖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9(8): 78-80.
[17] 刘济丹,段永邦,吴宇超.黔东南州黑斑蛙稻田高效养殖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2022,39(8):77-79.
[18] 籍成杰,褚岩泉,吴占中.黄河三角洲牛蛙稻田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1995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