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西盘村村庄规划分析
2023-03-22胡笑笑张梦娇临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临沂276700
胡笑笑,张梦娇 (临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临沂 276700)
1 现状综述
1.1 村庄概况
西盘村位于临沂市临沭县,属于《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中鲁西南风貌区。位于临沭县的东北部,距离蛟龙镇和玉山镇约6km,距离临沭城区约5.5km,距离苍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约3.5km。西盘村最北边有苍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背靠冠山、南靠滨海高新产业区、西邻临沭县城区,东接长深高速。村庄丘陵地貌,青山绿水,西北高东南低。
1.2 村庄现状分析
西盘村下辖2个自然村,包括盘西村、盘东村,总人口数3800人,总户数1260户。老龄化现象严重,65岁以上占15.8%,近年来人口增长处于流失状态,近期看来人口是下降状态。产业类型较多,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特色种植为辅,但缺乏统一梳理整合,村集体和村民个人收入来源单一。部分路面破损,断头路多,停车设施缺乏。雨水、污水沿道路两侧乱流,垃圾随意堆放,缺少绿化及公共活动空间,历史人文资源众多,但多存于民间传说,缺少实物遗存,需要保护与挖掘。文化要素较为杂乱,缺乏文化主题梳理。
2 村庄定位与策略
2.1 村庄发展定位
在上位空间规划指导下,按照自然生态不破坏、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原则,优化调整村域空间布局。严控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总量、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品质,将西盘村建设成为“山园水乡·慢客人家”。
村庄类型为特色保护类,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
2.2 村庄发展策略
2.2.1 挖掘特色
挖掘山地特色,充分展现“山乡石房”风貌。西盘村内部有较多的石头元素,从入户的石桥到田边的石渠,还有老村里随处可见的灰瓦石墙的“石头房子”。石头房子作为西盘村的一个重要特色,能够串联起村庄的内部私人空间、公共空间,与村民的生活紧密结合,呈现丰富的景观,形成丰富的山乡特色。
借助水韵特色,充分展现“北方水乡”风貌。西盘村水资源丰富,源自西盘水库的两河流经村庄,灌溉农田,穿越丛林,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形态,形成少有的“北方水乡”。
复兴文化特色,充分展现田园乡村文化风貌。西盘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传闻明朝初年,朝廷派兵剿除张家庄,官兵在张家庄东西各安一营盘,后立村居住称“西营盘”,后随变迁“西盘”;唐初因罗成在此设演武场;后八路军五纵队曾在此驻扎,设滨海军委分区,并有“东辛文化”之称。
2.2.2 规划策略
以生态为基础,营建乡村新环境。注重空间格局的保护,划定村庄管控界线,严格保护村庄“河—田—居”的生态本底。
以产业为引领,增加收入促提升。将农业与村庄旅游发展相结合,植入文创产业、旅游业,加快经济产业的重构。
以空间为支撑,优化空间赋功能。完善配套设施;盘活村庄闲置住宅,美化村庄风貌,融入特色村庄元素,促进村庄空间的整合。
以文化为核心,传统村庄显内涵。挖掘根植于乡土地域中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突出村庄文化,实现民俗文化的复兴。
以管理为保障,携手村民同参与。采用互联网+,微信、LED电子宣传屏、无线广播等村庄管理手段,加大村民对村庄建设的参与度。
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引领,以空间为支撑,以文化为核心,以管理为保障,构建“现代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产业体系,打造集食、住、行、游、娱为一体的近郊乡村旅游公园。规划品质环境为基底的生态宜人村落,独具山水气韵的大地景观休闲基地,以田园乡村为主的近郊旅游示范区,打造“山园水乡·慢客人家”。
3 村庄空间布局及用途管制
3.1 生态保护与修复
依据“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原则,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主要划定红线面积25.60hm2,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的管控要求,促进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对占用村庄生态用地的部分建设用地进行整治,修整全村域林地,将现状区域内约11.08hm2的低效土地等绿植低覆盖率的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对村域东侧各处约0.28hm2的采矿用地进行修复整治,再规划期末修复为林地等生态用地,以改善村庄整体环境。
3.2 农田保护与土地整治
规划耕地保有量445.35 hm2。村内设施农用地面积为5.49 hm2,应按规定要求兴建设施和使用土地,不得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并采取措施防止对土壤耕作层造成破坏和污染。村庄土地整治以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主,结合农房改建、村内道路改造、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集中对散乱、废弃、闲置的宅基地和其他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对村内布局散乱建设用地、采矿及其他集体建设用地、低效工业用地及闲置建设用地的整治,总计规模约11hm2。
3.3 三线管控规划
