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类节目的多元创新路径与传播价值探究
——以央视《多情的土地》为例
2023-03-22赵广远刘妍
○赵广远 刘妍
伴随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以及媒介传播矩阵的不断构建,文艺类节目的叙事模式以及传播路径也在不断创新拓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清明特别节目《多情的土地》作为文艺类节目跨媒介制作的典型,打破了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壁垒,通过搭建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电视、广播、移动端的跨媒介联动创新。本文从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文艺节目的跨媒介融合视角,分析《多情的土地》的节目创新点,并且从文化视角、情感层次、商业推宣等方面探索在建党百年视域下文艺类节目创新融合的传播效用。
一、文艺类节目的多元创新路径
文艺类节目作为三大电视主体节目类型之一,其呈现样态随着技术赋能、传播路径、创作手段以及受众分化等因素变化而不断发生嬗变。特别是伴随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文艺类节目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思维下的叙事规律,从文艺内容、文艺形式的创新向文艺情绪、文艺叙事、传播矩阵的创新转移。央视清明节特别节目《多情的土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背景下,依托清明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独特风俗与情愫,以歌为媒、以土为介,以“一抔五色土,溯回千年文化记忆”的东部的青土、西部的白土、南部的红土、北部的黑土,以及巍巍高原之上的广袤黄土为主体表达意象,实现了时代情感、创作手段、传播路径的多元创新探索。
(一)时代精神与清明情愫的融合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让受众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感知创作形式背后的表达意图与情绪情感,以此来达到教育、感化、引导的作用。所以,如何更加艺术化地将创作者的表达意图隐晦地渗入,并且更加直接地让受众感知,成为衡量文艺节目创作水平高低的关键。《多情的土地》节目在内在情绪传递方面,根植于建党百年视域下的时代精神以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深化的清明乡土情愫,在清明节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以“清明节你最思念谁”这一话题为引导,通过讲述五座城市的五个特殊故事,阐释故事中所彰显的时代精神与清明节追思亲人的情绪关系,实现了个人情怀与家国情感、时代精神与清明情愫的共鸣。
在“白色土地”叙事线上,故事聚焦当下媒介关注的新疆少数民族话题,以时代命题作为文艺节目创作选题,讲述了边防连战士扎根边疆、热爱祖国、奉献自己的胡杨精神,并且通过迈丹小学柯尔克孜族小姑娘真诚讲述解放军叔叔的故事,让受众直观感受民族团结精神的时代表达;在“红色土地”叙事线上,现场连线了广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团队,致敬所有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的医护人员,让我们在清明怀念疫情中逝去的人的同时,也被抗疫精神所感动;而央视主播马跃与吉林交通广播主持人李季一同为黑土地上的人民歌唱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吉林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荒人对北部黑土沃野千里的执着,也彰显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五色土地,五条线路;一方传声,八方共情。通过创作语言的细腻表达与情感的具象化呈现,实现了时代叙事精神与清明人文情怀的深入融合。
(二)从广播到电视的可视化创新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致力于推动媒体融合转型发展。2020 年12 月7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广播电视技术迭代实施方案(2020-2022 年)》指出,广电将利用3 年左右时间,实现全行业未来大转型,通过广播电视技术迭代,加快重塑广电媒体新生态,加速重构现代传播新格局。《多情的土地》清明特别节目实现了广播电台听觉叙事与电视节目视听叙事的融合创新,从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电台主持人真实地展现在用户面前,打破了电台原生的媒介壁垒,加快了媒体融合的步伐。
广播节目是传递声音信息的载体,相较于视觉媒介等其他感知方式而言,声音叙事的表现力较为单一,可制作的节目形态及提供内容的方式都有一定限制,也相应的影响其受众群体范围和规模。而电视节目实现了视听合一传播,满足了受众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知。《多情的土地》特别策划节目利用电台现场连线的形式,介绍了“清明节你最思念谁”的深情故事的同时,通过广播可视化的创新以及电视的二度声画叙事,充分利用主持人的动态叙事衔接,深度挖掘每一片土地上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实现画面和声音同步的可视化表达。
(三)多空间多线路的故事线叙事
《多情的土地》节目在叙事的铺陈过程中,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联动中国交通广播新疆频率、江苏交通广播、吉林交通广播、陕西交通广播、汕头综合广播等媒体,实现了从中央到省级媒体再到市级媒体的三级媒体合作,实现了跨空间、跨媒介、多线路、多视角的叙事。与此同时,各地方媒体也借助央视传播矩阵,增强本地文化宣传力度,助力本土媒介的发展。
节目中五位主持人分别走进了江苏、广东、新疆、吉林、陕西五地——东部的青土、南部的红土、西部的白土、北部的黑土,以及中部的广袤黄土,根据地方特色,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探访,展现了我国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通过五条并列关系的叙事线以及五个不同空间的叙事格局,实现编导意图最深刻的表达。“白色土地”叙事线讲述了在新疆迈丹国门小学校长、学生和解放军官兵与他们守护国门的故事,客观、真实、立体展现了胡杨精神和兵团特色。而在“黑色土地”叙事线中,在吉林长春、梨树两地向我们传达新一代年轻人对故土的坚守,以及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变化下“三农人”的时代使命。“黄色土地”叙事线介绍了陕西延安依托历代鲁艺人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在怀念延安时期《黄河大合唱》背后故事的同时,借助朗诵表达新时代鲁艺人的传承与创新。综合来看,《多情的土地》节目打破以往单一叙事线或者并列故事线与情感线的叙事思维,实现了以多彩土地为符号的跨空间的多线路并列叙事表达。
