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党报舆论监督的观察与思考

2023-03-22陈昌清

新闻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党报栏目

○陈昌清

2016 年2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一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党报高质量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

此后,各级各地党报在实践中加大了舆论监督报道力度,注重开展“积极的、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经济、社会舆论环境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毋庸讳言,当前党报舆论监督工作与迅猛发展的网络舆论监督等相比,整体报道质量亟待提高。

究其原因,首先与一些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他们习惯于把舆论监督报道叫做负面报道,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不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其次与一些党报不重视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有关。他们习惯于、满足于刊发正面报道,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没有真正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没有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没有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据笔者观察,当前一些党报舆论监督工作面临窘境,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是工作机制不畅。部分党报舆论监督报道主要由松散型的舆论监督专班督促供稿,专班成员来自报社各个部门,不脱离原岗位工作,没有刚性发稿约束,大家很难齐心协力完成“额外任务”;部分党报常设有群工部等部门,名义上负责报社舆论监督工作,但囿于部门力量限制,实践中仍由各部门记者自发采写,因缺乏自上而下的统筹调度,不仅难以保证选题质量,且“一盘散沙”难以有力开展监督;部分党报依托自身党报集团力量,动员集团所辖各媒体记者全员上阵,由于缺乏刚性约束等长效工作机制保障,随着时间推移,最终难以为继。

二是采写技艺不精。舆论监督报道与常规新闻报道相比,具有特殊性,实践中对记者有着较高的采写专业性要求。而部分党报由于多年来不重视开展舆论监督,社内多数记者未受或少受采写舆论监督报道的训练和淬炼,导致普遍缺乏采写此类报道的专业技能,对舆论监督报道常常“望而却步”。实践中,大多领命采写的稿件,鲜有上乘佳作。同时,由于采写技艺不精,导致舆论监督稿件中瑕疵较多,常常让后期之编辑大费周章。

三是供稿动力不足。这一方面与考评机制有关。虽说目前大多数党报在记者绩效考评中对舆论监督报道有所倾斜,但参与采写的记者普遍反映,在当前类似“计件制”的量化考核方案下,所得与付出难成正比。因舆论监督报道属于特殊类报道,很难用传统稿件之尺度裁量。一篇优秀之监督报道,记者采写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考验,均非寻常稿件可比。没有特殊考评机制之保障,难以调动记者积极性。另一方面,舆论监督报道毕竟是“得罪人”之事业,这对于习惯了“说好话”的党报记者,也是一个重大“转折”。以上种种,导致记者普遍供稿动力不足。

四是线索来源不广。笔者曾对一家党报近一年来刊发的百余条舆论监督报道作初步统计发现,其中约8 成报道线索为当地党委宣传部门供给,此类报道其实是“命题作文”。这类线索多为当地相关部门发现问题后,已基本完成或正在落实整改,党报报道其实是做“回访”。反之,党报记者主动发现线索,以及来自读者的投诉和爆料均少之又少。这一尴尬现状导致了当地的党报舆论监督报道缺少“抓活鱼”,多为打“死老虎”,因此难以引人关注,激起读者广泛共鸣。

针对部分党报目前舆论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组建专职团队。鉴于部分党报松散型的舆论监督专班等工作机制运转不畅,针对舆论监督报道对采编人员的专业性要求,笔者建议相关报社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职舆论监督采编工作团队(或新建舆论监督部门),独立作战。团队(部门)人员既可来源于党报内部自愿调动,亦可从党报集团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等)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采编人员中选拔,还可面向社会选聘充实力量。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对采编团队业务培训,提升专业技能,真正锻造舆论监督“一线精兵”。这样一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可从根本上扭转记者采写意愿不强、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稿件供给“青黄不接”等尴尬局面。

二、推进“开门办报”,拓展线索来源。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务必要大兴“开门办报”之风,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部分党报上下要真正深化对“开门办报”的认识,多途并举加强与用户互动,通过设立专人值守的投诉电话(邮箱)、建立读者QQ群微信群、鼓励后台留言等方式,密切与用户之间的联系,调动其投诉、反映身边的问题的积极性,拓展舆论监督线索来源,改变当前线索来源较为单一的被动局面。

三、改革考评办法,激发采编动能。部分党报须进一步改革完善目前以“计件制”为主体的考评办法,鉴于舆论监督报道的特殊性,建议“特事特办”,对参与的采编人员给予“特殊照顾”,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在考评中,应进一步予以倾斜,或单列出来考评,以维护、调动采编人员热情,充分激发其采编动能,为高质量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提供坚实保障。

四、完善报道编排,锻造“拳头”品牌。目前,部分党报常设有舆论监督栏目,但版面并不固定,遇有重大主题宣传或重要时间节点,舆论监督栏目不得不时常“搬家”。这一“居无定所”的栏目设置,不利于栏目品牌影响力建设。为真正打造舆论监督名栏目,锻造“拳头”品牌,建议将栏目版面、周期固定下来,定期定版刊出,培育读者阅读黏性。同时,加强融媒体传播编排,在报网微端同步发力、同频共振(当前,一些党报舆论监督类报道仅在报上刊发)。条件成熟的党报,也可常设舆论监督“专版”,“云”端可推出相关“频道”,进一步放大品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党报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栏目主持人语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