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天水市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3-03-22刘五存刘天同
刘五存 刘天同
(甘肃省天水市种子站,天水 741020)
天水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甘肃省特色农业大市,农作物种类多,种植区域广,制种面积和供种需求量大。近年来,天水市把种业振兴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基地建设和市场监管,有效推动了种业科技创新、种源保护利用、优势产业发展和种业环境优化。在现代种业新的发展形势下,准确定位天水种业,解决发展制约瓶颈,探索推进发展的思路与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1 天水市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与成绩
1.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成效显著天水市按照国家和甘肃省关于“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要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完成了1956 年、1981 年、2014 年3 个时间节点的种质资源普查工作[1],摸清了全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建立了天水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天水果树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保存各类农业种质资源6.60万份,作物涉及谷类、薯类、油料、瓜菜、花卉、豆类及中药材、牧草、纤维等9 个大类。上交农作物种质资源235 份。现有种质资源圃15.2hm2,已鉴定评价种质资源3.82 万份。组织推荐17 个优异资源参加全国十大优异资源评选。武山、秦安两县配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完成种质资源系统性抢救和收集,收集资源226 个。
1.2 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充分发挥科研部门和种子企业自身优势,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校企联合攻关,不断推出一批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新品种。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44 个主要粮油品种通过省级审定登记[1]。其中:小麦新品种30 个,在生产上表现抗锈、抗旱、抗寒、丰产、稳产,分别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梁系品种9 个、天选系品种13 个;天水农业学校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兰天系品种7 个;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鹏公司)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协作育成的兰航选系品种1 个。玉米新品种5 个,均为绿鹏公司自主选育,其中航玉30、航玉35 作为重点推广品种加速应用。马铃薯新品种3 个,均系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在高淀粉、抗病、品质育种方面取得突破。冬油菜新品种6 个,分别是天水市农科所自育的天油系品种4 个,与甘肃农大联合选育的天油系品种1 个、陇油系品种1 个,是区域布局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新品种。同时,培育建成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龙头种子企业,在小麦、玉米、蔬菜选育研究和航天育种方面成绩突出。绿鹏公司通过航天搭载,育成的7 个航天辣椒新品种和1 个航天茄子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登记[1],成果转化扩大至全国20 多个省区的适宜地区推广。
1.3 供种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推进种业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流转核心繁育区耕地向优势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增强了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建成稳定的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良繁基地1.33 万hm2,年产各类良种1.6 亿多kg。小麦突出抗锈、丰产、优质和多抗源品种合理搭配的育繁要求,建立一、二级原良种扩繁基地8667hm2,年生产种子3200 万kg。马铃薯以主粮化品种和菜用型品种为重点,建立从脱毒苗到一级种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形成以渭河流域川塬区早熟菜用型和加工专用薯、干旱半山和二阴山区中晚熟菜用型、高山阴湿区淀粉加工薯3 个特色鲜明的种薯生产区,年扩繁面积4200hm2,生产种薯9400 万kg。油菜、胡麻、大豆等作物立足地方区位和资源优势,建立特色种子基地333.3hm2。保障了农业用种安全。
1.4 推广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筛选,兴办新品种示范展示点,推广新优品种利用普及。“十三五”以来,主要农作物主栽品种实现了一次更换,良种对农业增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195 万hm2,良种率达到97%以上,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得到重点推广。三大作物中小麦良种率达到98%、玉米杂交种利用率100%、马铃薯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小麦推广品种中兰天系品种占50%以上、天选系品种占18%、中梁系品种占17%。玉米重点推广的先玉系、玉源系、登海系、金凯系等19 个重点推广品种占比59%。马铃薯主食化品种陇薯7 号、青薯9 号,高淀粉品种陇薯3 号、庄薯3 号,早熟菜用型品种荷兰15、克新2 号等一批适应主食化和加工专用发展需求的新品种面积推广迅速[3]。油菜甘蓝型新品种得到重点推广,面积上升较快,占到油菜总播面积的一半以上。全市以抓点示范工作为重要抓手,年引进各类新品种350 多个,开展各类试验示范10 多项,建立示范展示面积4667hm2。创建小麦千亩示范点4 个、玉米千亩示范点8 个、马铃薯良繁基地9 个、千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5 个、百亩以上油菜示范点5 个。促进了区域优势作物和优势产业带的加快形成。
1.5 企业主体培育不断加力实施育繁推一体化培育种业工程,市内种子企业完成“事企脱钩”,向法人治理、制度创新、活力激活上转变。绿鹏公司、天水丰收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收公司)等龙头骨干种业企业设立了科研育种机构,组建育种团队,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得到提升。天水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引导科企校企加强深度合作,推动利益联结共享,加快育种核心种质、技术和人才向企业流动集中。全市持证种子企业7 家,绿鹏公司以航天育种为重点,天水丰谷种业科技公司、天水田园春农业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田园春公司)、丰收公司等企业以马铃薯脱毒扩繁为重点,天水捷事达种业公司、天水方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田园春公司等企业以小麦为重点,商品种子销售量占全行业的40%。绿鹏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走在国内航天育种的行列,建有科研场地8hm2,标准化制种基地72.67hm2,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航天蔬菜新品种选育、“863”计划、省级科技孵化器、市级科研攻关等专项项目。“十三五”期间,育出航天玉米品种4个,航天辣椒7个,航天茄子1个,紫花苜蓿2个,累计推广8.4 万hm2,促进增收11.2 亿元。
