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影筑梦 以美育人
——访“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

2023-03-22何娟

人民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支教团北京师范大学支教

本刊记者 何娟

篷车入乡野,光影映少年。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发起的“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先后走进贵州遵义、河北保定,深入革命老区、致敬红色热土。作为乡村美育支教典型,“电影下乡”入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乡’约有我”等活动,并位列教育部新闻办发布的“身边的‘大思政课’”榜首。近日,本刊记者采访“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采集2022年乡村美育新故事,于光影之中,重温历史、照见未来。

打造“行走的电影美育思政课”

记者:请简要介绍“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项目。

“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发起并主办的公益美育支教活动,立足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和文化振兴,助力“强师计划”深入实施。依托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A+学科的专业优势和“国家级电影档案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学术和行业资源,以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师范生和影视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体组成美育支教团,通过“电影大篷车”的形式走进乡村,打造一堂堂“行走的电影美育思政课”。

记者:为什么要开展“电影下乡”项目?

“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发突显。为推动教育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实施,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先锋队”与“排头兵”,创办开展丰富多样的支教活动,推动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这是我们身为百年名校的社会责任,也是“红色师范”的历史使命。

将电影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带到中国乡村的中小学课堂中去,探索全新的乡村支教模式,致力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乡村中小学美育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乡村基础教育体系,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师范生招生和培养方式改革,全方面培养教师人才,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可以通过“电影下乡”这类活动树立扎根基层、投身乡村教育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理解“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正含义。

记者:“电影美育支教团”主要包括哪些成员?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教学相长?

“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目前,“电影美育支教团”成员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强师工程”师范生和影视相关专业学生组成,同时根据每站开展的美育课程内容,搭配相关艺术专业学生作为飞行成员。例如,支教团队长李若雨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英语专业“优师计划”的定向就业师范生,她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7位“优师计划”师范生代表之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陈思仿和徐方桐,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为电影美育教学提供专业支撑。在“电影下乡”河北行中,放映影片《音乐家》,支教团还特意邀请了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的郑佳瑶作为飞行成员。

对于师范生来说,支教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也可以让他们走进乡村、深入乡村,了解中国乡村发展与乡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很多成员都表示,他们通过“电影下乡”更加深刻认识到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感受到强烈的幸福感与崇高感,更加坚定了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教书育人的决心。

对于影视专业的支教团成员来说,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艺术的抽象感经由“电影下乡”回落到广袤乡村的土地上,“学有所用”成了他们坚持专业学习、坚定艺术道路的一剂强心针。

我们力求支教团成员构成的多样性,促进成员之间互取所长,希望学生们在支教的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感受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

记者:在“电影下乡”项目中,如何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双一流”A+学科的专业优势?

“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创立于1992年,是中国内地最早单列设立影视教育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和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结合北师大的师范教育优势,影视教育、艺术美育一直是戏剧与影视学科的重点课题,并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因此,在“电影下乡”项目中,我们戏剧与影视学科不仅提供了体系完备的学术支撑和理论基础,也为这种美育支教模式储备了大量优秀的师资和人才力量。“电影下乡”活动执行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陈刚表示,“电影下乡”不仅是艺术技巧的传授,更注重传递艺术的精神力量,进而促进乡村美育振兴,推动乡村基础教育发展。

为乡村文化繁荣激发不竭力量

记者:2022年,“电影下乡”项目设置了哪些站点?为什么选择去那里?

“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电影下乡”每年开展6站,在寒暑假进行。目前规划了3条线路:一条是围绕云南、贵州、四川展开的云贵川行,二是围绕江西、湖南、福建展开的赣湘等革命老区行,三是围绕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展开的西北行。

之所以选择这几条线路,首先着重体现在两个“高度覆盖”上,即高度覆盖全国832个脱贫摘帽县所在区域,助力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高度覆盖教育部“强师计划”所帮扶的脱贫县与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完善乡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电影下乡”致力将乡村美育与新时代新征程的“四史”教育充分结合,传承红色基因。

记者:电影助力乡村振兴,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一方面,电影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美育振兴。“电影下乡”活动发起人、总导演、总策划,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教授认为,美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人格培养教育。尤其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美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以德育人的目的。“电影下乡”是艺术教育与乡村美育相交汇的生动实践,展现我国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厚植乡土情怀,挖掘乡村人文内涵,促进乡村美育振兴。

另一方面,电影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根本,乡村是天然的美学课堂,电影是文化的载体。“电影下乡”可以帮助乡村中小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促使他们成长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承担者与创造者。此外,露天电影放映有利于提升村民对乡土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热情,为乡村文化繁荣激发不竭力量。

记者:“电影下乡”项目持续多长时间?取得了哪些成果?

“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电影下乡”筹备一年之久,于2022年7月10日正式启动,已顺利开启贵州行和河北行,我们的活动受到了当地中小学生和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与极高评价。

活动开展至今,境内外超500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发酵近10万条相关信息。“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已作为乡村美育支教典型,获教育部重点推荐。项目成果印证着社会各界对乡村美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印证着美育的种子在中国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也是“电影下乡”的意义所在。

记者:今后还有哪些相关计划?新的一年,对于“电影下乡”还有哪些设想?

“电影下乡”团队负责人: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把“电影下乡”开展下去,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乡村美育建设的标志性品牌。未来,我们的“美育支教团”不仅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还将号召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加入其中,鼓励各大院校、社会组织、企业都参与到“电影下乡”活动中来,放飞青春理想、书写教育画卷、振兴乡村美育。

猜你喜欢

支教团北京师范大学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从教专业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葛建全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中山大学:为开展扶贫接力提供支点
Moliere’s Sublimation of the Three Unities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扎根基层扶贫扶智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