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上的拥抱
2023-03-22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作者:于潇湉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冷湖上的拥抱》 以青海石油工业为原型,从当代孩子的生活小切口去写石油工业这一“国之血脉”的大历史,礼赞祖国实业,是一部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很少见的独特作品, 也是一部向我国石油人致敬之作。
一部“油娃”眼中中国石油人的故事
初到敦煌七里镇,孟海云觉得自己是个“闯入者”,误打误撞闯入了杜亦茗和余君影的二人闺密团,硬生生地闯进了爸爸的新家庭,甚至还闯开了爷爷记忆的闸门。
爷爷患病, 心结留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青海油田上,三个女孩儿陪伴他走进柴达木,走向昆仑山,登上英雄岭。
一段悲欢离合的往事, 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冷湖的废墟上,共和国石油人用生命镌刻的光荣与梦想,守护和辛酸,都化在一个拥抱里。 石油精神的丰碑,就昂扬守候在昆仑山下,在几代石油人的心里矗立着。
奔向油田一线的作家
于潇湉登上飞往敦煌的航班,开始了青海油田的采访活动。一个生长在青岛海边的女作家,冒着料峭春寒走进沙漠戈壁,穿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 登上海拔最高的油井。 她与一线的采油工人、油田的家属子弟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感受到了石油工人的拼搏奉献,体会到了石油家庭的酸甜苦辣,也理解了石油精神的赓续传承。
于潇湉,生于1982 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青岛市文联第二、三批签约作家。 代表作品有《深蓝色的七千米》《你在冰原》《鲸鱼是楼下的雨》 等。 作品曾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丝路书香工程等,曾获桂冠童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青铜葵花小说奖、山东省第五届“泰山文艺奖”等奖项。
精彩文摘
从光线开始变暗时,孟海云就看向窗外了,耳朵也忙活起来。外边的风不是风,是千军万马,把这片大地踏平。沙也不是沙,是浪潮,是海啸,一抿嘴,一扬脖,就把这小镇吞噬了。
天哪,这是世界末日吧!
孟海云的心紧揪着,身子僵直了,眼睛却瞟向窗外,她的心随着风沙忽上忽下,渐渐地,一片混沌。
可是……为什么大家如此平静?
数学老师姓李,正若无其事地站在讲台上讲坐标,从横轴到纵轴,找到两个轴上数字坐标线相交的地方,画一个点。此时,整个教室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坐标系,大家都在自己的点上各忙各的。
终于,李老师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窗外,合上书说:“放学吧。”马上就有男生收拾好书包,拎在手里或者甩到肩上,说句“老师再见”就冲出教室。很快,身边的人都结伴走了,没有人搭理孟海云。
今天是她转到这个学校这个班的第一天。
下午,班主任黄老师把她带到这儿时,她只来得及抬头看了眼教室门口的牌子。嗯,初二(5)班。5,没感觉,4 才是她的幸运数字。
“你站到前边来,跟大家打个招呼。”黄老师拉着孟海云来到讲台前,顺手捋了一把孟海云的头发,那些被剪得长短不一的刘海就浮动起来了,“这个发型潮着呢,是吧?都挡眼睛了,回去剪了吧。”
孟海云只是偏了偏头,躲过黄老师的手,微笑却语气坚定地回了一句:“不要。”
全班爆笑。这下,连那些原本低着头交头接耳的同学也都抬起头来了。所有人都盯着她,让她觉得自己像是动物园里新来的猴儿。
此时,上课铃救命般地响了。孟海云暗暗地舒了一口气,黄老师整顿了一下纪律,说:“上课吧。”
其实孟海云一看就知道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她的眼角有些下垂,这样的眉眼让人觉得有点儿哀切,偏偏说话的语气又不强硬,因此她说出的每一句话好像都有点儿苦口婆心的意思。孟海云自己也有点儿内疚,但是没办法,来到这个陌生地方,就要把“刺”都露出来,好织成盔甲,摆出一副不好惹的样子,这样别人就先忌惮三分。她不知道会在这个鬼地方待多久,既然对未来没有长远打算,就不要暴露心里柔软的一面,也不要与这里产生太多关联,这样离开的时候才不会伤心。
孟海云从上堂课开始,就规规矩矩却面无表情地坐着,既不回答问题,也不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仿佛一尊雕像被空降到这个座位上,只是填补了这个空位而已。
一下午,除了上厕所,她都这样端着。表情和肌肉都绷着,其实是很累的。上到第三节课的时候,“世界末日”突然就来了,不知道是来解救她的还是来吓唬她的,反正,整个教室只有她慌了。
孟海云收拾好书包后才猛然意识到还没记住从家到学校的路。下午是爸爸送她到学校的,说好放学来接她。现在即使出去,也回不了家,只会在风沙中迷路。她不禁慌乱起来。这时,有人拽了下她的袖子。
“别愣着,快走哇,一会儿我得锁教室门了。”
这是一个在校服里套着方格衬衣的女孩儿,头发不长,扎了一根短短的辫子。那辫子像一根小尾巴,乖顺地搭在肩头。下午来报到的时候,黄老师向孟海云介绍过几个班干部,说有什么事,就找他们帮忙。指到坐在后排的一个女生时,黄老师颇为得意:“那是我们班的班长。早上我布置了一道贼难的题,他们都在等她做出来呢。”
果然,那女孩儿被一圈人众星捧月般围着,有人低头看她的解题思路,有人捧着她的书看上边的笔记。孟海云透过人群,只看到两片方格衬衣领子翻出来,托举着她的脑袋。
“你是班长吧?你叫什么来着?”
