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2023-03-22
党的生活·青海 2023年2期
如何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
●程小久
我国是矿产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矿产资源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但矿山开采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矿山废弃物中重金属元素逸出会导致矿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从而引发植被退化、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
根据自然资源部门公开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各类废弃矿山约99000座,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约360万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占用损毁约227万公顷。截至2020年底,已修复矿山废弃地面积达90万公顷,治理率约30%,但仍有大量矿山有待治理。我国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着“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严峻形势。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按照“谁治理、谁受益”原则,加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走向市场化。
“光伏+矿山修复”的治理模式,正是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响应。一方面,在光伏板间隙空地使用生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利用植物转移、转化土壤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可以使污染土壤得到修复与治理。另一方面,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可以得到发电收益。在经济性方面,目前的光伏发电电价已可以与常规发电的用户端电价相当。将废弃矿山变为绿色光伏发电站,治理和发电两不误,既解决了矿山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又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光伏+矿山修复”治理模式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新能源产业有效融合,使得矿区土地由“碳源”向“碳汇”转变,让矿山废土地变为绿色“聚宝盆”,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