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3-03-22冯明祥韦登雄
冯明祥,徐 雨,韦登雄,图 雅,陈 颖
(贵州省关岭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561300)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感染犊牛消瘦﹑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部分犊牛治疗不及时,恢复后生长发育迟缓,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大肠杆菌分为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在饲养环境不良﹑过度拥挤﹑营养不足等情况下引起犊牛发病,并常与其他致病菌混合感染,导致犊牛病情复杂,治疗不及时,甚至导致死亡。
该病目前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通常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这也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一方面是大肠杆菌自身的改变,如产生灭活或钝化抗菌药物的酶﹑抗菌药物靶基因改变﹑细胞浆膜的通透性改变以及代谢途径改变等;一方面是药物的选择压力,如联合使用药物﹑长期使用同类药物﹑低剂量使用药物等,不合理的使用药物导致治疗效果越来越差[2-3]。大肠杆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病,病菌可以通过动物传染动物,动物传染人,人传染人,最终导致人类感染,其耐药质粒可以遗传,当人感染了耐药性高的细菌时,治疗费用过高,甚至无药可医[4]。因此,本文通过对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临床特点﹑诊断﹑预防和治疗等进行讨论,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
1 流行特点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患病犊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瘦﹑腹泻和脱水。该病在初生犊牛中发病率较高,特别是10日龄内的犊牛,其余日龄的牛感染但不发病[5]。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率较高。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呈地方性流行。犊牛大肠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犊牛以及带菌犊牛,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患病,也能够通过产道和脐带感染患病。
2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败血症型﹑肠毒血症型和肠炎型三种[6]。
2.1 败血症型
多发于2~3d龄犊牛,精神萎靡﹑被毛凌乱﹑体温升高至40℃以上,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淡黄色水样腹泻,通常发病后1d内急性死亡,个别病犊还未出现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死亡率50%~80%。
2.2 肠毒血症型
多发于1周龄犊牛,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达70%~100%,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部分病程稍长的,有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发病初期兴奋,后期沉郁,昏迷直至死亡,常有白色带气泡的腹泻。
2.3 肠炎型
又叫犊牛白痢,多发于1~2周龄犊牛,患病初期犊牛体温上升至40℃以上,数小时后开始腹泻,初期粪便呈淡黄色﹑粥样,随病程发展,粪便颜色变为灰白色,水样,有时可见未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块及泡沫,有酸败气味。发病末期,犊牛会出现肛门失禁,可因脱水或酸中毒死亡。如果及时治疗,通常能够治愈,但是康复后的犊牛生长发育迟缓,常继发脐炎﹑关节炎﹑肺炎的炎症。
3 病理解剖
败血症型﹑肠毒血症型病死的犊牛,通常剖检无明显的病理变化。肠炎型病死的犊牛胃黏膜充血﹑出血;小肠黏膜充血﹑出血,部分黏膜上皮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心脏内膜出血;肝脏和肾脏苍白,可见出血点。
4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犊牛的内脏﹑血液和粪便等,其中对败血型和肠毒血型的采集内脏和血液,无菌划线与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大肠杆菌麦康凯培养基中生长为圆形﹑表面光滑﹑粉红色,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中菌落为圆形﹑表明光滑带有金属光泽﹑深紫黑色,对符合分离特征的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显微镜下观察呈红色﹑短杆状,为革兰氏阴性菌;对符合染色特征的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大肠杆菌在靛基质﹑甲基红﹑动力﹑产气﹑山梨醇等实验中为阳性,在VP﹑硫化氢﹑苯丙氨酸﹑枸橼酸盐﹑尿素等实验中为阴性,进一步确诊还可以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酶免疫分析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和血清学诊断技术等。
在确定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动物致病性实验,分析分离株的致病力,还可以进行血清型鉴定,确定分离株血清型,以及耐药性实验,分析分离株耐药情况,为后续用药进行指导。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加强饲养管理
管理不当导致犊牛腹泻的外在原因,如环境脏乱﹑圈舍阴冷潮湿﹑舍内过热或过冷﹑营养不足等都会引起犊牛腹泻,因此,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燥卫生﹑保温通风﹑合理饲养密度等都可以减低犊牛发病率。
第一,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逐渐增加精料,增强妊娠母牛的体质,保证每日定时运动,防止便秘,并根据不同孕期添加适当的蛋白质和电解多维等。分娩前一周消毒擦干后转入产房,保持产房干燥通风,每日更换垫料。
第二,产后母牛的饲养管理。及时处理胎衣,促进排恶露,对阴道周围每天定时温水洗净消毒,定期清理牛舍内的粪污,保持干燥卫生,同时控制室温。产后以饲喂干草或青草为主,少喂精料,饮水使用温水。每日温水清洗消毒乳房一次,同时定时按摩挤压。产后一周内的母牛,如无其他问题,转出产房。
第三,新生犊牛的饲养管理。犊牛出生后,应立即清除口鼻中的污物,剪断脐带,长度在10~12cm,用碘酊消毒处理伤口,再包上纱布,同时尽快擦干身体。新生犊牛消化道系统如胃肠道黏膜尚未发育完全,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弱,而牛初乳可以有效保护胃肠黏膜,对犊牛抵抗疾病有很大作用,在犊牛出生后尽快饲喂初乳,获得被动抗体。后期保持环境卫生干燥,避免突然刺激犊牛,减少应激,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
