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机制建构研究
2023-03-22张烨铭
张烨铭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各方面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乡村振兴必须遵循乡村内在发展规律,传承好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当前乡村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文化传承实现方向正确、思路清晰、路径适宜、发展可持续的连贯性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上的双层研究价值。
1 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背景
传统乡村文化是指乡村区域内受到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儒家伦理思想文化的熏陶以及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社会政治结构影响而形成的,有着农村特殊色彩的、具有区域限定性的、具有传承特性的、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传统乡村文化是凝聚在历代村民活动之中、镌刻在土地和器物上的文化记忆,主要分为传统乡村物质文化与传统乡村非物质文化。传统乡村物质文化包括在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下而形成与留存的自然风貌、建筑物、手工艺品等具体物化产物;传统乡村非物质文化则指在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村规民约、民风习俗、歌舞艺术形式、宗教文化、农耕方式等非物化产物。
随着历史更迭中各种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逐渐形成注重实际、重义轻利、勤劳节俭、长幼尊卑有序等优秀品格的传统乡村文化,这种传统乡村文化的不断发展完善影响了千百年来农村地区的发展走向以及民众成长。传统乡村文化作为承载社会记忆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历史的转折,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影响力渐趋式微。自鸦片战争开始,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寂寥的迹象,各种传统技艺传承受阻,传统建筑被大面积损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实力趋弱与政治体制建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遭到一定阻碍,乡村的宗族文化、伦理道德思想等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后,传统乡村文化中原本存留的血缘亲情、先义后利等观念发生了动摇,使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形势一度陷入消沉。进入新世纪,国家开始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并且投入一定资源专用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但是由于资源投入较少以及思路偏差等问题,传统乡村文化的建设仍然在曲折的道路上行进。自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由此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 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因时代观念转变以及外来观念影响等而产生了乡村伦理道德影响力渐趋微弱、乡村文化建设资源流失严重、乡村文化建设力量单薄等显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着传统乡村文化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这一进程。
2.1 传统乡村伦理道德渐趋微弱。在我国乡村伦理道德中包含着重义轻利、诚信明理、勤劳俭朴等良好品质,这些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一种隐性的制度准则与村规民约制衡着农村地区民众的行为。在乡村伦理道德思想的约束下,乡村地区民众能够有意识地使自身行为趋近人们推崇的良好道德准则。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原本的以义为先、重义轻利等理念逐渐受到冲击,个体意识逐渐取代集体意识,农民群体更加看重个体利益,乡村伦理道德对于农民行为的控制约束能力变弱,农民群体的精神支撑在乡村伦理道德逐渐解体后容易陷入混乱状态。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道德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原有的传统乡村伦理道德体系趋于解体,致使农民群体在精神支撑与行为准则空虚的情况下易于陷入封建迷信、赌博等不良现象中。乡村伦理道德影响力的衰弱,导致农民群体精神秩序运行混乱,从而直接反映到行为违背社会规则与法律,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2 传统乡村文化建设资源流失严重。乡村文化的建设资源主要包括人才、技术和资金。随着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拉大,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且这种流动多数是单向流动,人才流向城市后基本定居在城市,只有极少数人会回流农村。与此同时,留守在农村的一批年老的传统乡村技艺传承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减少,农村传统技艺难以找到年轻一代传承人进行技术的传承,从而造成传统农村技艺迅速流失。由于资金在城乡之间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投放不均衡,供给乡村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存在短缺情况,导致传统乡村文化建设进程愈加缓慢。
2.3 传统乡村文化建设力量单薄。在传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体力量是政府与党组织。政府与党组织通过政策推进、资金分配协调等手段不断推进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乡村文化的发展成效并不显著,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传统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力量单薄,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农村地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而在传统乡村文化建设中,社会组织的力量被严重忽视,导致致力于传统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资源被严重浪费。合理完善的传统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协调合作机制尚未构建,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主体力量层面仍显单薄。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机制建构
3.1 明确传统乡村文化发展方向
3.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乡村道德。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农民群体的掌控力减弱,导致近些年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失信”等一系列不良社会事件。部分农民背弃了“诚实守信”“先义后利”的思想观念,将利益摆在行事准则的第一位,其思想道德层面处于混乱境地。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同时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第七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中专门提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与乡村伦理道德中包含的“诚实守信”“先义后利”等观念具有一致性与互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乡村道德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保证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传承的大方向正确,另一方面可以在巩固好乡村伦理道德思想的同时赋予其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新内涵。例如山东省莱西市产芝村坚持把本村在历经六百年形成的“尚学、诚信、友善、报国”的村风民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新型乡村善治之路,在村民间形成了良好反响。