1.6 行业监管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依法加强市县两级种子监管,抓紧压实属地监管责任,保证行业严格执法和地方执法到位。一是依法推进种子生产经营备案制度落实,每年对分支机构、委托生产、委托代销、不分装销售4 种情况的种子生产经营主体备案达400 家,核发生产经营备案单1100 多份。二是坚持部门协同、检打联动、标本兼治,大力开展春、秋两季种子执法和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发证企业现场年度检查面市级为70%、县区100%,种子经营门店监督检查面市级50%以上、县区100%,确保了农业用种安全。三是对直销入户比例较大区域特别是集中交易市场,加大种子来源检查力度,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把好源头关。四是落实质量抽检制度,抓供种前种子质检、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流通后田间检测,年种子质量检测能力80 多份,防止了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
2 天水市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和深度挖掘不够从各地收集移交的资源看,仅有杂粮、蔬菜等几个类别作物,尚有个别具有地方标志的特色资源未纳入收集保护范围,个别珍贵的核心种质没做到应收尽收。资源研究更多在表型收集和保存层面,深度鉴定评价工作开展不够。种质资源的利用率还不高,优势资源还未充分发挥效用转化为优势育种。
2.2 育种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育种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在科研单位和院校集中,种业企业育种研发先天不足。人才和技术流动性不够,政策激励机制效果不佳,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还没真正建立起来[4]。科企、校企和企企协作不够紧密,引进来、走出去的力度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推广区域范围受限,外部市场拓展不力。有的种企发育缓、成长慢,有的缺资金少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核心竞争力总体低下。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和手段先进性不强,育种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较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细胞融合、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存在短板。育种研发优势主要在小麦、马铃薯、油菜和辣椒、茄子等作物上,育成的品种数量较多,但突破性品种少。三大作物之一的玉米育种成为发展“掣肘”,市内种源主要依靠外部输入,对外依存度大。具有区位优势的胡麻、大豆、高粱、糜谷和其他蔬菜类作物品种选育明显弱化。品种同质化问题严重,在玉米品种利用上表现尤为突出。
2.4 种业基地水平不高各地普遍存在基地不稳、设施落后,专业化程度低、防灾抗灾能力弱、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的问题。小麦良繁基地布局分散,市、县区直接抓的一级基地有面积萎缩、基地不稳定的隐患,基础设施及配套不完善是问题顽疾,部分百亩核心示范田和千亩示范展示田规格不高,连片面积小,规模集中度低,示范效益和产业带动力不强。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网棚扩繁及一、二级种薯产业化基地建设薄弱,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较低,种薯收获及储运设备相对落后,贮藏加工能力不足,产加销衔接不够紧密。油料、豆类、瓜菜等制种基地规模小,供种能力不足,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波动大。
2.5 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天水市有持证种业企业7 家,除绿鹏公司在航天育种上优势明显外,其余主要以繁制生产和经营小麦、马铃薯、油菜等常规种子为主,生产经营规模小,运行效率低,供给保障能力弱。多数企业缺乏育种研发能力,没有自育品种,缺少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受市场影响和牵制大,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市场缺乏一批发展潜力巨大、有市场影响力的种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天水种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3 天水现代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确立天水市农科所、天水市果树所、天水农业学校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主体地位,种业企业应用性研究的主体地位,推进校、研、企紧密协作与深度融合[2],强化育种创新基础。深度挖掘优势资源,收集保存一批地域明显、优势突出的特色种质资源,特别是分散于各地育种家手中未得到保护的资源,抢救性收集传统地方品种、珍稀、濒危物种,并加大对省内外优异资源引进,丰富全市农业种质资源库。加强种质资源技术体系建设,突出主要粮油作物、蔬菜瓜果、特色功能作物等,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开展资源表型鉴定、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和深度开发利用,持续筛选出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核心种质、特异资源和优异基因,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育种优势。
3.2 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加大种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天水市资源聚合、主体多元、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协同推进的育种科技新体系。聚焦粮油、蔬菜、豆类、小杂粮等产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新品种,保证全市主要农作物种源自给。加强先进前沿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探索杂交育种、分子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太空育种等技术在不同作物育种上的利用路径,推动全市育种技术的升级进步。继续坚持绿色高产、优质专用、多抗高效、生态宜机的育种方向,主攻关键目标性状选育,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利用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中心、天水农业学校在小麦育种上的优势,在巩固抗锈高产中筋品种持续推出的同时,加强弱筋和强筋小麦育种,力争在抗性和品质育种上取得新突破。发挥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薯类研究中心和油料研究中心在马铃薯、冬油菜育种上的优势,重点加强马铃薯高淀粉、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与冬油菜甘蓝型品种、“双低”品种的选育。依托科技园区的航天育种优势,积极开发航天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豆类等航天蔬菜新品种,且在小麦、玉米、花卉、瓜果、牧草、中药材等作物航天育种研究上有新突破,构筑天水航天育种科研高地。加大玉米品种研发投入,解决天水市用种依赖外输的局面,加强鲜食、青贮、粮饲兼用等类型玉米品种选育。
