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
——袁国平
2023-03-22作者
作者|谭 丹
“前进号角,大家准备好。子弹上膛,刺刀出鞘。啦啦啦,啦啦啦。三年的皖南,别了。”
这首歌曲《别了,皖南》,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词者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1906年,袁国平出生于湖南邵东一个贫苦家庭,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长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毛泽东评价他为“我军著名的宣传鼓动家”。在北伐战争时期,他在给母亲的照片后面写了一封短信:“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袁国平在毛泽东的推荐下,来到刚刚成立的新四军担任政治部主任,与项英、叶挺等人形成新四军的重要领导集体。新四军组成后,1938年8月进驻安徽云岭。在皖南的3年里,他们奔赴华中敌后战场,四处作战打击敌人,使华中逐步成为抗日的广阔战场。袁国平曾给侄子袁振鹏写信说:“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只不过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或许有人要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
然而,皖南的良好抗日局势却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一场武力消灭新四军的罪恶计划正在悄然实施,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声称“新四军破坏兵役法,破坏军令、政令的统一”。1939年3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召开师以上军官会议时,要求新四军派人作出解释。面对国民党的挑衅,袁国平受周恩来委托应邀谈判。临行前袁国平对怀有8个月身孕的妻子邱一涵说:孩子生下来,如果是女儿,将来长大了,就让她学音乐;如果是儿子,将来就让他去当兵。小名都叫“浣郎”。以此,来纪念“皖南”。知道丈夫此去凶多吉少,一向坚强的邱一涵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紧紧地抱住丈夫……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多人执行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向北转移,可在途经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多人的包围袭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突然的袭击和悬殊的兵力,导致战况极其惨烈。阵前动员时,袁国平对战士们说:“如果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1月15日,袁国平率队突围时身中数枪,鲜血不断地涌出来。战士们立马用担架抬着袁国平一路拼杀。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为了战友能够减少伤亡、轻装突围,身体极度虚弱的袁国平悄悄摸出别在腰间的勃朗宁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扳机,把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那一年他才35岁,而他的浣郎还不满两岁。
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袁国平被评为首批著名抗日英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袁国平留给自己的是最后一发子弹,留给党和国家的是永远的赤胆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