3.1.2 坚持因地制宜选择传承发展模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形成不同的传统乡村文化。全国各地农村地区因各种条件的不同,自然在传统文化形态上表现出差异。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内,部分地区受到产业发展规划不清晰以及未找到正确的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大肆拆毁传统古建筑,后又兴起一股仿建古建筑的潮流。这些做法无疑对于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正确的发展思路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务必要根据本地区传统文化形式的不同研究制定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不是照搬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形式,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处境。例如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在本村的村风村规中突出“孝文化”,提出并践行“以孝治村”的路径,在村庄建设孝文化广场、孝德园等文化载体,在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同时,加强村民的伦理道德素养。
3.2 重视传统乡村文化合作平台搭建
3.2.1 协调建构多方合作体系。在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政府与党组织作为主力军,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一方面,政府与党组织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还需要兼顾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推进,无法将全部精力、人力、物力集中于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与党组织在传统乡村文化继承保护工作方面的专业性欠缺。因此,在推进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组织协调好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人力、物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具体构建路径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寻求各类致力于传统乡村文化保护与研究的社会组织的帮助,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拓一条专业化道路。我国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与发扬的社会组织力量丰富,如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均做出了极大贡献。近年来,农村“新乡贤”力量悄然兴起,也成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力资源之一。
3.2.2 组织形成互促发展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互不干扰的。各项事务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是密切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在实质上也是紧密相连的。在传统乡村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产业、组织、生态、人才等多个方面的振兴工作都与文化的振兴有着密切联系。产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本地区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组织的完善则可以为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培育更加可靠的人才,社会的和谐可以为传统乡村文化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生态的良好则为部分传统技艺以及建筑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样,传统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会融入时代元素,将时代特色适度融入本地区传统乡村文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重视起五个方面的相互促进关系,为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推进搭建起畅通的互促平台,形成理路清晰、沟通顺畅、优势互助的互促发展体系。
3.3 开拓传统乡村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空间
3.3.1 发展传统乡村文化产业。乡村传统文化的持续性的发展与传承工作需要充足资金投入,而从传统文化发展内部挖掘建设资金来源才是真正有利于促进传统乡村文化发展持续性推进的根本之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提到:“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传统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传统乡村文化可持续性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产业收入的资金部分可用于传统乡村文化的后续发展,部分可用于巩固乡村其它产业、人才、组织、生态等事业的发展成果。这一举措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具有全局性意义。例如文昌市文教镇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教母亲河文化、农耕文化、书香文化等,提炼出“文教有礼,与君共享”核心品牌价值,促进了文农旅融合发展。
3.3.2 构建合理的传统乡村文化推动工作评估机制。工作成果得不到有效反馈会对工作的可持续性与成果巩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向是否正确、过程安排是否合理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在推动工作发展与保障巩固成果的过程中,应以建立积极的反馈评估机制作为巩固传统乡村文化发展成果的有力支撑。应注意要协调联系传统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各方面专业人士组成评估小组,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方式主要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形式。定量评估主要应结合传统乡村技艺完善度、传统建筑修复保护程度、村规民约的完善度、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等,由专业负责人员给出的意见,从而得出较为完善的评估结果;定性分析则主要对民意进行调查,通过评估结果从现状中找到问题所在,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为传统乡村文化发展寻找正确路径。
4 结语
传统乡村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影响不容小觑,如何高效构建起在新时代呈现扎根本土、可持续性发展的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传承机制,是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要明确发展方向、重视发展体系建构、开拓发展空间,这三方面是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传承机制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过程中,相信传统乡村文化定会闪耀出经过历史积淀的独特内质,并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出其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