3.3 加快新优品种引试推广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选择品种对路、主导品种突出和品种利用优质高效的原则[3],建立覆盖全面、特色明显、运行高效的全市新品种引进推广机制。到2025 年,各类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加强市、县两级新品种试验能力建设,优化作物区试布局,扩大品种引种范围,构建保障有力的品种筛选体系。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落地,以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和特色作物油菜、大豆、蔬菜等为主,打造7 个以上省内先进的产业提升示范点,36 个市内先进的新品种核心示范点(小麦8 个、玉米7 个、马铃薯7 个、油菜5 个、大豆5 个、蔬菜4 个),每年展示示范新品种200 个(次)以上。带动全市主要粮油和蔬菜作物品种提质、品质改善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力争“十四五”末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更换一次。建点抓好加工专用型小麦、青贮玉米、主粮化脱毒马铃薯、“双低”油菜、航天蔬菜、大豆、藜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建立品种评价机制,每年定期发布夏、秋粮主导品种,引导品种向绿色、优质、丰产、专用、宜机化方向转变。落实审定品种跟踪评价制度,对推广品种的种性变化跟踪调查和风险评估,对列入退出名录的品种和未通过审定(认定)的品种严格禁止上市推广。加强品种真实性鉴定和DUS 测试,规避品种推广风险。加大宜于机械、轻简高效的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
3.4 打造优势种业生产基地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布局,以打造资源禀赋强、种业优势突出的特色种子基地为抓手,重点建设优质小麦、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小杂粮、瓜菜等5 个区域化优势种子生产区,特别是4000hm2的小麦原(良)种繁育基地,333.3hm2的马铃薯脱毒原种网棚生产基地,6667hm2的一、二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加快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良种繁育区。强化企业生产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连片成方建立相对稳定的种子育繁基地。支持企业通过流转土地或开展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形式联合,共同形成良种生产的主体。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和扩建现有基地,高标准建设新基地,稳定基地生产规模,提高种子生产繁制水平。通过资金整合与项目驱动,扶持重点生产主体,确立核心制种区、次核心制种区,配套先进的种子仓储加工中心,打造市级和县区级良繁基地核心示范区。借助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发挥县区农业园区科研创新平台作用,扶持驻园种业企业集聚创新要素,创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提高区域种子自给能力。
3.5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突出种业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有效对接社会资本等资源要素,通过对市内种企整合重组,促进种业资本优化配置。建设企业商业化育种中心2 个以上,率先在主粮化马铃薯、甘蓝型杂交油菜、航天蔬菜、航天玉米育种上取得突破[1]。按照推进企业差异化发展、体现企业特色优势的原则,分类培育和打造一批成长性好、实力较强、有品牌优势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有一定研发能力、育繁基础、资源优势的专业性特色企业,有较强服务推广能力、营销为主的服务型供种企业。靶向龙头骨干企业,聚焦农作物育种新成果转化,重心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小麦种子企业、马铃薯种薯企业及蔬菜花卉种子企业。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深度合作,联合组建育种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提升育种效率。支持企业增加育种研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关键核心技术、先进仪器设备,选育有自主产权、有市场竞争力、有地方特色的突破性新品种。立项争取“三农”补短板项目、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生物育种项目以及联合攻关、种业园建设、制种基地建设等项目,以项目带动企业的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张优势品种省内外市场,扩大推广规模效益。
3.6 构建公平有序的种业环境创新管理方式,压实监管责任,建立市县区种子部门联动、农业综合执法与市场监督部门联动机制,开展辖区种子执法,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行业监管职责。加强种子管理机构建设,理顺机构改革后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事业职能,确保种子管理队伍稳定和经费保障。强化种子质量监测,对建成的1 个市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5 个县级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站,争取通过省上机构资质认定;新建7 个标准化县区种子检验室和3 个企业检验室,最大限度发挥功能效用。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达到年检150 份以上的质量检测能力,促进全市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上新台阶。强化质量源头管理,抓住生产、加工和流通3 个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障生产用种安全。加强品种管理,抓好引进品种、生产经营品种登记备案管理;强化品种试验管理,规范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加强种业市场监管,严格种子许可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大持证企业基地监管,严格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把好种子生产关;紧盯目标市场、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开展市场专项执法检查,把好种子销售关。加强新品种保护,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保护品种权人和授权企业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