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多堂联合、知行耦合”
——应用型本科理论力学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2023-03-22瞿志俊马常亮温宏愿王荣林孙松丽
瞿志俊,马常亮,温宏愿,王荣林,孙松丽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当前,本科院校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点最终还是落到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论力学作为机械类、土木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的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课程[1],其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传统的纯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教学要求[2-4]。同时,如何培养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也是当前力学教学领域讨论的热点课题之一[5]。因此,应用型本科理论力学课程教学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力学基础学情、理论力学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课时不增反降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高水平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2)落实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3)合理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将学生的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抬头的利器,打破课堂沉默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4)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科学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且在教育部首批一流课程认定名单中,理论力学共获批11 门,其中研究型大学占10 门,应用型本科层次只有1 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力学一流课程建设迫在眉睫[6-8]。
1 课程建设方法和途径
1.1 建立“三横三纵”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9-11],构建“三横三纵”的课程内容体系。“三横”是指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三个模块;“三纵”是根据认知规律,将每个模块分为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层次。基础层次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应用层次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高新技术成果,同时引入有限元软件(MSC.Adams),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在创新层次中,引入动手制作比赛、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等,增加课程的创新性。并从我国重大工程、行业典型代表人物、力学史等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
1.2 创新“四堂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实施线上课堂、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第二课堂“四堂一体”的“多堂联合”创新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实现基础层次知识传授前移,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实现应用层次知识内化,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层次知识拓展。
基础层次的教学以线上虚拟课堂为主,按知识点录制微视频并上线,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学生线上自学、自测,师生线上交流互动。依托超星平台建立理论力学在线课程,支撑“四堂一体”创新教学模式中的线上课堂教学。对于难度较大等不适合线上自学、理论强的知识,仍放到实体课堂教学。在思政设计方面,以“画龙点睛式”的方法,围绕定理、原理等知识点,追溯知识点的力学史和力学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应用层次的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重点,是实现应用型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应用层次的教学以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等实体课堂为主,教学任务主要是运用基础层次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案例,通过“学中做”实现知行耦合。教学活动策略是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分组讨论、组间互评、合作探究式学习,打破课堂沉默状态,激发课堂活力,使学生动起来。在思政设计方面,以“专题嵌入式”的方法,围绕某个工程案例,借助我国重大工程和行业典型代表人物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创新层次的教学以第二课堂等实体课堂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参加动手制作比赛、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通过“做中学”实现知行耦合。在思政设计方面,以“专项训练式”的方法,通过“研、创、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通过虚拟课堂(线上课堂)与实体课堂(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推行“多堂联合”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达到知行耦合,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1.3 搭建“三维四度”的课程评价体系
遵循OBE 理念[12-14],突出形成性评价,设计了“三维四度”评价体系。第一维,线上评价占20%,包括在线视频及资料学习(5%)、在线自测(5%)、在线讨论(5%)、作业互评(5%);第二维,线下评价占70%,包括翻转课堂(5%)、课堂测试(5%)、课后作业(10%)、分组项目(10%)、笔试(40%);第三维,第二课堂占10%,包括动手制作比赛、学科竞赛、创新训练、教师科研项目。通过“三维”考核实现对学生学习投入度、知识点掌握度、能力实现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四度”评价;在完成课程成绩评定的同时,也间接实现了对思政育人效果的考查。
2 课程建设的成效
2.1 课程建设得到认可
本课程被学生评为“四有”课程:即有情、有趣、有料、有用。校内督导和同行认为本课程建设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四堂一体”的教学模式与“三维四度”的评价体系获得了校内督导和同行的一致认可。同时,本课程2021年被学校认定为首批校级一流课程(编号:2021-1-003),并且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已经推广到兄弟院校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
2.2 课程教学团队成果突出
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获得力学讲课竞赛省级奖项5 项,其中两位教师分别获得第8 届和第9 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理论力学组特等奖。同时,一位教师以理论力学案例教学设计参赛获得2021年度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
2.3 学生成绩逐年提升
2018 级机电班(改革后)、2019 级机电班(改革后)课程平均分依次为80.1 分、84.7 分,比2017 级机电班(改革前)分别提高10.4 分、15 分;2018 级机电班(改革后)、2019 级机电班(改革后)课程及格率分别为88.2%、95.0%,比2017 级机电班(改革前)分别提高8.6%、15.4%,如图1所示。与未实施改革的平行班相比,2018 级机电班(改革后)平均分提高10 分、及格率提高7.2%,2019 级机电班(改革后)平均分提高11.1分、及格率提高9.5%,如图2所示。通过学生成绩的纵向、横向比较,表明该课程建设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图1 课程成绩纵向比较图
图2 课程成绩横向比较图
2.4 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力学权威竞赛中均获得了各类奖项。
3 课程建设的创新特色
本课程建设创新了集“思专一体、四堂一体、理实一体”的“三维立体”课堂,形成了一定的课程特色,具体如下:
3.1 思专一体,协同育人
坚持价值引领,将课程思政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以我国重大工程、行业典型代表人物先进事迹为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以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背后的科学家的攻关精神与力学史为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力学竞赛、创新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2 四堂一体,创新育人
实施线上课堂、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第二课堂“四堂一体”的“多堂联合”创新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实现基础层次知识传授前移,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实现应用层次知识内化,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层次知识拓展。在传统课堂内,通过翻转课堂总结与汇报线上学习成果,开展自制教具等分组项目自评、互评等课内实践活动;对于知识重点、难点与有限元仿真实践等内容,基于工程案例与教具,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借助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开展分组讨论、组间互评、随堂测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激发课堂活力。
3.3 理实一体,实践育人
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径,培育学生力学思维、抽象建模与计算分析能力。针对知识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运用3D 打印技术,设计制作教具,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借助教具讲解蕴含的力学原理;基于平衡吊车、机械外骨骼等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力学知识的能力;运用MSC.Adams 完成典型例题、工程案例的建模及仿真分析,并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验证。
4 结语
本文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与学生认知学习规律,进行了应用型本科理论力学一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课程建设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构建“三横三纵”的课程内容体系;(2)实施线上课堂、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第二课堂“四堂一体”的“多堂联合”创新教学模式;(3)遵循OBE 理念,突出形成性评价,设计了“三维四度”评价体系;(4)本课程被学生评为“四有”课程,学生成绩逐年提高,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并得到校督导和同行高度认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5)本课程建设创新了集“思专一体、四堂一体、理实一体”的“三维立体”课堂,形成了课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