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制一幅有“序”有“质”的心理课堂管理图景

2023-03-22杨文静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苏州53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未来小学深圳580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笔者班级心理

◎ 杨文静 李 玟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苏州 53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未来小学,深圳 5809)

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课堂,心理课在教学形式上更加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和感悟,更看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然的课堂生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课无须进行课堂管理。常规的心理课上,教师往往会在课程的开始通过告知学生课堂规则而进行课堂管理,如在PPT上展示“尊重别人”“认真倾听”“积极分享”等标语,但对于见惯了此类标语的学生而言,这种方式收效甚微。作为心理教师,笔者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该学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有待提高,在课堂活动中情绪高涨时,往往会忘记遵守课堂纪律和活动规则,而导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如何管理好心理课堂?绘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构图、明暗和色彩等要素,绘制一幅有“序”有“质”的课堂管理图景,道理亦然。

一、构图:以无条件接纳画线塑形

课堂管理,与其说是管理学生,不如说是管理整个班级系统,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的心理与行为应该被放到更广阔的系统中去把握和理解。而整个班级系统的问题,说到底依然是关系问题,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生生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一些课堂外的关系,如学生的家庭关系等。岸见一郎[1]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强调,只有当我们与孩子建立了良好关系时,才能有效地指导他们。

心理咨询中,无条件接纳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重要前提。无条件接纳指的是,无论这个学生的性别、家境、学习成绩等如何,教师都应秉持接纳的态度,不以其他任何外在的标准去评判该学生。当然,无条件接纳不是无底线、无原则地去接纳学生,而是将课堂问题行为与学生分开:问题行为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而学生是需要我们接纳的,不要将课堂问题行为上升至学生个人,如将学生犯的错误上升为其品性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便由对立、对抗变成并肩合作,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阻力也得以化解,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总之,在心理课堂上,心理教师需要牢记无条件接纳这一原则,时刻保持觉察。要经常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我是否保持了与学生合作的心态?我是否将问题行为与学生分开了?我是否尽可能地使用了观察性而非评判性的语言?

二、明暗:以促进内在动机穿壁引光

依靠外界强加的课堂规则来完成课堂管理难以治本,只有当学生内化了课堂管理的规则,拥有尊重课堂的内在动机,课堂管理效果方能持久。著名心理学家德西[2]基于四十余年的研究,证明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尊重课堂、认可课堂管理的内在动机呢?

第一,满足学生的自主感。

自主指的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感到自由。学生尊重课堂、认可课堂管理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外界强加的。需要注意的是,支持自主并不意味着纵容。我们在制定课堂管理规则时总是会引发一些冲突,因为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他们可能不太想做的事,但身为心理教师不必回避这种冲突。德西[2]曾经说过:“制定规则既有好处也有危险,究竟是好是坏,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取决于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是最大限度地强化还是抑制人们的体验。”也就是说,制定规则可以和支持自主并存,并且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去强化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的自主体验。那么,如何在课堂管理上满足学生的自主体验?首先,向学生提供选择以提升其参与课堂管理的意愿。我看过很多优秀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第一堂课上带领全班一起制定班级公约,每个学生都可以谈一谈看法和建议,最后班主任提炼总结,将全班一起制定的公约张贴出来。这种方式显然比班主任一个人作决定强加给学生效果要好一些,学生的自主感要更高一些。

另外,在课堂管理中,我们需要尽量避免运用控制性的语句。笔者曾在上曼陀罗绘画课时,目睹了小组内两名学生因想要使用同一支画笔而产生冲突的情形。两个学生抓住一支笔不松手,笔者走到他们身旁说:“你们俩都很想使用这支彩笔,但是良好的课堂需要同学们彼此的理解和谦让。你们可以商量一下使用顺序和时间,老师和其他同学来当见证人,好吗?”其中一个学生听完后立即松了手,决定让另一个先用五分钟,然后他再用,另一个学生也同意了这样的安排,一场小矛盾就此化解。

使用教师的权威去强硬地解决课堂上的种种问题,看似高效,但学生是否能够表里如一、长久地尊重课堂、认可课堂管理就不得而知。很多教师抱怨说,初一的学生好管,初二、初三的学生经常“造反”。这说明如果学生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可课堂管理规则便无法收获持久的效果。当学生独立意识渐强,强硬的管理只会让教师和学生都越来越受伤。

第二,满足学生的胜任感。

胜任感指的是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做某件事,并且能够取得想要的结果。首先,这意味着在课堂管理中,需要给学生设置一些恰当的行动项,这些行动项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桃子”,是有意义且明确的个人挑战。例如,对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如果教师只是告诉该学生“你在课上表现得好一点”,这样的要求是模糊的,学生会想:怎样才算是表现好?教师可以将要求更具体化,如改成“我希望你举手回答问题”“我希望你在别人分享的时候保持安静”等。此外,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可实现的行动项与预期结果之间的明确联系。预期结果是学生完成这个挑战后所能够收获的结果,并且是学生能够料想到的,这关乎我们如何给学生反馈,具体来说包括非控制性的赞美和支持自主的批评两种。

