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的大情怀
2023-03-22王洋
王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观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真正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事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一、导向清晰——“大思政课”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内涵意义
“大思政课”概念,源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强调善用“大思政课”的语境,所以,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中把握其内涵和要求,才能真正厘清“大思政课”的内涵定位和要侧重解决的核心问题,真正把“大思政课”落到实处。
“大思政课”本质上是要围绕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大思政课”理念是在如何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的要求下提出的。“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同传统思政课相比,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大”。要把“大思政课”理念与“大思政”“三全育人”“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理念统筹实施,形成协同效应,合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的要义在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會大课堂相结合。“大思政课”之“大”在于从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使思政课从内涵与外延、内容与形式、纵向与横向、时间与空间、线下与线上、显性与隐性等各方面向社会拓展,“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拓展思政课育人途径。
二、思路明确——“大思政课”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育人思维
“大思政课”理念是上好思政课的思维创新。大思政课强调了“大”的指向,其中蕴含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刻意蕴。
“大思政课”要有大局思维。要在“两个大局”的统筹和结合中,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不断深化和加强思政课教育。要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以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去认识中国与世界,在包容互鉴中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练好内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健全讲好“大思政课”的保障促进体制机制,汇聚全社会的育人合力。
“大思政课”要有历史思维。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把握现实、展望未来、推动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大思政课”视域下,要把中国悠久历史、伟大实践、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有机融入思政课。
“大思政课”要有协同思维。“大思政课”涉及多方主体、多种资源,需要协同思维来推动。思政课需要党委、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方主体密切合作,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效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拓展生活素材。
三、科学建构——“大思政课”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策略实施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创设显性课程,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课课程育人。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将理想信念、政治方向、道德法治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多学科融合课程育人。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语文、历史、地理、心理健康、体育等学科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志品质传授给学生,促进育人理念渗透于心。家校协同育人。要加强家校协作,形成育人共同体,学校利用“家长课堂”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延伸“大思政课”的辐射力。“大思政课”必须立足生动实践、找准知识切入点、把握学生兴奋点、提升课堂感染力,这就需要盘活思政资源、善用现代载体。在“大思政课”建设和信息化时代下,运用“5G、VR、AR和3D”等数字化技术,将红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宪法法治教育等内容打造成线上“云端”学习平台和线下虚拟体验场馆,将丰富鲜活的思政资源转化为直抵学生心灵的育人力量,让思政元素变得“触手可得”,让学生身临其境到每一个历史事件中,提升“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政治认同、价值理念、爱国情怀等方面的情感共鸣,达到自我教育的实效。
“大思政课”从广域视角拓展了思政课的实施范畴,增加了思政课的实践资源,丰富了思政课的实施途径和实践方法,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施效果。在青少年教育中我们要把握“大思政课”的本质特点,在实践中善用之,切实发挥其铸魂育人的独特作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