“杜亦茗。”
好听的名字!孟海云心想,优秀的人就该配个好名字。
“怎么突然放学了?”
“沙尘暴要来了嘛。咱们敦煌有沙尘假。回家吧,等沙尘暴过去再来上课。”
出了门,孟海云才知道风沙有多可怕。看不清这怪物浑浊而丑陋的脸,只觉得有无数只手撕扯着自己。一团团沙尘砸过来,打在脸上,一粒一粒都很实,砂纸般刮脸。
杜亦茗把衣领竖起来遮住嘴巴和半张脸,很有经验的样子,而后大声问:“你家住哪儿?”
“啊,我……我……等一下……”
孟海云背转身,打开手机记事本,快速看了一眼,那上面记着她家的地址。她不想让杜亦茗觉得自己很蠢,这么大了,哪有不记得自己家地址的!可她偏偏不记得。她记得的那个家已经不存在了。
“家”说到底不是一个抽象的字眼,它维系在每一个亲人身上,分散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无论你身在何处,总是会带着家的痕迹。也可以说,一个人情感的血液是由家输送的。对于孟海云来说,她的血液和心跳都是妈妈给的,妈妈走了,家就没了。
“你对这儿还不太熟吧?其实这个镇不大,就几条路。”杜亦茗不动声色地把她的伤感赶走了。
的确不大,孟海云想。七里镇这个名字很常见,全国叫七里镇、十里堡的不少。七里镇看起来也很普通,就是几横几竖几条街。走在这里,仿佛走进了怀旧的文艺片——没有二十四小时便利店,只有老土的小卖部;没有造型沙龙,只有普通的理发店;连高档的饭店都没有,油田员工餐厅倒是盖得像模像样的。当然,这儿的一切都和石油有关,毕竟这个镇是青海油田的办公和生活基地。石油大厦、油田新闻中心、油田工人文化宫、油田数字影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应有尽有。如果乐意,完全可以在这里过一辈子。居民小区都盖得很集中,统一的楼群,统一的户型,外墙上画着“磕头机”,还刷着标语。
想着想着,孟海云突然回过神来:“嗯,我刚来,对这儿还不熟。这么小的地方真没什么意思。我从海南来的,那儿有海。你见过海吗?”
“没见过。”杜亦茗很平静,也没有表露出丝毫向往,孟海云那点儿刻意显摆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没了。
“听说这里很多家庭都是几代人在油田上班。换了我,就是每月给我几万块,我都熬不下去。”
杜亦茗笑了笑,平静地说:“可能以后你就不会这样想了。”
孟海云忽然有点儿明白为什么黄老师那么喜欢这个班长了。她身上有一种从容的气度,自信又不傲慢,她像春天十点钟的太阳,温暖而不刺眼,很自然地就把光芒投射到别人身上。比如这会儿,她主动提出要送孟海云回家,理由是怕她找不到回家的路。
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被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所环抱。 面积25 万平方千米, 沉积面积12 万平方千米。 盆地内矿藏资源丰富,其中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柴达木盆地的油气资源量为46.5 亿吨当量, 其中石油资源量为21.5 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25000 亿立方米,是全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
青海石油勘探从1954 年开始,经过40 多年的工作, 累计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探明油气田23 个。
青海油田在敦煌、格尔木、花土沟建有三个基地。
四十多年来,青海石油人在海拔高、氧气少、自然条件艰苦的柴达木盆地,不仅为祖国的石油事业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培养锻炼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 用血汗甚至生命凝结成了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柴达木石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