关于非控制性的赞美,如前文所述,当我们赞美、表扬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我们是否存在想要控制学生行为的意图,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言行时,我们是否是真心地为其感到高兴,而非想要控制他。例如,笔者曾经在一堂以“感恩”为主题的心理课上看到,当一个学生说出辞藻华丽的感恩语句时,授课教师奖励给了该学生一个魔方,另一个学生因语言朴实而没有收到老师的赞扬和魔方。这种方式确实在短时间内能激励学生去思考和组织感恩的语言,但是在无形中让这堂感恩课变了味,魔方成了控制学生言行、评判学生表现的工具。

批评有时会打压学生内部动机和自信心,因此我们需要使用支持自主的批评。笔者有一次和一个有着丰富的管理班级经验的教师聊批评,他说:“很多时候,学生做错事根本不需要批评,老师一个眼神提醒,学生就会知道自己错了。”是的,相较于关注整个班级的我们,学生个人更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表现。如果教师过度聚焦于课堂行为的对错,就如同《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的戴上豺狗耳朵一般,往往会产生两种结果:第一种是学生采取防御、回避的方式,推卸责任,甚至可能会埋怨教师;第二种是学生采取自我惩罚的方式,不断贬低自己。这两种结果都无益于良好课堂规则的建立。

有一次,笔者在上“挖掘自身优势宝藏”的心理课时,有一个男生一直在说与课堂无关的话,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笔者在其他学生安静画画的时候,走到他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刚刚的那些回答还蛮有意思的,说明你平常课外知识很丰富,但是你应该也发现了,你这种方式扰乱了整个课堂。你很想得到大家的关注,得到关注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说不友善的话语;第二种是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得到关注,更能赢得大家的尊重。希望你接下来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男生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接下来他很认真地举手回答问题。

在接近课堂尾声时,笔者向全班发问:“今天这堂课,老师发现你们班有很多‘宝藏男孩’和‘宝藏女孩’,其中有一个同学,变化很大,你们觉得是谁?”全班都喊出了这个男生的名字,并纷纷看向他。笔者欣慰地点点头,说:“看来,我们都有一样的看法,让我们为他的表现鼓掌,希望他再接再厉、表现得更好吧。”这个男生害羞地笑了。

第三,满足学生的联结感。

联结感指的是让学生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让学生在班级里感受到他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钟志农[3]指出,构建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要满足学生在课堂上对爱和归属的需要,不管教师在什么时候、因何理由、以什么方式把一个学生从班级群体中“隔离”或“剔除”出去,都是对学生归属感的极大伤害,甚至会酿成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

三、色彩:以巧用教学机智添墨增彩

学生千差万别,课堂千变万化,要想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还需要心理教师巧用教学机智。

首先,把每一次的课堂问题行为看成师生关系和课堂效果更上层楼的契机。每一次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都在告诉我们,原来我和学生的关系可以更上层楼,我的课可以精益求精。这不令我们为之振奋吗?即使课堂管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这意味着我们排除了针对该班管理的一种不当方法。对失败的看法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自信的程度。当我们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而沮丧时,请觉察自我的情绪和感受,并提醒自己保持自信的态度去积极面对。

其次,学会利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钟志农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面对一名暴怒的初中生时,使用了脑科学的知识,讲解了初中生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未完全而导致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在表达对学生的理解的同时展现了“身正为师”的风范。心理教师同样可以调用自身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来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例如,学会分辨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先天造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并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来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

最后,在心理课堂上,要及时捕捉课堂管理中的问题行为和课堂主题的联系,促进课堂生成,充盈学生的生命成长。笔者有一次在上“非暴力沟通”主题课时,在问及学生非暴力沟通和暴力沟通所带来的沟通效果的区别时,学生踊跃发言、热情高涨,有些学生忍不住开始诉说自己的经历。这固然很好,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造成学生过度关注自己而忽视了倾听,班级也会乱作一团,最终导致无法形成真实的情感交流。笔者当时意识到这正是深化本课主题的好时机,于是立刻使用了“非暴力沟通四部曲”:“我观察到你们现在正在相互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声音也越来越大,我有点听不清楚发言同学的回答了,这让我感到心烦意乱,因为我觉得大家没有尊重我和这位分享的同学的发言权利。现在,我希望同学们先安静下来,如果也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请举手,我们一个一个来,好吗?”学生立马异口同声地喊道:“好!”笔者也很受触动。这样的课堂插曲一定会加深学生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

四、结语

课堂管理没有一个能够一以贯之、一劳永逸的方法。身为心理教师,我们要认识到,课堂管理并不是把学生视为需要被驯服的野蛮人,制定课堂规则也不是让学生为了保持秩序而牺牲自己的个性和需求,否则课堂就会了无生机、死气沉沉。要想管理好心理课,教师需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认可心理课堂管理的内在动机,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去迎接学生在课堂上抛出的一个个挑战。

猜你喜欢

笔者班级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老师,别走……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心理感受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