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文化自信视角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3-03-22鲍怡菁
鲍怡菁
在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不断变化、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阶段。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切入教学改革活动,能够更精准地发现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明确不同教学环节存在的原因,进而创新教学改革路径。这不仅是提升教学成效,强化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还是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实现路径。做好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化自信解析
1.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概念,也是具有丰富内容而又较为复杂的系统。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文化自信被认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具体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为基础,不同社会公众群体对中华文化理性而清晰的认识,是对自身文化在价值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高度认知,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坚守。二是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是对文化发展的继承、丰富和创新。三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心态和兼收并蓄的气度,能够在辩证吸收和虚心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2.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深层意蕴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内涵在大学生群体的具体体现,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肯定、深入学习、坚定信念,是在意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体现。就意识层面而言,大学生要能够正确认识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新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具备为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意志。就实践层面而言,要求大学生能够深层次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吸收,同时还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文化鉴别力,能够同各种不良思潮坚决斗争,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将文化自信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1.奠定思政教育根基
高校学生是同龄中接触文化最直接、最深入的群体,也是受不同文化思潮影响最明显的群体,由此使得高校向来成为文化竞争最为激烈的根据地。在世界社会经济进入剧烈变革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意识形态竞争更为加剧。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可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和优势,能够更好地坚定学生的文化根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并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2.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高校思政教育实效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也是凸显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理论性知识、灌输性教学方式较多,使得学生在社会环境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对思政课学习产生错误认知,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将文化自信以各种形式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氛围,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优化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学生转变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主体,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为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3.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水平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创作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中,各种文化的创新内容以不同载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在思政课教学的不同环节,将文化创新以不同形式融入教育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亲切感、认同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思政教育中,道德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都与文化自信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合,可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也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4.完成思政教育任务
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主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路径。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培养是其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将文化自信与思政课教学体系有机融合,坚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信心,使其能够辩证认识和吸收外来文化,理性看待全球文化冲击,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必须要明确文化自信的基本导向,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吸收和实践创新提供良好环境,顺利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文化自信教育内容薄弱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文化自信的有机融入是以丰富、多元的内容为实现基础的,是以高校学生文化学习的共同诉求为导向的。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当前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所采用的教材都能够随形势和要求的变化进行革新,为教学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由于文化自信的复杂性、多元化特征,教师无法将文化自信的内涵充分融入教学内容中。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因教学理念革新不足,对文化自信内容融入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学内容没有与文化发展同步革新,无法起到文化自信培养的作用,对教学成效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2.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具有多方面影响,也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知识内化效率较低。文化自信的有机融入,使得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样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思政课教师虽然尝试采用以信息化、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其课堂组织能力有所欠缺,无法将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成效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出现互动教学偏离主题的现象,致使教学方法的改革无法适应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学成效产生了影响。
3.社会环境影响较为复杂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接触外部事物和信息的途径更加复杂,在文化理念上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思政课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外部环境对学生文化理念和认知方面的影响,积极将文化自信的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期望通过教学改革对学生思想认知产生正面影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与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对应,无法引导学生将文化自信外化至个人日常行为中,对教学成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在部分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中,因对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视度不足,只是简单地依托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没有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教学之中,更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针对性引导,使得学生的思政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环境产生偏差,对思政课教学成效产生了负面影响。
4.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而言,其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防范错误思潮在高校中侵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三观”,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在思政课传统教育体系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单纯进行理论灌输,使得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对思政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下,难以实现知识内化。教师单纯依赖教材开展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文化自信产生质疑,更难以在自身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信素养,从而对思政课教学成效产生了负面影响。
5.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革新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水平有正确认知,明确自身薄弱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但是在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极少有教师将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即便是纳入,也是以简单的理论考核方式为主,无法对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产生积极影响,对学生思政行为外化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也较有限。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1.创新文化自信教学内容
创新文化自信相关的教学内容,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支撑。文化自信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知识要点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理解。要实现这方面的融合,还需要教师不断强化自身文化素养,拓展知识储备,能在教学组织中找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映射点。二是要引导学生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站在政治视角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地位和前景,将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建设有机衔接,充分提升文化自信张力。三是要将学生关注的文化热点问题和文化现象纳入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文化学习的信心,使其敢于在重大问题上发声、正确发声,在提升学生文化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多元文化冲击的根本原因,从根源上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水平。四是要结合内容创新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文化传播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竞争,利用多元化模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富新时代文化内容,实现个人与社会同步成长。
2.完善教学方式方法
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实现途径。针对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性强、学生接受水平有限的问题,应当借助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小组讨论、对话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文化自信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交流,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利用多元化场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中,教师应当做好与文化自信相关的教学资源采集与准备工作,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库。这样一方面能够为教学内容组织奠定良好基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通过新型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学生能够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文化自信相关知识的内化与行为外化,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坚守文化自信教育原则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培养还需要坚持对应的教育原则。首先,要坚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的原则,将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贯穿至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本国文化自信意识,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坚持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传统文化,摈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毒素,坚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侵袭,深层次鉴别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促使学生将其融合至自身成长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最后,要坚持灌输性与渗透性相统一的原则,要系统地完善文化自信融入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敢于面对错误思潮的影响,在实践中有选择地接纳,能够正确抵制不良思潮,真正发挥文化自信对学生成长的导向作用。
只有在坚守文化自信原则、确保文化自信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才能够确保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有明确的辨析能力,能更坚强地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学生在不断丰富个体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形成了高校学生团体性的文化自信特征,进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4.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点和核心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在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向或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分析思政教学内容中与文化自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通过问题设置、专题研讨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领悟,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成效。在课后训练中,教师可以就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对应的习题,并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这些习题,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在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中,为确保能够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将自身思政理论学习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鼓励他们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利用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化特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学会用先进的思政理论对负面文化言论进行反击,提升学生的思政实践能力,促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
5.革新教学评价体系
将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纳入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是确保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效充分体现的基本导向。教师可借助当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数据统计方面的优势,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最终评价,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提升思政课日常教学成效,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直接地把握自身学习动态,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在教学评价体系中,日常教学问题设计和阶段性考核都应当包含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深厚的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化自信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利用思政术语将问题解决方法展示出来。通过持续性的文化自信引导,能够系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其文化自信创新能力。教师可将教学评价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融入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动性,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结 语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将文化自信培养纳入教学体系改革,既是提升学生思政素养水平、提升课程教学成效的基本要求,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因此对相关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要强化对文化自信融入的重视程度,从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坚守教育原则、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及革新教学评价体系等入手,将文化自信深层次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实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