5.1.2 清洗消毒
大肠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通常能在室温下存活数周,在土壤和水中能存活120d,而一般50℃ 30min或者60℃15min即可被灭活,大部分的消毒药物也可以将其快速杀死,但是当其在黏液和粪便中,消毒药物的效果会减弱[7],因此,在消毒之前,日常清洗至关重要。
产房需要提前准备,先用消毒液喷湿地面后,再清扫场地,铲除污物,确保不留死角,清扫完成后,关闭好圈舍门窗,用消毒液对圈舍地面﹑四周墙壁﹑门窗﹑栏柱等进行喷洒消毒,饲槽﹑饮水槽用消毒液洗刷,待2h后打开门窗通风,用清水冲洗,干燥后备用。
在妊娠母牛分娩前后对母牛乳房﹑外阴﹑肛门和后驱用温热水清洗消毒,接生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接产相关器具和自身的消毒,全程进行无菌操作,避免脐带感染,后续做好日常清洗消毒工作。圈舍消毒可选用氢氧化钠﹑戊二醛类﹑氯制剂类等;器具消毒可选用季铵盐类﹑复方含碘类(碘﹑磷酸﹑硫酸复合物)﹑过硫酸氢钾类;皮肤消毒可选用含碘类﹑来苏儿﹑高锰酸钾等。
5.1.3 疫苗免疫
对于常有犊牛大肠杆菌病发病的牛场,推荐接种大肠杆菌疫苗,目前,已经研究出O78﹑O26和O15三价苗﹑O2﹑O86﹑O101三价苗﹑K99-F41二价灭活苗以及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等[8-11],这些疫苗通常在产前15~45d注射,因此,注射时要注意动作迅速轻柔,避免母牛受惊,同时,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多达几百种,并存在交叉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场流行的血清型差异很大,当市场上的疫苗不能满足养殖场防疫需求的时候,可以考虑制备该场分离株的灭活疫苗。
5.2 治疗措施
5.2.1 抗菌消炎:对刚养殖的发病牛场主要采用常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等,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不要过量或者少量,精准用药,尽量避免联合使用抗生素。对于老场或是耐药性严重的养殖场不要盲目用药,因立刻采样送实验室检测,根据药敏实验针对性用药,避免耐药性的进一步加重。
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严禁使用禁止药物和假冒伪劣的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分级分类使用,从低到高,从窄到广,谨慎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选用高效﹑休药期短和低残留的品种以及中药﹑微生态制剂等绿色兽药。
5.2.2 补液:腹泻导致大量水分流失,可根据脱水量进行补水。针对脱水不严重的,犊牛仍具有食欲能够自己吮吸的情况,可以服补充温热的糖盐水。对脱水严重的,犊牛不能吮吸的情况,可以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一旦犊牛出现酸中毒症状,缓慢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
5.2.3 调节肠胃机能:可使用乳酸和鱼石脂,用温热水混匀后灌服,连续使用3次。也可以口服吸附剂,保护胃肠黏膜,如硝酸铋﹑活性炭等,避免犊牛吸收大量的毒素。
5.2.4 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口服生态制剂,补充益生菌群,如促菌生﹑乳酶生或者其他乳杆菌制剂,让肠道的菌群尽快恢复到正常微生态平衡的状态。
6 讨论
犊牛大肠杆菌病在牛场养殖中时有发生,败血症型和肠毒血症型通突然发病,还未进行治疗就已死亡,死亡率高,肠炎型通常使用敏感抗生素药物治疗即可控制痊愈。然而,不规范的使用药物,导致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目前,大多数规模牛场主﹑散养户还没意识到细菌耐药性对养殖场的危害,而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普遍性,韩和祥在四川部分规模化肉牛场中分离的5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实验,结果表明对强力霉素﹑多粘菌素﹑庆大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2%﹑78%﹑78%﹑84%﹑92%﹑94%和96%,并且有多重耐药现象[12]。肖跃强等在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肉牛场中分离出33株大肠杆菌,对强力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磺胺甲基唑84.8%﹑81.8%﹑75.8%和81.85%,也有多重耐药现象[13]。有的病例甚至出现无药可以的状态,王海瑞对分离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分离株对使用药物全部耐药[14]。因此,作为基层兽医部门必须提高对细菌耐药性的警惕,引导和培训规模养殖场主和散养户对细菌耐药性的防范意识,根据当地流行情况结合各场自身条件制定合理长期可行的用药制度,逐步降低细菌耐药性,减少耐药性对养殖业造成的危害,为百姓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不单单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产生重大隐患,耐药菌株随着粪便﹑尿液等排出体外,进入外界环境中,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每年都有人通过不同途径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如饮用污染的食物等,最终导致发病或死亡的报道[15]。而且,大肠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致病菌株可以在人和动物,动物和动物之间传播,耐药基因可以遗传,可以不断转移,耐药基因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最直接反应在人类医疗上,新药物的研发速度赶不上细菌耐药性的增强速度,最终一起常见细菌病的感染,也可能会无药可医[4]。因此,制定合理的用药规章制度,减缓耐药性产生的速度,以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对全世界都至关重要。
2021年10月,为遏制细菌的耐药,维护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以及生物安全,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年—2025年)》,方案中要求到2025年末,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将从饲养管理﹑生物安全防护﹑规范用药﹑谨慎用药﹑替代用药五个方面进行兽药减量化行动[16]。因此,抗菌药物的减量行动势在必行,各部门和机构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目前,发达国家对致病性大肠杆菌高度重视,并形成规范的国家监测网络,而我国在该病监测和研究等方面还有不足,但建立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监测网已成为大趋势,各地区提前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监测网络,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监测检测方案,以期为指导后续行动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