(四)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渲染
我国辽阔的疆土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孕育出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状态和多元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而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各类音乐体裁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并逐步衍生出了属于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造就了我国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样态。《多情的土地》节目在完成叙事过程中借助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片段,作为辅助元素助力整体节目的故事情感表达,更好地渲染情感和传递价值观念。月亮姐姐与主持人李晨一起倾听具有地域文化符号性音乐《永隔一江水》,为在新疆这片西部热土挥洒过青春的人们献上思念。同样,马跃和电台主持人李季将一曲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歌曲《依兰爱情故事》送给每一位在黑土地上生活的人,以一种“东北风”渲染情感。而在朱迅所探寻的青色土地上,苏州评弹《声声慢》以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吴侬软语娓娓道来的形式,让受众不仅感受到了评弹艺术的东方韵味,更体会到苏州人在平淡的生活中聆听小桥流水的声音,在评话弹词中体味人生的悠然生活态度。在陕西交通广播的直播间里,张蕾与电台主持人郭嘉儿用一首《侠客行》歌唱黄土高原,为这场直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些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所反映的风土人情、心理状态等都作用于节目的情感铺陈,更好地促进了故事与情感的融合。
二、建党百年视域下《多情的土地》的传播价值
文艺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承担着传播文艺内容、传达思想情感、传承文化内涵的作用。《多情的土地》清明特别节目在建党百年的大背景下,在节目主题选择、叙事线构建以及立意层次选择等方面的创新带来了相对应的传播价值与传播效果的突破,现从文化视角、社会视野两个不同的维度探索其传播价值。
(一)文化视角: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化表达
《多情的土地》立足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以清明“亲人的思念”为主体叙事线,借清明时间节点以及节日特色内涵表达五条线路、五抔泥土的乡土情愫的同时,将时代精神融入传统情怀的表达当中,通过当下与过去的对话,使正在发生的故事与沉入时间的历史跨时空交汇。五条线叙事在借助广播电台这一听觉叙事方式进行表达的过程中,通过接听热线的方式,串联起“清明你在思念谁”与“清明需要表达什么”之间的关系,完成了怀念过去与立足当下的呼应。例如,在月亮姐姐前往新疆“白色土地”探寻过程中,叙事的故事主线所表述的是清明节对于59 年前戍边官兵的怀念,而与主线相呼应的情感线除了借“白色”意象呼应当下的新疆棉花话题以及那份解放军官兵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军民情感,还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从单一的对过去的思念扩展到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关照与时代精神的延续。在陈伟鸿所探寻的广东“红色土地”中,不仅让我们在一封封侨批中感受到祖国与海外华侨之间延绵的家国情怀,也在广东省南方医院援鄂医疗队《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歌声中,感受医护人员的无私与伟大,这些故事的叙事选择让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从一种家庭情感升华为一种爱国情愫。而在马跃前往吉林“黑色土地”的探寻中,则以当前国家的政策方针为叙事背景,在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变化中,以乡村振兴建设一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故事为叙事主线,传递了清明节的丰富内涵。
(二)社会视野:社会热点议题的媒介关照
文艺类节目往往以文艺本体为叙事主线,强调文艺本身的主体地位,并且围绕文艺作品挖掘其背景故事。例如在央视三套播出的文艺类节目《舞蹈世界》中借助舞蹈片段为主题叙事,在节目的编导思维推进中,通过挖掘舞蹈主题的立意、舞蹈创作背后的故事为受众构建一定的审美空间。在《开门大吉》节目中,主线是通过歌曲竞猜的游戏设计推进节目的进程,副线则在对参赛选手的互动交流中挖掘其背后故事。而此类叙事逻辑在成为当下文艺节目主流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受众对副线的人物故事、情感渲染不再认可,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多情的土地》特别节目打破这一固有的文艺节目创作模式,从社会视角出发,立足当前社会热点议题,在叙事中让文艺作品与时代热点相呼应,赋予文艺节目为时代放歌、为当下叙事的使命,更加彰显出文艺节目的时代感、社会性。特别是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多情的土地》以“新疆棉花事件”“抗疫精神”“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议题为引入点,通过“清明你在思念谁”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议题,透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热点,通过主持人的探访和故事人物的交流实现了文艺节目对于时代话题的渗透和关照。
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文艺工作者如何以时代发展的眼光为时代叙事、为人民讴歌,如何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化、内容选择更加垂直、受众分化更加具象的背景下完成艺术创作,成为了业界和学界亟待解决的命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清明节特别节目《多情的土地》在践行“四力”的基础上,打破广播、电视、新媒体之间的传播渠道壁垒,通过情感叙事创新以及技术赋能背景下传播矩阵的搭建,以歌为媒、以土为介,实现了清明节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提升了文艺类节目创作的时代价值和文本意义,为后续文艺类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