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2023-03-22冉一茜张熙
冉一茜 张熙
摘要 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防治是保障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然而,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从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出发,探讨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以期为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0-03
Discussion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Ran Yi-qian et al(Tongren Plant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agriculture, and thei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key to ensuring crop yield and quality. However, traditional pest control methods often rely on chemical pesticides, which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harm of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explor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crop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further proposed relevant strategies, hoping to provide strong assist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Key words Crops;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Agricultural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的同时,也面临着病虫害带来的挑战。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依赖于大规模使用农药,但长期以来,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因此,当前亟需寻找一种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
(1)病害传播。农作物病害可以通过空气、水源、土壤和昆虫等途径迅速传播。例如,火焰病菌可通过风传播,致使大面积的病害暴发,从而导致大量农作物产量下降。
(2)降低产量和质量。农作物病虫害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例如,稻瘟病可导致稻谷减产甚至全面歉收;果树上的蚜虫会降低水果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3)经济损失。由于病虫害的影响,农民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病虫害的防治,包括购买农药、雇佣劳动力和采取其他措施。这些额外成本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利润减少或亏损。
(4)生态系统破坏。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常常依赖于化学农药,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在喷洒的过程中,农药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杀死有益昆虫和微生物,破坏生物多样性,从而打破生态平衡。
(5)食品安全问题。人体摄入农药后可能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如果农民过度使用农药或不正确使用农药,残留物可能会在农产品中积累,造成食品安全风险。
2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病虫害防治体系不完善
由于农作物病虫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然而,目前的防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在防治过程中难以选择适当的方法,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
第二,防治体系薄弱。病虫害防治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防控等环节,形成完整的防治体系。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监测手段不够精准、预警系统不够及时、防控措施不够全面等问题时有发生,防治體系不够完善,导致病虫害的发现和应对滞后,不利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第三,相关部门疏于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农民缺乏科学素养。农民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果[1]。然而,由于教育程度不高、技术培训不足等原因,部分农民对于病虫害的认识不深,应对能力也较弱,无法有效地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控制。
2.2 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
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也是目前农民群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部分农民对于病虫害的认知较低,缺乏基本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农民缺乏对病虫害的特点、传播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系统学习,无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
第二,由于缺乏科学指导,部分农民仍然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用大量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这种做法不仅对农作物品质和环境造成了危害,还加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农民对于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先进的防治技术了解不多,无法利用自然天敌、生态调控等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第三,农民对于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意识较弱。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大部分农民往往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手段和预警信息,导致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使病虫害蔓延或造成较大的损失[2]。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农民倾向于追求高产量而忽视病虫害防治,可能会过度使用农药,以期取得更高的收益。这种短期行为虽然可以增加短期产量,但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3 耕地资源大量流失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同时,也导致农村大量耕地资源遭到流失。具体而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量耕地被转变成建设用地或工业园区,导致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
第二,过度的耕作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使得耕地的肥力和产能逐渐减弱。此外,不恰当的農耕措施和水土保持不善也会引发水土流失问题,造成耕地资源的流失[3]。
第三,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等也会对耕地造成严重损害,导致大片耕地无法继续使用。同时,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排放农田废水等行为也会导致环境污染,进而对耕地资源造成损害,降低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第四,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一些地区存在着过度集约化经营的问题,导致大规模耕地被固定使用于某种单一作物或农业生产体系,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
2.4 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第一,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常常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农药不仅会杀死有害的病虫害,也可能对益虫、土壤微生物等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第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容易导致农产品中残留农药,不仅威胁人体健康,还可能对环境产生长期积累效应,影响水源质量和土壤质量。
第三,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容易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逐渐失去效果。这迫使农民不断增加农药使用量或转用更毒性的农药,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需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科研创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以及加强监管和法规建设。这一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建立全面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包括农田、温室和种植园等多个环境中的监测点,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遥感、传感器等,实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情况。同时,建立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要加强对病虫害的深入研究,开发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例如,培育抗病虫害品种、推广生物防治、发展有机农业等。同时,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4]。
第三,采用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的有机结合。避免过度依赖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第四,注重农田生态系统的建设与调节,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抗病虫能力。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轮作休闲制度、绿色肥料和有机物的利用等方式,增强农田的生态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第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农药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 加强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
加强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通过培训、示范、品种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等多种手段,促进农民对先进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这将有助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示范活动,向农民普及病虫害防治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包括培训农民对病虫害进行及时监测、判断和识别的能力,以及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防治技术和农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第二,推广优秀品种。推广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抗性,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同时,加强相关品种的示范种植,让农民亲眼见到高产、抗病虫的好处,增加他们对抗病虫害技术的接受度。
第三,加强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推广利用天敌昆虫、寄生菌、病毒等对抗害虫和病原体,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相关培训并在实地进行示范。
第四,加强建立资源共享和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地区、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分享成功案例、经验和技术,提高各地区的病虫害防治水平。同时,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合作,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速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5]。
3.3 培养专业的病虫害防治人才
培养专业的病虫害防治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通过培养专业病虫害防治人才,可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其采用科学、可持续的方法进行防治,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从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出发,包括开设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培养学生在病虫害防治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优秀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从事病虫害防治教育和研究工作。通过与农业企业、农场主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病虫害防治项目和实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和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第三,通过举办行业研讨会、技术培训班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为从事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员提供持续的职业培训机会,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同时,鼓励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人才从事病虫害防治工作,包括提供奖学金、资金支持和岗位晋升等激励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科研项目支持等。
3.4 强化对农药市场的监管
通过强化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可以有效控制农药滥用和误用的情况,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同时,推动绿色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有助于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包括制定农药登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规范,明确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和限制条件。同時,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测和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第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农药使用风险和合理使用的认知。通过组织培训班、宣传活动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剂量控制和安全保护措施,以减少农药滥用和误用的风险[7]。
第三,加强农药质量和安全监测。建立健全的农药质量监测机制,对市场上的农药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质量和安全符合标准要求。对于不合格的农药产品,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包括警告、罚款、撤销注册等,以保护农民和环境的安全。
第四,鼓励绿色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对绿色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程度。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绿色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创新研究,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使其成为替代化学农药的可行选择。
第五,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农药市场监管的经验和技术[8]。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农药市场信息的共享和沟通,加强对跨境农药流动的监管,防止非法农药的输入和扩散。
3.5 运用综合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综合运用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益,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采用综合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多种不同的防治手段,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通过结合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并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9]。
第二,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生物防治一种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洒,降低其在农田中的使用量,减轻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通过引入有益昆虫、微生物制剂等,可以建立生态平衡,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第三,加强合理施肥与土壤管理。合理的施肥和土壤管理对于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施肥、保持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第四,采用轮作与混作种植。轮作和混作种植是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之一,通过轮作不同作物或在同一地块交替种植不同品种,可以打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降低其发生的风险。混作种植可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单一作物遭受病虫害的可能性。
第五,建立健全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采取及早、精准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4 结束语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多个因素。通过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培养专业的病虫害防治人才、强化对农药市场的监管综合运用病虫害防治方法,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研究与实践,推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子秀.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20(32):64.
[2] 董建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0(1):59-60.
[3] 李勤斌.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与方法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4):118,121.
[4] 刘畅,喜成斌.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新农民,2021(10):93.
[5] 白月芬.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南方农业,2019,13(5):27-28.
[6] 刘安,廖红燕.绿色植保理念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20,40(12):22-23.
[7] 高金华.对于我国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3,33(1):1.
[8] 肉孜汗·尼牙孜.探讨如何更好地做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J].引文版:社会科学,2016(2):285.
[9] 徐巧云.农林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南方农业,2015,9(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