坚持底线控制,保护优先;多规合一,协调落实;统筹推进,分类管控的原则。规划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以及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边界线三条控制线,保证三条控制线不交叉重叠。规划至2035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占地面积 25.60hm2,占村域面积的3.2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占地面积 212.38hm2,占村域面积的39.03%;划定建设用地控制线,占地面积49.42hm2,占村域面积的16.77%。
建设用地边界,限定村庄建设总量。建设用地管控范围外不得进行村庄建设。如确需调整,经相关程序审批后,可在有条件建设区进行调整布局,但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管控规模。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原则上不得调整,确需调整应按照法定程序调整。建设用地边界期限原则上与村庄规划期限一致,因法定原因确需调整的,调整内容应及时纳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监管。
4 村庄建设规划
4.1 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和“作物种植-休闲旅游”产业闭环。打造“七区多点”产业布局,“七区”为特色茶叶种植区、高效农业种植区、林果经济发展区、有机蔬菜种植区、乡村生活发展区、乡村工业发展区、滨海高新产业区。“多点”为重点产业项目。
4.2 景观风貌规划
基于西盘村的自然生态格局和村庄风貌基础,整体划分为“一村一环”+“四园”整体风貌格局。一村:村庄生活部分,展现恬静朴素的乡村生活面貌。一环:由水库水系流经村庄,形成村庄水系环,展现水美乡居风貌。四园:山园风貌,依山体生态和茶园种植,展现山体特色景观风貌。水园风貌:依水库生态和林园种植,展现水体特色景观风貌;田园风貌:依大面积高效农业种植,展现农业大地景观风貌;产园风貌:依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展现高新产业景观风貌。
4.3 历史文化资源规划
西盘村历史底蕴浓厚、人文资源众多,老城区范围内大部分是石头砌成的特色民居,具有浓厚的当地特色,营盘文化、演武场文化的留存,为未来村庄发展旅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规划、建设、招商应结合当地文化整体展开,为当地提供一处有文化、有情怀的特色风貌村庄。对西盘村丰富的营盘文化、演武场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通过整治老街巷、梳理河道、保留历史遗存等手段,结合旅游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吸引游客,为游客创造体验乡村文化和感受传统民俗的场所。特色资源挖掘,尊重西盘村历史,延续文脉,抓住特点,打造西盘特色资源品牌,对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资源开发,促进了西盘村文化文明和经济发展。
4.4 支撑体系规划
4.4.1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至2035年,规划村庄道路用地5.18hm2,占村域国土总面积的0.29%。疏通村庄脉络肌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村庄道路系统沿用现状村庄主路形成“三纵一横”的十字骨架主路网结构。路面形式为一块板、人车混行道路。村内主、次要道路硬化率90%,巷道鼓励采用当地石材。村内破损路段整修,村庄入口设置限载、限高、限速设施。村庄东部围绕游览接待中心及村北文化广场处设置1处停车场。
4.4.2 基础设施规划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宜居村庄。对各种类型水资源(雨水、自来水、河水等)进行综合利用,建设海绵类型村庄。按照“同源、同质、同网”方式统一供水,保障水质水量安全。旱改厕、管网收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因地制宜、就近排放雨水,设置雨水明沟、暗沟排放村庄雨水。建设清洁能源区域,建立“多元可靠、区域协调、高效节能”的能源供应体系。近期垃圾村庄收集,远期规划垃圾分类。
4.4.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至2035年,西盘村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16 hm2,村庄公园与绿地1.74 hm2。主要包括规划保留的村委会、乡村记忆馆、小学和幼儿园,结合村庄现有空地,规划2处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公共活动场地。商业设施:在幼儿园北侧滨河区域,规划滨河商业及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西盘村东西景区入口重要节点设置旅游服务中心;文化设施:规划保留乡村记忆馆、教堂、乡村大舞台建筑功能。通过建筑改造、景观重塑等手段展示西盘村传统文化,也将作为旅游观光重要节点,在村庄主要节点位置设置多处旅游指示牌。
4.4.4 防灾减灾规划
规划利用村庄内部主路作为紧急疏散通道,保证主要道路的通畅,以满足灾害发生时紧急避难的需要。规划考虑在村委设置应急指挥中心,结合卫生室设立紧急救护中心。利用绿化广场、停车场及公共绿地设置避难疏散场地。防灾规划遵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村委设置防灾指挥中心,根据120m消防半径配置灭火器。根据西盘村村庄规划防洪标准2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
5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贯彻落实国家对村庄规划建设工作的系列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结合西盘村发展建设及保护情况,主要从生态修复整治、农田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出发,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