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实践能力
2023-03-22赵然
赵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行,以“活动”为单元教学主体,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再进行大量活动实践的“活动·探究”单元,势必成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意识,拓展学生语文学科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因此,厘清“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概念与意义,落实好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进而真正体现出该单元的教学价值,也就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語文课程)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而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材及固化思维中,虽然有些单元设置了具有语文实践活动意味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但这一板块更侧重于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影子,语文的意味稍显浅淡。且活动完成相对较为简单,依附于其他单元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活动·探究”单元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中,“活动·探究”单元不再是某某单元的依附,而是相对独立又自成系统的一个部分。其中,“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自主活动,而是以相应的任务作为指引,由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创建对应的活动条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策划、组织最终参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各个任务的达成,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而“活动·探究”中的“探究”,更接近于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和亲身实践来发现问题,进而以搜寻汇总资料为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反复讨论研究,最终在解决问题之后,再进行交流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升了用一定的语文思维方式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探究·活动”单元选取了“新闻”“演讲”“诗歌”“戏剧”四个专题,以阅读为起点,连接写作,兼顾学生采访、演讲、朗诵、表演等综合能力。把“活动”作为整个单元教学的主体,融合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具体教学模块,通过探究的手段,融合听说读写,打通课内和课外,拓展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上明晰了“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概念与意义,不仅明确了落实好该单元教学的重要价值,更为实施策略的确立指明了具体的切入点和方向。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一)“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师生层面的策略准备
1.教师层面:更新理念,完善过程,整合资源。
“活动·探究”单元作为新教材中的一个创新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就是对教师更新理念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再根据“考试指挥棒”来设计教学重点,不能直接教授所谓“考试必考”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教师要以发现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在以“活动·探究”反哺考试时,才会出现面对灵活多变的考题,学生也能从容面对的效果。
其次是对教师完善过程的要求。在课后服务课时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活动探究过程要完整,特别是活动步骤不能随意省略,更重要的是,不能省去学生活动的反馈点评修改环节,以保证应有效果的达成。
总之,要指导教师充分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学习相关理论,在备课阶段准备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执行到位。
2.学生层面:转变观念,主动承担,大胆展示。
学生要摒弃学习目的功利心,以锻炼自己能力为目的参加活动,能够自主参与、探究与发现。同时,活动过程离不开小组成员间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有组织能力的学生积极站出来,主动承担,运用随机应变的能力,针对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安排。学生大胆展示,为达成活动成果共同努力。
(二)“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具体策略
1.以文本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1)“群文阅读”探究文本内涵和联系
“活动·探究”单元的文章组元,不再局限于围绕“人文主题”选取文本构建,而是出现了“群文阅读”的倾向。每个单元都选择同一类文学体裁作为“学习议题”,探索这一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逐篇精讲的教学模式,按照各任务群的要求,选取几篇文章,建立起各篇文章的联系。如各个专题的“任务一”都指向文本阅读和鉴赏。那么这正好与“群文阅读”的意旨相符。教师应当整合各篇文章,设立“阅读议题”,结合课内和课外的不同文本,打破单篇文章的局限,增加阅读量,扩展知识面,帮助学生在整合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2)写作训练助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无论是根据采访结果撰写相应新闻稿,举办演讲比赛撰写演讲词,还是创作小诗,在表演戏剧后记录活动过程中对剧本新的理解或发表对戏剧表演的评价,“活动·探究”各个专题的“任务三”,都指向写作训练。在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其与阅读学习、活动探究环节的关联性。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要在文体特点、读者的阅读喜好倾向以及学生自身情感和活动经历方面加以提示,而非回到传统的“文本文学性”阅读指导。因为有“任务一、任务二”的铺垫,写作训练更加有情感共鸣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创作动机、创作方法和创作内容即可。这是语文实践活动回归语文的重要一步,需要指导学生投入一定的时间,将活动中的感性内容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总结,变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2.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策略。
(1)借助身边资源,给学生活动实施的抓手
教师指导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根据学情,及时提供活动实施的抓手,以保证活动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如“新闻”专题单元,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很少接触新闻报道,特别是现如今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学生直观感受纸媒新闻形式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在采访和撰写活动中,要利用身边的资源,细化活动所需知识和活动步骤。例如:可利用学校订阅展览的《参考消息》报作为新闻阅读路径,也可利用学校广播社团开展的“采访礼仪”课程为采访作准备。这些身边的资源免去了寻找和筛选的时间成本。
同时,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将活动的各个环节细化分解为一个个操作性强的具体的事务。还以新闻采访为例,采访时间地点的确定,采访话题的选择,提纲的安排,小组准备工作的分配以及采访问题的设置等,都是此次活动开展时学生具体操作的抓手,避免了活动的无序和无效。
(2)提前预演活动过程,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活动·探究”单元的各个任务引领着教学的过程,学生有了活动实施的抓手,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性强,可谓是万事俱备。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及吸收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这就有了教学设计和教学课堂实际呈现的矛盾。因此,在具体实施之前,一定要有预演,来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提示学生尽量做好应对准备,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处事的能力。
3.注重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活动过程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作品或探究成果多平台呈现、展示,带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加强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可以拓展家长寄语、社会投票等,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语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提高了。“活动·探究”单元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是落实“梳理、探究”这一课程目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兼顾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我们要运用正确的策略,用好这一语文实践教学的优秀范本,把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整合起来,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双减”的背景下,让语文学习“减量增质”。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